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时代的阅读——当今时代呼唤文学的思想实验和人文认知

徐贲 来源: 2025-04-23

在当今文学作品已成为文化消费品的大众阅读时代,大多数读者关注的往往是作品的趣味性、欣赏价值和娱乐功能。

在当今文学作品已成为文化消费品的大众阅读时代,大多数读者关注的往往是作品的趣味性、欣赏价值和娱乐功能。尽管当代文学阅读的现状或许尚未完全达到波兹曼所描述的“娱乐至死”境地,但其隐忧已然显现:许多读者在面对思想深刻的作品时显得力不从心,而更倾向于选择浅显易懂、消遣性强的内容。更令人担忧的是,他们已经逐渐丧失了区分思想深刻与平庸肤浅作品的能力。

在这种情况下,就更加有必要呼唤一种能提升阅读品质和挖掘思考深度的主题阅读,以及了解这种阅读背后的文学思想实验价值。

《西方人文经典讲演录》



文学一直是探索人类经验、社会结构和哲学探究的沃土。文学实现这种深度探索的最深刻方法之一就是思想实验。这些智力练习不仅仅是提出假设场景,而且是利用这些场景来深入研究与人类生存息息相关的重大主题。文学作品通过思想实验探索重大主题的方式,通常是以哲学性的问题和命题为核心,通过构建虚拟世界、人物及情节,挑战和激发读者的思考。这些作品不仅向读者展示复杂的思想和观念,还引导他们进入一个思维实验的空间,促使他们检验这些观念在不同情境下的合理性和可能的后果。

一,什么是主题阅读

主题阅读(thematic reading)对于探索文学的深层意义和理解其更广泛的信息至关重要。主题阅读是一种围绕特定主题,在一定时间内阅读多本相关书籍和资料的方法。通过这种方法,读者可以从多个角度深入理解某一领域,避免零散阅读导致的知识遗忘和思考浅尝辄止等问题。与传统的一本书接一本书的阅读方式不同,主题阅读强调针对性和系统性,帮助读者快速建立关于特定主题的知识框架。这种方法不仅提高了学习效率,还培养了读者的跨学科思考能力。

主题构成了文学打动读者的核心,它代表着作品中所涉及的重大理念、情感和社会问题。通过聚焦这些核心要素,主题阅读帮助我们揭示更深层次的意义,将简单的叙事转化为对人类经验的普遍反思。

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The University of Queensland)人文学教授彼得·克莱尔(Peter Cryle)提醒文学读者:“你们从未停止使用主题,只是你们没有意识到而已。”文学主题研究者们强调,“文学研究不能忽视主题。它是我们解读文本的途径,也是创作的核心,它在平衡传统与原创性、虚构与非虚构世界的交会点上扮演着重要角色”(Cited in Claude Bremond, Joshua Landy and Thomas Pavel (eds.), Thematics: New Approaches.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1995, p. 1.)。主题阅读让读者能够看到跨越时间和文化的联系。诸如正义、自由或爱的主题,既出现在古代悲剧中,也存在于当代小说中,展示了不同时代和背景的作家如何应对类似的人类挑战。通过发现这些联系,我们可以将文学理解为一场关于人类共同关切问题的持续对话,从而加深对其永恒意义的欣赏。

与此同时,主题阅读激发批判性思维,促使我们提出更深入的问题:作品试图表达什么?为什么重要?通过对不同作品主题的分析和比较,我们培养了批判性思维能力,能够更有意义地与思想互动,并综合各种见解——这些能力远远超越了文学本身。

对主题的关注也对那些过于偏重形式而忽略内容的理论构成了制衡。在二十世纪,一些文学理论过分强调文本在内部如何运作,而常常忽略其关于现实世界的信息表达。主题阅读对这种观点提出了挑战,提醒我们文学不仅仅关乎风格或结构,还涉及其传递的信息以及这些信息与现实问题的相关性。

近年来,文学政治和文化研究等领域的兴起重新激发了人们对主题分析的兴趣。这些学科突出了文学如何反映和批判社会结构、身份认同和权力动态。主题分析为个人的阅读体验与更广泛的社会和文化问题建立联系提供了重要视角。

