中国研究名家精选(共八册)

中国研究名家精选(共八册)

编辑推荐

彭慕兰、王明珂、王笛、杨念群、阎云翔多位国际知名学者运用丰富史料、跨学科视野深入研究中国社会重大变迁。

内容简介

本套系共包括八册,分别是《腹地的构建:华北内地的国家、社会和经济(1853—1937)》《反思史学与史学反思》《游牧者的抉择:面对汉帝国的北亚游牧部族》《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显微镜下的成都》《五四的另一面:“社会”观念的形成与新型组织的诞生》《私人生活的变革:一个中国村庄里的爱情、家庭与亲密关系(1949-1999)》和《礼物的流动:一个中国村庄中的互惠原则与社会网络》。

《腹地的构建》:运用多个国家的丰富史料(包括中、日、美,民间、官方等级别的史料),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对清末民初1853—1937年间,华北内地的社会、经济和生态变迁及其原因进行探索。

《反思史学与史学反思》:本书是著名历史人类学家王明珂的新作,其内容是《华夏边缘》《羌在汉藏之间》《英雄祖先与弟兄民族》《游牧者的抉择》等著作的知识论基础。

《华夏边缘》:本书是著名学者王明珂讨论中华民族族群认同与历史发展的重磅研究,为回答“什么是中国人”提供了全新路径。

《显微镜下的成都》:著名历史学家、中国微观史研究代表人物王笛教授30年作品精粹。通过有情的叙事史,人们得以真正深入不同于沿海、华中等城市的“另一个中国”,发现普通民众充满活力的生活世界及其顽强的文化延续性。

《五四的另一面》:引入了五四的社会改造面相,指出当时涌现出的各种“社会改造”构想是五四运动的有机组成部分。

《私人生活的变革》:以东北的下岬村为调查对象,分别从纵观下岬村这一本土道德世界的变化、农村青年择偶过程的变化、这一转变过程的各种细节、家庭财产分割过程中三种相互关联的习俗沿革以及在彩礼上体现出来的巨大变化等,讨论了作为独立个体的个人的出现与发展和国家在私人生活的转型以及个人主体性的形成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礼物的流动》:阎云翔根据其博士论文而改写的专著,主要关注了人类学领域中一个十分经典的研究问题,即礼物交换。作者在黑龙江省一个农村生活了七年,并为撰写本书又两度回访。通过参与观察、深描等人类学方法,关注村民在日常生活中的礼物交换及其文化意义。

作者简介

作者彭慕兰,著名历史学家,曾任美国历史学会会长(2013—2014),“加州学派”代表人物。1980年于康奈尔大学获学士学位,1988年于耶鲁大学获博士学位,师从史景迁。现任美国芝加哥大学历史系教授。主要著作有:《腹地的构建:华北内地的国家、社会和经济(1853—1937)》(荣获1994年费正清奖)、《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荣获2000年费正清奖、2001年世界历史协会年度图书奖)、《贸易打造的世界:1400年至今的社会、文化与世界经济》(与史蒂文·托皮克合著)等。

章节目录

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

版权信息

图表目录

代序 如何观看与了解边疆

1997年版序言 什么是中国人?

