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志(全四卷)

北京大学志(全四卷)

编辑推荐

北京大学党史校史工作委员会所编北京大学校志,是向北京大学2018年建校120周年献礼项目。

内容简介

《北京大学志》(四卷本)为北京大学党史校史工作委员会所编北京大学校志,是向北京大学2018年建校120周年献礼项目。北京大学党史校史工作委员于2012年12月3日成立,协调推进党史校史的重大编研项目,包括校志的编纂工作。

该校志从1898年北京大学创立记起,截止1997年12月北京大学百年校庆前夕,详细记录了北京大学学校沿革、隶属及领导体制、院系科别专业设置、本专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科学研究、学生、教师职工、办学经费、校园建设、总务后勤、等内容。


作者简介

王学珍(主编), 195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法律系。长期从事高等学校的领导管理工作。历任北京大学教务处秘书,教务处处长,副教务长,副校长兼教务长,北京大学党委组织部长、党委书记等职。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十二、十三届中央候补委员。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前言

凡例

第一章 学校沿革

第一节 清末时期

一、京师大学堂的创办

二、京师大学堂的恢复与发展

第二节 中华民国时期

一、中华民国初年的北京大学

二、蔡元培对北京大学的改革

三、北大师生的复校斗争

四、复校后至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的北京大学

五、北大和清华大学、南开大学组建的长沙临时大学和西南联合大学

六、抗战胜利复员北平后的北京大学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一、人民政府对北京大学的接管和初步改造

二、学习苏联高等教育经验,进行院系调整和教学改革

三、探索建设发展中国社会主义高等教育时期的北京大学

四、“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北京大学

五、拨乱反正、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北京大学

第二章 隶属关系、领导体制和行政管理机构

第一节 隶属关系

一、行政隶属关系

二、党组织的隶属关系

第二节 领导体制

一、清末时期

二、中华民国时期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第三节 行政管理机构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第三章 院(科)、系(门)、专修科和专业、专门化(专门组)的设置

第一节 京师大学堂时期院、馆(堂)、科、门的设置

第二节 中华民国时期北大的院系设置

一、中华民国成立至全面抗日战争前(1912—1937年)

二、全面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6年)

三、复员回北平时期(1946—1948年)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北大的院系设置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1949—1952年)

二、院系调整后至“文化大革命”前(1952—1966年6月)

三、“文化大革命”期间(1966年6月—1976年10月)

四、改革开放时期(1976年10月—1997年12月)

第四节 北大的专业和专门化(专门组)的设置

一、1952年院系调整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的专业设置

二、“文化大革命”期间的专业设置

三、改革开放时期的专业设置

第四章 本专科教育

第一节 教育宗旨和培养目标

一、清末京师大学堂时期

二、中华民国时期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第二节 学制和学年制、学年学分制、学分制

一、学制(修业年限)

二、学年制、学年学分制、学分制

第三节 教学计划

一、清末京师大学堂时期

二、中华民国时期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数学专业教学计划(草案) 1963年5月

一、培养目标

二、时间安排

三、课程设置

四、生产劳动

五、科学研究

中国语言文学系汉语专业教学计划(修业年限五年,草案) 1963年5月

一、培养目标

二、时间安排

三、课程设置

四、生产劳动

五、科学研究

1977级物理学专业教学计划(草案)

一、培养目标

二、时间安排

三、课程设置

四、考核

五、生产劳动、军事训练和实习

六、科学研究训练

1977级物理学专业专门课程表

1977级中国史专业教学方案(草案)

一、培养目标

二、学制

三、课程设置

四、生产劳动和社会调查

五、科学研究

六、考核

七、时间分配

数学系数学专业教学计划(1986年修订)

一、培养目标

二、学制

三、毕业要求

四、课程

中国语言文学系中国文学专业教学计划(1986年6月修订)

一、培养目标

二、学制

三、毕业要求

四、课程

中国语言文学系中国文学专业教学计划(1996年6月修订)

一、专业培养要求:

二、学制:4年

三、课程类别及学分分配:

四、课程设置:

五、各学期必修课学时(学分)分配:

数学科学学院数学专业教学计划(1996年6月修订)

一、专业培养要求:

二、学制:四年

三、课程类别及学分分配:

四、课程设置:

五、各学期必修课学时(学分)分配:

第四节 课程设置

一、清末京师大学堂时期

二、中华民国时期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第五节 教学环节

一、讲授

二、课堂讨论

三、习题课

四、实验

五、实习

六、生产劳动

七、军事训练

八、学年论文、毕业论文

第六节 出身与学位(双学位)

一、出身

二、学位

三、双学士学位和主辅修制度

第七节 教材建设、教学基地建设

一、教材建设

二、理科、文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

第八节 学籍管理

一、入学注册

二、选课

三、考勤

四、选科生、旁听生

五、附学生、寄读生、借读生

六、转学、转系(门)、转专业

七、成绩考核

八、休学、停学、复学

九、退学

第九节 教学组织(教学研究组、教学研究室)

第十节 教学研讨会和教学经验交流会

第五章 研究生教育

第一节 研究生教育的沿革

第二节 研究生的学科、专业

第三节 研究生招生

一、1917-1931年

二、1932-1948年

三、1949-1965年

四、1978-1997年

第四节 研究生培养

一、1917-1931年

二、1932-1948年

三、1949-1966年

四、1978-1997年

第五节 毕业论文、学位论文与学位授予

一、论文的基本要求及评阅和答辩

二、学位审批

三、同等学力申请学位

四、授予名誉博士学位

五、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硕士学位获得者

第六节 学籍管理与毕业分配

一、学籍管理

二、毕业分配

第六章 成人教育

第一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成人教育

一、夜校

二、短期讲习班

三、新闻学研究班

四、补习学校

第二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文化大革命”前的成人教育

一、成人学历教育

二、成人非学历教育

第三节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成人教育

第四节 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的成人教育

一、成人学历教育

二、成人非学历教育

三、圆明园校区成人教育基地建设

第七章 体育与医疗卫生

第一节 体育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第二节 医疗卫生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第八章 科学研究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科研机构

一、京师大学堂时期

二、中华民国成立至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时期

三、西南联合大学时期

四、复员北平后时期

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文革”结束时期

六、改革开放时期

第三节 科研成果及获奖项目

一、京师大学堂时期

二、中华民国成立至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时期

三、西南联合大学时期

四、复员北平后时期

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文化大革命”结束时期

六、改革开放时期

第四节 学术演讲、学术会议

一、中华民国成立至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时期

二、西南联合大学时期

三、复员北平后时期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文革”结束时期

五、改革开放时期

第五节 学术期刊

一、中华民国成立至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时期

二、西南联合大学时期

三、复员北平后时期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文革”结束时期

五、改革开放时期

第六节 科技开发与成果转让

一、科技开发与成果转让的有关规定与管理

二、科技成果转让情况

第七节 专利

一、专利事务管理机构与专利管理

二、专利申请与授权情况

第九章 学生

第一节 招生

一、京师大学堂时期

二、中华民国成立至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时期

三、长沙临时大学和西南联合大学时期

四、复员北平后时期

五、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第二节 助学金、奖学金、贷学金

一、京师大学堂时期

二、中华民国成立至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时期

三、长沙临时大学和西南联合大学时期

四、复员北平后时期

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1949—1966年)

六、“文化大革命”时期

七、“文化大革命”以后的时期

第三节 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一、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机构

二、思想政治教育

第四节 学生社团

一、五四运动前后

二、1927年至1937年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前

三、长沙临时大学和西南联合大学时期

四、复员北平后时期

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第五节 奖励与处分

一、清末京师大学堂时期

二、中华民国时期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第十章 教师与职工

第一节 概况

第二节 教师

一、教师的职称结构

二、各级教师的任职资格和教师的聘任、晋升

三、教师的培养

第三节 职工

一、职工的结构

二、职工的聘任和任用

三、教师、科研人员以外各单位技术职务评聘

第四节 工资

一、晚清时期

二、中华民国时期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第五节 福利

一、教职工生活困难补助

二、教职工丧葬抚恤

第六节 考核、考勤与奖惩

一、考核、考勤

二、奖惩

第七节 离退休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第十一章 图书馆、档案馆、出版社、博物馆

第一节 图书馆

一、沿革

二、馆藏

三、分类编目

四、读者服务

第二节 档案馆

一、沿革

二、馆藏

三、档案利用

四、综合档案室、档案馆负责人

第三节 出版社

一、概述

二、出版发行

三、人员、机构和历任负责人

第四节 地质博物馆

第五节 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

第十二章 校办产业(企业)