主题阅读不仅仅是识别重复出现的理念的过程,而且是一种深度参与文学的方法,将个人故事与关于人性、社会和世界的更大问题联系起来。通过这种方式,它将阅读从一种被动活动转变为一场充满思想性和深度的旅程,加深我们对文学的理解以及与文学的联系。

二,关注大问题的人文主题阅读

优秀的文学通常通过主题来探讨重大思想、情感和社会问题。主题阅读有助于我们识别这些核心主题,它们是文学的人文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核心所在。主题是文学作品所围绕的内容。然而,以色列文学批评家什洛米丝·雷蒙-凯南(Shlomith Rimmon-Kenan)指出,我们对这个“内容”究竟是指什么,其实并不清楚。她写道,“文学作品究竟是关于什么的?我们所说的‘关于’到底是什么意思?《包法利夫人》是关于爱玛与查理、莱昂和罗道夫之间……的具体事件和人物吗?还是关于,例如爱情的脆弱——一种更为一般的概念?或者还有一种可能性,在对世界提出某种观点,例如‘浪漫的观念不适用于日常生活’?”关于“爱情”的主题相对显得平淡无奇,但关于浪漫主义不适合日常生活的主题却是具有普遍意义的大问题。

通过关注主题——平淡或深刻的,尤其是涉及大问题的主题——读者可以看到不同时代和文化的不同作家是如何处理相似的人类经历或问题的。这种联系丰富了我们对文学的理解,并将其视为与历史对话。主题阅读鼓励我们对文本进行批判性思考,要求我们不仅要考虑故事的内容,还要考虑它的重要性。这涉及质疑、比较和综合想法,是任何形式学习的关键技能。本质上,主题阅读不仅仅是挑选主题,而且还利用这些主题以更深入、更广泛的方式与文学互动,将个人阅读体验与更广泛的人类问题和社会叙事联系起来。

文学的主题阅读有两个基本作用,一个是识别和提炼出每部作品的核心思想、观点或见解。这种提炼不仅仅是总结情节,而且是深入理解作者试图传达的哲学、道德、社会或艺术观点。另一个是通过这样的提炼,在不同作品之间建立意义上的联系。这种联系可以是显性的,比如对“自由”的不同解释;或隐性的,如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爱”的表现。这种联系帮助读者形成对一个主题的多角度理解,丰富其知识和视野。

莫提默·J.艾德勒和查尔斯·范多伦在《如何阅读一本书》中把同类主题阅读确定为最高层次的阅读,它要求读者“消化他的阅读经验——从一本书所提出的一个观点转化到另一个观点,在同一个主题上,对不同的作者所提出来的观点作比较,这是阅读的成熟阶段,应该是青少年就能达到的境界,也是终其一生都该持续下去的”(莫提默·J.艾德勒、查尔斯·范多伦《如何阅读一本书》,郝明义、朱衣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第25-26页)。这种跨作品的主题联系,正如布鲁姆策划和主编的多本文学主题丛书里所显示的,是一种必要的智识能力和知识素养。这种能力不仅是智识上的进步,也是一种思维方式的成熟。它要求读者能够从一个观点转向另一个观点,对同一主题进行比较分析。这不仅是青少年阶段的学习目标,更是人一生中持续进行的过程。

《如何阅读一本书》



这种阅读方式能促进读者从线性的读书习惯转向一种更加复杂、交互和批判性的思考模式。它不仅仅是阅读,而且是通过阅读建立知识结构,形成个人对世界的看法和理解。这种方法不仅适用于文学,也可以延伸到其他学科领域,帮助读者在知识的海洋中找到方向和意义。

三,主题阅读与文学的思想实验

主题阅读与文学思想实验有紧密关系,思想实验(thought experiment)是一种通过构想假设情境来探讨哲学、道德、社会或科学问题的方法。在文学领域,思想实验常借助虚构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创造与现实不同的场景,从而激发读者对特定主题的深入思考。例如,玛丽·雪莱的《弗兰肯斯坦》通过构建“改造人类”的假象,探讨了科学创新的伦理界限。这样的文学作品可以成为一种思想实验,帮助读者以安全的方式进入复杂、抽象甚至矛盾的情境中,通过对情境的想象和思考,理解现实中的问题。

