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青春版《牡丹亭》首演时,绝大部分大学生都没看过昆曲,但二十多年后,大学生自己上台去演了。
2004年青春版《牡丹亭》首演时,绝大部分大学生都没看过昆曲,但二十多年后,大学生自己上台去演了。白先勇在南京东南大学校园里接受澎湃新闻·文学花边独家专访时感慨道,昆曲,是以最美的艺术形式来表现中国人最深刻的情感。他说:我的家乡不是桂林也不是台北,是中国传统文化,一听到昆曲,我就回家了。
白先勇是校园青春版《牡丹亭》艺术总监。摄影:孟椿
4月26日,江苏大剧院,校园青春版《牡丹亭》近三个小时的首演在一阵经久不息的掌声中缓缓落幕,该剧艺术总监、作家白先勇走上舞台激动不已:“我要祝贺这次校园青春版《牡丹亭》大大成功!太惊艳了!”他几次提到2004年由他担任总制作人、由青年演员俞玖林、沈丰英演绎的青春版《牡丹亭》,同样在一片紧张与期待中完成首演。它的成功,让汤显祖那出来自十六世纪的经典之作再度“还魂”,在二十一世纪的舞台上重放光芒。
此次的《牡丹亭》,是一台完全由学生演出和伴奏的校园青春版《牡丹亭》。它由东南大学在全国海选出50位学员担任演员与乐队成员,他们平均年龄不到22岁,其中80%是“00后”。从去年夏天起,这群近乎“0基础”的学员就利用周末与假期到苏州学习、排练。
同样难得的是,学员们的执教老师,正是包括俞玖林、沈丰英等在内的青春版《牡丹亭》的原班人马。曾经的新人成为老师,他们“一对一、手把手”的传授画面,让白先勇惊叹于一份愿望的实现——一代代昆曲人把一身的功夫传承下去,让昆曲永远青春,永葆生命力。
“我想,校园青春版《牡丹亭》就是青春版《牡丹亭》的延续。”
在校园青春版《牡丹亭》首演之后,白先勇在东南大学“昆曲的校园传承”研讨会间隙接受了澎湃新闻·文学花边独家专访。他感叹道,2004年青春版《牡丹亭》首演时,可能95%以上的中国大学生没看过昆曲,但二十多年后,大学生自己上台去演了,“这中间,变化多大啊。”
在他看来,昆曲,是以最美的艺术形式来表现中国人最深刻的情感。“人家问我,你家乡在哪里?我说不是桂林,也不是台北,也不是哪里,我说我的家乡是中国传统文化。我一听到昆曲,我就感觉我好像回家了。”
白先勇接受澎湃新闻·文学花边独家专访。 视频制作:罗昕 实习生 马何霖(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