第一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校办产业(企业)

一、北京大学学生储蓄银行

二、北京大学消费公社

第二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文革”时期的校办产业(企业)

一、1958年“大跃进”和“教育革命”时期

二、“文化大革命”时期

第三节 改革开放时期的校办产业(企业)

第十三章 附属单位

第一节 工农速成中学

一、概述

二、办学宗旨和招生条件

三、学校历届党政领导及校长、教导处、总务处、班主任的工作范围与职权

四、学制和教学计划

五、教职工和学生

第二节 附属中学

第三节 第二附属中学

第四节 附属小学

第五节 职工学校

第十四章 经费

第一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北大经费的收支及管理概况

一、京师大学堂时期

二、中华民国成立至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时期

三、长沙临时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时期

四、复员北平时期

第二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北大经费的收支概况

一、教育事业费

二、基本建设经费

三、科学研究经费

四、学校基金

五、学校特种资金

六、世界银行贷款概况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北大的财务管理

一、学校财务管理机构及其职责

二、财务管理的原则与体制

三、预算的编制

四、关于教育、科学技术对外服务的收费管理

五、财务审计

第十五章 校园和学校的基本建设

第一节 校园

一、校园的变迁与发展

二、燕园的河湖水系

三、燕园的文化古迹、纪念建筑和景点

第二节 基本建设

一、各时期校舍的主要建筑

二、基础设施建设

三、分校建设

第十六章 总务后勤

第一节 校舍管理

一、学生宿舍管理

二、教职工住宅管理

三、公用房屋管理

第二节 膳食管理

第三节 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管理

一、供水、排水与供气

二、供电

三、供暖

四、电话通信

五、汽车运输

六、浴室管理

七、茶炉管理

第四节 劳动服务公司

第五节 幼儿园

第十七章 对外交流与合作

第一节 留学生

一、接受外国留学生

二、派出留学生

三、联合培养研究生

第二节 派出代表团和访问学者

第三节 聘请外国教员和授予国(境)外学者、政要和社会知名人士名誉职称

一、聘请外国教员

二、外国专家学者来校讲学讲演

三、授予国(境)外学者、政要、社会知名人士名誉职称

第四节 接待外宾和港澳台同胞来访

第五节 校际交流

第六节 主办或参加主办的国际学术会议

第十八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爱国民主运动

第一节 拒俄运动

第二节 五四运动

第三节 声援闽案和反对中、日直接交涉山东问题的斗争

一、声援福州惨案

二、反对中、日直接交涉山东问题

第四节 驱逐彭允彝的斗争

第五节 支援二七大罢工的斗争

第六节 声讨“五卅惨案”的反帝爱国斗争

第七节 “三一八”反帝反军阀的斗争

第八节 九一八事变后的抗日救亡斗争

第九节 “一二·九”运动及其后的抗日救亡斗争

第十节 “一二·一”运动

第十一节 抗议美军暴行运动

第十二节 反饥饿反内战运动

第十三节 反迫害斗争与四月风暴

第十四节 反对美国扶植日本军国主义的斗争

第十五节 “七五血案”和“七九”游行请愿

第十六节 反对“八一九”大逮捕的斗争

第十九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政治运动

第一节 知识分子的学习和思想改造运动

一、1951年9月下旬至1952年1月上旬

二、1952年1月上旬至1952年2月上旬

三、1952年2月上旬至1952年5月上旬

第二节 忠诚老实运动

第三节 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运动

第四节 批判“胡风集团”和进行肃反运动

第五节 整风运动和反右派斗争

第六节 学习党的八届八中全会文件和反右倾运动

一、学习八届八中全会文件精神,反对右倾思想

二、反右倾运动

三、关于人大、北大人民公社调查组和法律系赴河南人民公社调查组问题

第七节 “五反”运动

第二十章 中国共产党北京大学组织

第一节 组织沿革

一、北京大学第一个党支部的建立

二、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三、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四、长沙临大和西南联大时期