然而,文学思想实验的作用效果必须通过读者的实际阅读才能发生,并非所有的阅读方式都能自动产生这样的效果,而主题阅读正是一种能达成此效的阅读方式。

主题阅读通过在多部文学作品中识别和提炼核心主题,帮助读者深入理解文学所表达的哲学、道德、社会或艺术观点。这种过程本身就类似于思想实验的初始阶段:通过假设和探讨多种情境或观点,激发对一个主题的深层次思考。例如,通过阅读“自由”主题的多部作品,读者可以发现不同文化、时代或个人对自由的定义、挑战和实现方式。这种对不同视角的聚焦,与哲学或文学思想实验中对假设条件和可能结果的探索异曲同工。

《利维坦》



例如,托马斯·霍布斯在《利维坦》中假设“自然状态”——一个没有政府和法律的混乱社会,在此状态下,每个人为了生存而彼此争斗。他提出,为了获得安全和秩序,人们通过社会契约自愿放弃某些自由。这一思想实验探讨了自由与秩序的关系:完全的自由是否比有限的自由更好?阿尔贝·加缪《局外人》的主人公默尔索因为漠视社会的道德规范而被判处死刑,小说的核心思想实验在于探讨:是否可以自由于社会规则之外,按照自己的方式活着?加缪通过默尔索的冷漠视角,对存在主义中“自由选择”的含义进行质问。

思想实验是通过假设情景或虚构情境来探讨现实问题或哲学命题的一种方法,而文学正是提供这些假设和情境的丰富源泉。主题阅读在不同作品中发现隐性或显性的联系,使得思想实验的探讨更为全面和深入。例如,读者可以通过比较托尔斯泰的《复活》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中关于“救赎”的主题,探讨人在道德困境中如何进行选择的问题,这为思想实验提供了多重视角。

《罪与罚》



主题阅读能与思想实验起到双向作用。文学作品往往通过虚构的情节和人物,创造出与现实不同的情境,为思想实验提供具体而形象的背景。而主题阅读则丰富了思想实验的情景设定。例如,卡夫卡的《变形记》将“异化”这个哲学问题具体化为一个人变成虫子的情境,读者通过阅读类似主题的不同作品,可以更加深入地思考自我与社会的关系问题。

思想实验能深化对主题阅读的理解。在进行主题阅读时,思想实验的思维方式帮助读者跳脱出单一作品的限制,将作品中的主题置于更广阔的认知框架中。例如,读者可以假设不同的叙述者或背景对作品主题的影响,从而更全面地分析主题的复杂性。例如,思想实验可以假设故事背景改变:如果将《哈姆雷特》的故事放在一个民主社会,而非君主制环境下,复仇是否还能被接受?如果《安提戈涅》的情境发生在现代社会,安提戈涅是否可以通过法律手段达成目标?在美国大学课堂上,这是一种常用的启发式阅读教学方法。

四,文学思想实验中的故事论证

思想实验的核心在于它不仅仅提出观点,而且通过假设情境对这些观点进行测试。这种方式通常以一个看似简单的前提开始,但其真正目的是引导读者深入挖掘假设背后的逻辑与后果。例如,“电车难题”通过一个两难情境考验道德判断:一辆电车即将撞向五人,你是否应该拉动操纵杆,使电车转向另一条轨道,牺牲一人拯救五人?这一实验不仅探讨功利主义与义务论的冲突,更迫使读者反思牺牲少数人以成全多数人的选择是否合理。这种情境设计超越了简单的道德主张,通过具体情境让读者参与到推理和辩论中。

思想实验的论证力还体现在它对复杂场景的构建,以及对核心观点的逻辑性和适用性的深刻检验上。例如,“忒修斯之船”提出了一个关于同一性的问题:如果一艘船的所有部分都被替换,它还是原来的船吗?或者,如果用原来的部件重建一艘新船,哪一艘才是真正的“忒修斯之船”?这一实验通过假设情境挑战读者对事物本质和同一性的理解。它让人们思考同一性是源于物质的连续性,还是基于形式或功能的延续,从而引导读者权衡不同哲学理论的解释力。