2013年版序言 “什么是中国人”再思考

2013年版增订说明

第一部分 边缘与内涵

第一章 当代社会人类学族群理论

第二章 记忆、历史与族群本质

第三章 民族史研究的边缘理论

第二部分 华夏生态边界的形成

第四章 青海河湟地区游牧社会的形成

第五章 鄂尔多斯及其邻近地区游牧社会的形成

第六章 西辽河地区游牧社会的形成

第三部分 华夏族群边缘的形成与扩张

第七章 华夏边缘的形成:周人族源传说

第八章 华夏对西周的记忆与失忆

第九章 边缘人群华夏化历程:吴太伯的故事

第十章 华夏边缘的漂移:谁是羌人

第十一章 汉人的形成:汉代华夏对四方异族的多元意象

第四部分 华夏边缘的延续与变迁

第十二章 近代华夏边缘再造

第十三章 近代华夏边缘再造的微观过程

第十四章 一个华夏边缘的延续与变迁

结语 资源竞争、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

参考书目

游牧者的抉择:面对汉帝国的北亚游牧部族

版权信息

图表目录

彩图目录

自序与谢词

前言

研究文献回顾

重要议题及章节

第一章 游牧经济与游牧社会

自然环境

畜产种类及其动物性

畜产构成

游牧与其移动模式

游牧生产、分工与消费

辅助性生业:狩猎、采集、农作、贸易、掠夺

游牧社会组织:家庭与牧团

游牧社会组织:家族、氏族与部落

分支性社会结构、领袖威权与外在世界

第二章 中国北方游牧社会的形成

有关欧亚大陆游牧起源的一些问题

考古学有关中国北方游牧文化起源的研究讨论

公元前15至前3世纪中国北方的人类生态与社会变迁

环境、经济生态与人类社会

第三章 草原游牧的匈奴

游牧“国家”问题

地理与自然环境

匈奴的游牧经济

游牧经济下的匈奴国家与社会

匈奴牧民在国家与部落间的生存抉择

第四章 高原河谷游牧的西羌

河湟地理环境与人类生态

河湟羌人的游牧经济

羌人部落及其社会

羌人牧民的生存抉择

第五章 森林草原游牧的乌桓与鲜卑

秦汉时期辽西的地理环境

乌桓、鲜卑的游牧经济

乌桓、鲜卑的部落社会

第六章 游牧部族与中原北疆历史

魏晋隋唐的中原王朝与炎黄子孙

汉代以后游牧部族与中原帝国的互动

游牧国家兴衰:历史循环论

历史本相与表相

结语 边界·移动·抉择

边界

移动

抉择

认知的边界、移动与抉择

参考书目

反思史学与史学反思:文本与表征分析

版权信息

谢词

前言 为什么赤脚惯了踩在锐石上不知痛?

历史与“历史”

反思性

本书的写作目的

历史学与人类学的结合:在文献中作田野

第一章 事实与现实

历史事实

社会事实与民族志事实

事实、真相与现实

第二章 典范与边缘

类比法与历史、民族事实探索

典范历史

典型文化

边缘的历史与文化

第三章 人类社会的基本面貌

环境与领域资源

经济生业

社会结群

文化与文化表征

个人、文化与社会

第四章 表相与本相

表相、表征

本相、社会现实

习行与习性:布迪厄的习行理论

习性与社会本相

第五章 认同与记忆

集体记忆、社会记忆

社会为何有记忆:认同、区分与人类生态

人类生态与社会记忆

社会如何记忆:语文表述

内在情境与外在情境

表述性知识与默示性知识

历史心性、文类与社会记忆的延续

社会如何记忆:物与身体表述

以物像传递的社会记忆

以群体仪式活动传递的社会记忆

日常生活行为传递的社会记忆

社会记忆的分类

记忆与历史

社会记忆

集体记忆

历史记忆

根基历史记忆

第六章 文本与情境

文本与文本分析

文本分析与文献研究

文本与情境举例

人类经济生态情境与相关文本

族群认同情境与“历史”文本

我族边缘建构情境与相关文本

人类群体认同情境与“身体”文本

女性的社会边缘情境与相关文本

少数民族的社会边缘情境与相关文本

文本所描述的与喻示的讯息

第七章 文本结构与情境结构

文本结构一:历史心性

弟兄祖先历史心性

英雄祖先历史心性

结合弟兄与英雄祖先的历史心性

“弟兄”与“英雄”历史心性人群接触之情境

文本结构二:文类

正史文类与中原帝国情境

方志文类与地方情境

文本结构三:模式化叙事情节

英雄征程记与英雄徙边记

其他形式文本中的模式化情节

文本结构的作用

第八章 三种文本表征分析策略

文本生命的情境分析:陶器的比喻

多点观察与整体比较:凹凸镜的比喻

弟兄祖先历史之文本与情境

汉化情境呈现的弟兄祖先历史变化

藏化情境呈现的弟兄祖先历史变化

认识“我们”借以观察“历史”的凹凸镜

两层凹凸镜面上的像:神话、传说与历史

边缘微观社会探索:燃烧木杆的比喻

汉化与少数民族化的微观过程:北川经验

孙吴至东晋时期会稽士人的华夏认同情境

汉化:以燃烧木杆为喻的新理解

少数民族化的微观过程:湘西经验

抉择、移动与边缘

第九章 结语

体认与体谅的历史知识

微观、片面与刹那的历史

人类生态、反思性历史、反思性认同

反思性中国人认同

附录 《少年Pi的奇幻漂流》:电影与小说观读之后

参考书目

腹地的构建:华北内地的国家、社会和经济:1853~1937

版权信息

译者序

中文版序言

鸣谢

导言

区域

时段

国家、市场及其在黄运的融合

政治经济与中国的发展

治水与国家的构建:理论透析

第一章 地方利率的故事:信贷和货币市场中的政治势力和区域模式

山东的地区性信贷市场

地方经济差异的持久性

信用市场及其他地方经济边界

区域性的货币市场

经济地理中的政治:当地的公共财政

经济地理中的政治:超地方的权威和政治自卫

经济地理中的政治:私人收益

割裂的市场及其分配:强大的势力

割裂的市场及其分配:普通百姓

割裂的市场和区域经济形式

结语:割裂的市场与国家构建

第二章 社区、强制和棉花:农业改良和社会分层

新的农作物品种

拾荒与生存

看青活动与“棉业公会”

区域变化与当地领袖

渗透性、开放性和社会经济的变迁

第三章 生态危机和“自强”逻辑

市场、国家和生态

封闭、燃料短缺和伐木砍樵

燃料短缺与“自强”逻辑

当地的努力:植树造林及其不满

生态、交通和边缘化

第四章 任其自便?

