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光”的消逝:当代文学叙事美学的嬗变(第二版)

“灵光”的消逝:当代文学叙事美学的嬗变(第二版)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著名学者梁鸿重磅文学评论集,系统研读当代中国文学史。

内容简介

充满“灵光”的文学正在消逝,不仅仅指文学中乡愁、大地及与之相关的神韵的消失,也是指心灵在逐渐丧失对这一“风景”感受力。这是一个时代的世界观的转变,许多被遮蔽的矛盾显示出来,使我们看到了复杂、喧嚣、共生的当代现实。

作者借助本雅明的“灵光”理论,从家族小说、女性身份、乡土文学等不同切入点,对中国当代文学做了深入的评述。涉及的当代经典作家有王朔、毕飞宇、王安忆、林白等。

作者简介

作者梁鸿,文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致力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乡土文学与乡土中国关系研究。

著有文学代表作《出梁庄记》《中国在梁庄》《神圣家族》等;学术著作《黄花苔与皂角树——中原五作家论》《新启蒙话语建构:〈受活〉与1990年代以来的文学与社会》《外省笔记:20世纪河南文学》《“灵光”的消逝:当代文学叙事美学的嬗变》等。

曾获第十一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散文家”、首届青年作家以及《南方人物周刊》2013年度“中国娇子青年领袖”等。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梁鸿:行走在现实与学理之间

第一辑 重回历史维度

“重返现实主义思潮”与当代文学理论的转向

当代文学批判主义历史观的简单化倾向

对“常识”的必要反对:当代文学“历史意识”的匮乏与美学误区

第二辑 家族主题的嬗变与现代性追寻

家族苦难史与新的革命话语、民族叙事的建构

回家·审父·文化寻根

解构·恋祖·寓言:“家”的象征叙事

性与族权:《白鹿原》中的性文化意蕴

第三辑 女性身份的叙事

女性书写中“男性”角色的转换与象征:女性主体意识的发展与困境

从性的成长史看女性的命运:李昂小说中的性意识

女性存在的赞美诗:重读“三恋”兼谈王安忆的写作理念

王安忆的“布尔乔亚”:论《长恨歌》女性叙事的空间隐喻

悲天悯人的“撒旦”

陈染、林白作品中的性世界

第四辑 当代乡土叙事的美学裂变

“灵光”消逝后的乡村叙事:从《石榴树上结樱桃》看乡土小说的美学裂变

文学视野中的“村庄”困境:从阎连科、莫言、李锐的小说世界谈起

妥协的方言与沉默的世界:论阎连科小说语言兼谈一种写作精神

通往“底层”之路:对“底层写作”概念及批评倾向的反思

第五辑 “个体时代”的来临

“狂欢”话语考:大众文化的兴起与20世纪90年代文学的发生

理性乌托邦与中产阶级化审美:20世纪60年代出生作家的美学思想

小城镇叙事、泛意识形态写作与不及物性:20世纪70年代出生作家的美学考察

暧昧的“民间”:“断裂问卷”与20世纪90年代文学的转向

王朔:从“黑马”到“白马”的嬗变

毕飞宇:“温暖”美学及其可能性

理性与“灵光”——简谈梁鸿的文学批评

文学批评的有效性——评梁鸿《“灵光”的消逝:当代文学叙事美学的嬗变》

后记

“灵光”的消逝:当代文学叙事美学的嬗变(第二版)是2021年由中信出版集团出版,作者梁鸿。

得书感谢您对《“灵光”的消逝:当代文学叙事美学的嬗变(第二版)》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灵光乍现:探秘神经科学,激发创造潜能 电子书
一看就懂的神经科学趣味读物,帮你捕捉从天而降的灵感。
古希腊瓶画的叙事性 电子书
本书讨论的叙事性指的是古希腊瓶画的“显性叙事”与“隐性叙事”两条叙事线索。前者指瓶画的装饰风格、图像内容等表现形式产生、演变、消失的整个过程。后者指隐藏在形式背后,导致其产生、演变与消失的深层原因,涉及特定历史时期的生活习俗、生产方式、经济条件、政治制度和宗教信仰等。前者以看得见的方式叙事,后者以看不见的方式叙事;前者使后者得以显现,后者则是前者产生的内在动因。本书将显性线索与隐性线索交叉对应,在
行动与美学:苏珊·桑塔格的“沉默” 电子书
苏珊·桑塔格是美国著名文学评论家、小说家,对美国文化界有很大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美国文化思潮的变化与争论。
中国人的生活美学·饮食 电子书
本书从当代中国人最熟悉的历史时期和美食文化着手,介绍了中国的饮食发展之道。
自由的维度:近代中国婚姻文化的嬗变(1860~1930) 电子书
在西力冲击下,中国社会经历了三千年未有之变局。因为婚姻对中国人的文化意义重大,它顺理成章的成为近代先觉者反思国家、民族命运链条的起点,婚姻变革被赋予了“强国保种”的悲壮语境。本书梳理1860—1930年中国婚姻文化的变迁历程,清晰地把握两性伦理和婚姻功能的变化脉络,得出该段时间中中国两性的解放和个体自由度的提高,它使人的自由意志得到体现,个性得以彰显的结论,并认为自此人们开始追求有尊严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