思想实验常常涉及哲学及伦理领域中的深刻问题,鼓励读者从多角度分析复杂议题。例如,柏拉图的“洞穴寓言”讲述了一群囚徒被锁在洞穴中,只能看到墙上的影子,洞穴里的人认为这就是全部的现实。当其中一人逃脱,看到外面的真实世界时,他发现向其他囚徒揭示真相是多么困难。这一寓言不仅探讨了我们对现实的认知可能是错的,还进一步论证了真理的发现和传播面临的挑战。通过这种方式,读者被引导去反思知识的本质以及突破认知局限的重要性。

与哲学思想实验相似,文学中的思想实验不仅仅是单纯的命题陈述,而且更是一种具有论证性的表达形式。思想实验通过叙事或假设场景,探索和检验特定想法的后果与影响,从而引发读者对哲学问题的深度思考。相比于直接的命题表述,思想实验构建出复杂的情境,用以论证或反驳某些信念和结论。

若泽·萨拉马戈的《失明症漫记》是一部典型的利用思想实验展开讨论的文学作品。小说讲述了一个无预警的失明疫情席卷整个城市的故事,几乎所有人都突发失明,社会秩序瞬间崩溃。在这个假设的极端情境中,萨拉马戈展开了对人性、社会结构和道德伦理的深刻探讨。

《失明症漫记》



首先,《失明症漫记》并不是通过单纯的哲学命题来阐述其思想,而是通过一种极端的社会实验,设定了一个“假设的失明世界”,使读者在这场“思想实验”中看到人类行为和社会结构的真实面貌。失明的突然到来打破了原本的社会秩序,人的本性与社会制度的脆弱性在这种极端情境下暴露无遗。小说中的人物在完全失明的状态下,面对生存的困境,彼此依赖,互相竞争,暴露出人性的贪婪、恐惧以及求生欲。这个假设的失明世界,是对社会秩序和人类行为的一种“实验”。通过对极端情况的描绘,作者检验了社会和个人的脆弱性,并引发了对人类文明本质的深刻思考。

在《失明症漫记》中,萨拉马戈通过构建“失明”的假设情境,不仅探讨了人性在极端环境中的反应,还从更广泛的角度质疑了社会秩序的稳定性和道德体系的可靠性。这种思想实验的力量,在于它能够通过具体的叙事与情境,生动地呈现出人类行为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相比直接的哲学论述,萨拉马戈通过讲述一个情境中的人的生死存亡,逼迫读者去思考在“失明”这一极端条件下,社会和道德的价值如何被重构,甚至可能被彻底摧毁。

此外,小说通过对社会崩溃后人的反应与秩序重建的描写,让读者思考文明背后所依赖的脆弱假设。例如,失明导致的生活困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断裂,暴露了人类社会依赖感官认知与秩序规制的现象。在这一过程中,萨拉马戈并没有直接告诉读者一个固定的哲学观点,而是通过这种思想实验的方式,让读者自己得出结论或进行反思。

归根结底,思想实验是一种思想测试工具,与故事的比喻和象征相似,但更加注重对假设的严密推理。它通过设置复杂的假设情境,探索某些信念的含义及其逻辑后果,从而考验这些信念是否经得起推敲。这种方式迫使读者在推理的过程中质疑或验证自己的假设,使思想实验成为一种具有强大论证力的表达形式。

五,主题阅读和思想实验的核心是批判性思维

文学中的思想实验因其具备引导读者反思、分析和评估复杂问题的能力,故而不仅仅是对信念或主张的陈述。它们通过深刻的情境设置超越了简单的命题表述,让读者更全面地理解所探讨的问题。因此,思想实验不仅是观点的呈现,更是推动思维发展的重要工具。

无论是主题阅读还是文学思想实验,其核心都是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主题阅读通过比较不同观点,帮助读者发现表面一致性背后的深层差异;思想实验则通过假设情景,推动读者质疑直观答案或现有假设。这种互相作用的过程,既培养了读者的分析能力,也增强了其对复杂问题的综合判断能力。

主题阅读与文学的思想实验在本质上是相辅相成的。主题阅读为思想实验提供了多元的素材和视角,而思想实验则反过来深化了主题阅读的意义和价值。通过这两种方式,读者不仅能够在知识上有所收获,更能在思维深度和认知能力上得到全面提升,从而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和现实世界的复杂性与多样性。