中央政府的退出

中央政府的退出:新的优先、新的紧缩与错失的机会

轻视的加剧:地方瘫痪的社会和政治基础

秸秆与石头:落后技术的循环

黄运的黄河治理

水患的重新分布

第五章 灾害应对

水利失修的经济成本

士绅与外国人

国家的分裂与水利治理:军阀时代

官府、乡村豪绅与地方反抗

工程师与士兵

结论 黄运、中国与世界

附录

一 鲁西北和鲁西南各县名录

二 水利衰退造成的农业损失

三 黄运水利失修所导致的额外交通成本

人名译名对照表

参考文献

一 中文部分

二 西文部分

三 日文部分

译后记

私人生活的变革:一个中国村庄里的爱情、家庭与亲密关系:1949~1999

版权信息

中文版自序

前言

导论 中国家庭模式与私人生活的研究

一 “合作社模式”与缺席的个人

二 研究私人生活的新模式

三 本书的结构安排

第一章 下岬村的经济体制、公众生活与社会关系

一 村干部以及国家角色的变迁

二 公共生活的起落

三 亲缘结构与社会关系

第二章 择偶:独立与浪漫的年轻一代

一 关于择偶的本土定义

二 1946—1962年:年轻一代的独立自主趋向

三 1963—1983年:集体化体制下的浪漫爱情

四 1984年至今:改革开放以后的新发展

五 介绍型婚姻中的爱情

六 从自主到浪漫

第三章 性爱、情感及其语言艺术

一 订婚后的恋爱与婚前性关系

二 爱情的语言和姿态

三 择偶理想的变化

四 爱情的表达问题

五 择偶中的浪漫革命

第四章 两性互动以及夫妻关系重要性的增长

一 家庭结构的变化

二 夫妻间的亲密关系与爱情

三 家庭劳动分工与家庭决策

四 家庭内部性别角色的重新定位

五 大家庭的民主化

六 家庭关系的结构性变化

第五章 私人空间与隐私权

一 老宅子的空间安排

二 80年代以来的装修热

三 内外之别与家庭隐私权

四 个体成员的私人空间

五 空间格局与人际关系

六 下岬村个案与隐私权观念

第六章 家庭财产与个人财产权利

一 提前分家与“从父居”的消亡

二 系列分家方式的影响

三 彩礼与遗产预支

四 彩礼支配的变化

五 新娘在彩礼交换中的角色

六 从礼物到预支的遗产

七 个人权利的上升与父权的衰落

第七章 老人赡养与孝道的衰落

一 老人的生活状况

二 虐待老人与代际冲突

三 关于代际互惠的争论

四 父母防老的措施

五 孝道的衰落

六 无效的法律与自相矛盾的意识形态

七 沉默的公众舆论

八 信仰世界的倒塌

九 经济剥夺与无情的市场逻辑

第八章 人口政策与新型生育文化

一 计划生育20年

二 个人选择与生育模式

三 新型生育观的出现

四 性别因素:妻子地位上升的影响

五 社区因素:村风的作用

六 从人口控制到计划生育

结论 国家、家庭与个人

一 家庭的私人化

二 自主性、情感、欲望与无公德的个人

三 情感、欲望、消费要求

四 社会主义国家与私人生活转型的悖论

五 关于国家作用的争论

六 个人的崛起与国家的关系

参考文献

礼物的流动:一个中国村庄中的互惠原则与社会网络

版权信息

中文版自序

致谢

1 导论:人类学中的礼物与中国社会

人类学话语中的礼物

中国社会中的礼物馈赠与人际关系

本项研究的框架

2 下岬村:田野工作地点的概述

下岬村的源起

社会变迁与经济发展

身份群体及其近来的变化

亲属结构

3 礼物世界:初步的分类

分类范畴和礼单

仪式性场合中的表达性礼物馈赠

非仪式性情境中的表达性礼物馈赠

下岬村的工具性送礼

4 礼物经济与关系网络

村民们的随礼开支

义务性礼物馈赠与关系的培养

礼物馈赠与行动中的关系网络

5 乡村社会中的关系结构

本土的关系概念与地方的小世界

关系网络的型构

实践性亲属关系与私人网络:深层的含义

6 互惠原则与人情伦理

馈赠规则和互惠的变化

人情和礼物交换的道德性

人情的情感方面和礼物交换的意义

关于人情的一个尝试性概括

7 礼物交换关系中的权力与声望

礼物交换的不均衡

社会等级中的单向馈赠

非均衡互惠和社会等级的再生产

收礼荣誉与送礼竞争

8 婚姻交换与社会转型

彩礼和嫁妆:人类学概念和地方性术语

新郎家的婚姻投入:旧形式和新形式

新娘家的婚姻投入:从间接嫁妆到直接嫁妆

新娘和新郎:婚姻交换中新的能动者

婚姻交换的性质:偿付、资助和家产继承