五、复员北平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

六、北平解放至院系调整前

七、院系调整后至“文化大革命”前

八、“文化大革命”时期

九、“文化大革命”结束后至1997年

第二节 党员大会、党代会、党代表会议

一、党员大会

二、党员代表大会

三、党代表会议

第三节 党委组织机构

党委办公室

党委组织部

党委宣传部

党委统战部

党委学生工作部

党委政策研究室

保卫部

人民武装部

第四节 校党委下属党组织

第五节 党员情况

第六节 党员教育

一、整党整风与党员登记

二、经常性的党员教育

三、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评选

第七节 党的纪律检查

一、纪检机构沿革

二、纪律检查委员会的职责范围

三、纪检工作简况

第二十一章 民主党派北京大学组织

第一节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北京大学支部

一、沿革

二、成员人数统计表

三、历届支部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名单

四、组织发展情况

五、成员在历届民革中央、市委,全国、北京市人大,全国、北京市政协任职情况

六、成员、组织受表彰情况

第二节 中国民主同盟北京大学委员会

一、沿革

二、成员人数统计表

三、历届区分部、支部、基层委员会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名单

四、组织发展情况

五、成员在历届民盟中央、北京市委,全国、北京市人大,全国、北京市政协任职情况

六、成员、组织受表彰情况

第三节 中国民主建国会北京大学支部

一、沿革

二、支部成员人数统计表

三、支部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名单

四、组织发展情况

五、会员在历届民建中央、市委,全国、北京市人大,全国、北京市政协任职情况

六、会员受表彰情况

第四节 中国民主促进会北京大学总支部

一、沿革

二、支部成员人数统计

三、历届支部、总支部主任、副主任名单

四、组织发展情况

五、成员在历届民进中央、北京市委,全国、北京市人大,全国、北京市政协任职情况

六、成员、组织受表彰情况

第五节 中国致公党北京大学支部

一、沿革

二、成员人数统计

三、历届支部主委、副主委名单

四、组织发展情况

五、成员在历届致公党中央、北京市委,全国、北京市人大,全国、北京市政协任职情况

六、成员、支部受表彰情况

第六节 九三学社北京大学委员会

一、沿革

二、支部成员人数统计表

三、历届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名单

四、历年组织发展情况

五、成员在历届九三学社中央、北京市委,全国、北京市人大,全国、北京市政协任职情况

六、社员和组织受表彰情况

第七节 农工民主党和台湾民主同盟在北京大学的成员

第二十二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中国共产党的秘密外围组织

第一节 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和社会科学研究会

第二节 中国民主青年同盟

第三节 民主青年联盟

第四节 中国革命青年联盟

第五节 文化工作者联盟

第二十三章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北京大学组织

第一节 组织沿革

第二节 历次团代会和团代表会议

第三节 围绕党(政)的中心工作开展活动

第四节 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评选

第五节 团校

第六节 社会实践活动

第二十四章 群众组织

第一节 中国教育工会北京大学委员会

一、北大工会的建立与发展

二、历届工会代表大会

三、历届教职工代表大会

第二节 学生会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学生会组织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学生会组织

第三节 研究生会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研究生组织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研究生会

第四节 北京大学归国华侨联合会

第二十五章 北京大学汉中分校

一、概况

二、分校的政治运动

三、分校的教育革命

四、分校的科学研究

五、分校的校办工厂、农场

六、分校校、系(工厂、农场)领导成员名单

七、分校的撤销

第二十六章 北京大学江西分校

一、贯彻“五七指示”筹建“试验农场”

二、分校(农场)的概况

三、农场(分校)的基本建设

四、农场(分校)的农副业生产

五、分校(农场)的政治运动

六、分校(农场)的教育革命

七、分校招收工农兵学员

八、分校(农场)的撤销

第二十七章 人物名录

一、中共中央委员、候补委员

二、中共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常务委员会委员、副委员长。

四、全国政协委员、常委

五、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

北京大学志(全四卷)是2021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王学珍。

得书感谢您对《北京大学志(全四卷)》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你可能喜欢

看似南辕北辙的两个人,却因对书本的共同爱好而建立起友谊,衍生出甜美动人的发现之旅。
列国志:汤加 电子书

一本书带你了解汤加王国。
列国志:瑙鲁 电子书

一本书带你了解瑙鲁这个国家。
列国志:牙买加 电子书

一本书带你了解牙买加。
列国志:基里巴斯 电子书

一本书带你了解基里巴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