这些文学形式的力量在于,它们通过象征和叙述的结合,不仅提出思想,还邀请读者批判性地反思并接受某种观点。与简单陈述命题不同,文学的叙事——这里不妨用相对简单的“寓言”为例——鼓励深入思考,从而触及人类情感与理性的更深层次。这种结合了叙事与推理的方式,使寓言成为超越时空的重要表达工具,无论在哲学、宗教还是文学中,都展现出了强大的解释力和说服力。

寓言和比喻之所以比命题更具论证性,主要在于它们通过象征性叙事,引发反思和探讨复杂观念的方式,构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逻辑过程。这些叙事不仅仅是传递信息的工具,更是促使读者思考、推理和得出结论的媒介。

首先,寓言和比喻依赖于象征主义。它们通过象征性的情节、人物和背景,向读者传达深层次的含义。这些象征需要被解读,而解读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论证。

其次,这些叙事形式鼓励反思,并促使读者重新审视自己的观点和行为。它们通过展现情境和提出问题,引导读者从中得出自己的结论,而不仅仅是接受现成的答案。例如,“好撒玛利亚人”的寓言通过描述一个被传统偏见排斥的“外人”来展现同情与善良,主张跨越社会和文化界限的仁爱。这种叙事形式不仅提供了一个情境,还激励读者直面自身偏见,并思考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践行同情和善意。

此外,寓言和比喻的论证性还体现在它们对复杂道德或哲学观念的探讨。这些叙事通常通过展示矛盾或困境,引导读者推理出故事中的深层含义。例如,“好撒玛利亚人”的寓言不仅讲述了一个行善的故事,还挑战了传统观念,邀请读者重新定义“邻居”的含义。这些寓言通过具体的情节展现了抽象概念,让读者能够参与到对人性、社会责任和道德选择的深入思考中。

综上所述,寓言和比喻的意义远远超越了提出一个简单命题。它们通过象征性的叙述构建论点,以道德困境和复杂思想引导读者进行深度思考。这些叙事形式不仅传递了哲学或社会信息,还促使读者积极参与到解读和讨论中。这种互动使寓言和比喻成为一种有力的论证形式,能够激发思维、挑战观念,并引导行为的改变。

六,陈腐的主题缺乏思想实验价值

被陈词滥调束缚的文学作品——那些诸如“爱战胜一切”或“正义必胜”之类的老生常谈——往往缺乏真正思想实验所需的智识厚度。它们不愿在未解的悖论中探索,也害怕进入歧义的迷宫,而更倾向于提供整齐划一的结局,让思维无处可走,更别想游弋至未知的意义深处。

当然,这类作品的存在自有它们的实际价值:它们承载着普通人习惯的情感共鸣,为他们提供熟悉的文字语言环境,方便他们的心理需要和同伴辨认。但它们无法点燃思想实验所需的勇气探索——那种召唤智性好奇、面对不确定性的主题。不幸地,这常常是AI机器语言输出的特质——一种精巧却空洞的复制,披着华丽的辞藻外衣,却缺乏灵魂的摩擦与存在的深问。AI或许能堆砌辞藻、模拟情感,但它难以触及人类经验的幽微层次。那种从历史、文化与个人挣扎中淬炼出的复杂性,仍是机器无法企及的。

今天,一些人将AI生成的“作品”视为一种突破性的胜利,称赞其广博的阅读量、严密的逻辑、华丽的文风以及精致的修辞,甚至超越了人类的技艺。然而,这种过度的热情忽略了一个至关重要的事实:伟大的文学之所以伟大,并非仅因其文辞优美,还在于其主题的深邃。一个思想日渐浅薄的社会,能否孕育出能创作恒久深度作品的智力机器?对此,我深表怀疑。即便这样的奇迹真的发生,它也将成为一种冷峻的反讽——机器超越人类,并非凭借洞察力,而是依靠纯粹的计算模拟。

卓越的文学不仅关乎词汇的积累或算法的精巧演绎,更根植于人类经验、历史语境与存在探问的交会——这些元素无法仅凭数据收集或模式复现而获取。它们源自开放社会中生命的挣扎、文化的传承与自由精神的求索,而非电路的冷漠输出。