9 结论:社会主义、关系、人情与礼物

礼物和中国的礼物

重审关系和人情:基本形式和扩展形式

礼物经济和社会主义:复兴还是转型?

附录 中国的孝敬与印度的檀施

参考文献

五四的另一面:“社会”观念的形成与新型组织的诞生

版权信息

自序

第一章 导论:“五四解释学”反思

引言

对自由主义“五四解释学”的批评

修正途径:五四研究的“社会史化”

对“社会”的认知与五四知识精英的行动方略

余论:“社会革命”得失谈

第二章 五四前奏:从国家崇拜到政治疏离

“文化普遍主义”如何收缩为局部的政治建设问题

“民族”与“国家”概念如何相互分离

“文化”作为一场新兴运动是如何出现的

东西文化之争如何演变成了“归约主义”的游戏

第三章 “无政府”构想:“社会”观念形成与传播的媒介

对“国家”偶像化的批判和质疑

“社会”观念的引入与新型“自治”组织的建立

以基层“社会革命”替代上层“政治革命”

第四章 “个人主义”兴衰史:“个体”是如何消融于“社会”之中的

五四前后极端“个人主义”论述的短暂流行

“群己”界线的重设

“个人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分野与抵牾

人生际遇与“个人主义”:以文学艺术界的争论为例

“社会有机体论”:“集团主义”对“个人主义”的取代

对“个人主义”日常生活方式的批判

第五章 践履型知识群体的崛起与社会改造运动

身份认同的难局

边缘政治的鼓动者与地方历史意识的重构

地方自治的含义

个人修养为什么不是自足性的?

地方性责任伦理与社会组织的建构

结论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显微镜下的成都

版权信息

图表目录

导论 微观历史、叙事与历史书写

从望远镜到显微镜

日常取向与宏大叙事

历史书写的表达

是细节,还是“碎片化”?

第一部分 街头:进入城市内部

城市环境:城墙和街道

商业空间:店铺与地摊

日常空间:家与邻之间

庆典空间:节日与仪式

社区自治:共同体意识

第二部分 茶馆:打开微观世界

1900年与1949年:两处历史现场

作为公共舞台的茶馆

第三部分 袍哥:解谜秘密社会

川西乡村的命案与调查

神秘的语言与政治文化

第四部分 麻将:跨世纪的困惑

麻将的政治

麻将问题上的国家与个人

城市、休闲与日常生活的冲突

附录 巨区:从长江上游出发

重庆与成都

城市与茶馆

啯噜与袍哥

代跋 探寻历史的多面性

征引资料目录

王笛主要著述目录

后记

中国研究名家精选(共八册)是2020年由世纪文景出版,作者王明珂。

得书感谢您对《中国研究名家精选(共八册)》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你可能喜欢
区域(总第6辑) 电子书

清华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所主办刊物,本册是第6辑。
西南边疆民族研究(第25辑) 电子书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集刊,本册是第25辑。
朝鲜族史话 电子书

他们背井离乡,越境而来;他们深陷苦难,却永不言弃;他们勤劳乐观,并肩开拓新家园;他们不屈不挠,誓死捍卫家园;他们崇尚知识,文化教育普及;他们紧跟时代,争当先锋模范;他们历史悠久...
布朗族史话 电子书

本书用深入浅出的笔调,向读者展示了这一古老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及独特多彩的民族风情。
西北民族论丛(第16辑) 电子书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集刊,本册是第16辑。
中华民国史研究(第3辑):在日记中找寻历史 电子书

本书能够反映出蒋介石主政时期复杂的人际关系与政治暗流,各方话语权争夺、潜在心态。
历史再现与身份认同:以新时期以来的“蒙古历史叙事”为中心 电子书

新时期以来,“重述历史”是当代文学与少数民族文学中同时出现的重要文学现象,其中又以“蒙古历史叙事”最为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