陈词滥调的主题与肤浅、平庸或乏味的作品之间,存在一种微妙的联系,尽管二者并不完全相同。在特定的范围内,陈旧的主题有它们自身的价值。在儿童故事或大众叙事中,它们充当普遍价值的稳固载体——比如“苦尽甘来”“邪不压正”“善有善报”这类道德教训,或能够凝聚群体认同的情感纽带。在某些语境下,复杂性可能令人不知所措,而这些简单的主题则能够提供教育、安慰,并在通俗作品中延续其社会功能。然而,文学的生命力在于超越重复。最出色的作品并非简单复述老套主题,而是以大胆的视角、鲜活的人物或复杂的世界,将其重塑,使其焕发出新的思想与情感张力。

那些因时间与滥用而失去新意与深度的主题,虽仍能在特定环境中激发情感共鸣或维系文化认同,但其表达很难激发新的思想。而肤浅或乏味的作品,无论是由人类还是机器创作,都只是拘泥于陈腐的主题,局限于刻板的人物、可预测的情节以及令人麻木的单调叙事。陈词滥调的主题或许只是问题的表面,而真正让作品变得可有可无的,是在整体上缺乏自由而活跃的思想。

在AI时代,这种紧张关系变得尤为突出。机器可以创作出华丽的文辞,但它们能否像哈曼(Johann Georg Hamann)的文学实验或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那样,深入探究存在的歧义?我认为这才是在人类意识最擅长的领域步履维艰——从生命体验跃升至深刻的思想质询。AI或许能模拟深度,但它缺乏灵魂的摩擦——那种怀疑的痛楚、惊奇的火花——这些正是推动真正思想实验的燃料。然而,也许其中孕育着一种共生关系:AI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自身的陈词滥调,并挑战我们用人类的创造力去打破它们。在这样的共舞之中,我们或许不仅能窥见机器的局限,也能触及外力为人类想象力设置的无形边界。

七,结语

AI时代如何阅读?这是一个越来越多读者思考的问题。AI对阅读的影响,与它对文学本身的渗透密不可分。尽管并非所有人都能立即察觉,但对敏锐的读者而言,AI已深刻重塑了文学作为思想实验的认知功能。在这个时代,阅读不仅是信息获取的过程,更是对文本意义的再解读。

AI的生成与分析能力改变了文学的创作方式,同时重塑了读者与文本的关系。文学不再只是传统的语言与叙事技艺,而且成为思想实验的场域——在这里,人类与AI共同探讨现实、伦理与创造力的边界。AI生成文本的方式促使我们重新思考作者的角色、文本的真实性及阅读的本质,从而挑战文学在人文认知中的地位。

因此,在AI时代,阅读已超越了对文字的解码,而成为对意义深度的探寻。这不仅关乎文本内容,更关乎我们如何在人工智能的介入下重建意义。它引发新的思考:文本的意义是如何生成的?主导解读的是人类的意图,还是算法的逻辑?这种探索不仅重塑了文学的角色,也深化了我们对人类自我、意识与文化的理解。

在这一视角下,文学不再是静止的传统遗产,而是一场动态的实验,一次共享的探索。在这场微妙的变革中,阅读被提升为一种哲学艺术——一种宁静而深远的冥想,它关乎心智与人工智能逻辑的交会,也关乎那个永恒的追问:在这不断展开的存在叙事中,我们究竟身处何方?

本文原刊于《书城》2025年4月号。

最新快讯

中国中医科学院10日在京召开中医药交叉学科和智能科学大会,发布中医药大模型评测标准《面向行业的大规模预训练模型技术和应用评估方法 第12部分:中医药大模型》等多项成果。在会上了解到,这一标准首次构建了中医药领域大模型量化评估体系。根据这一标准,中医药大模型评估聚焦技术和应用能力两方面,标准主要覆盖场景丰富度、能力支持度、应用成熟度三大能力域,13个能力子域,30余个能力项。三大能力域主要关注中医药大模型应用场景的覆盖广度、中医药大模型的全流程技术能力、中医药大模型在实际应用中的服务质量及效果。

由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主办的第二届电力行业科技创新大会日前在广州举办。国家能源局监管总监黄学农出席会议并致辞指出,我国已成为全球新能源并网规模最大、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科技创新有力支撑电力安全稳定供应和绿色低碳发展。(中新网)

据新华社深圳5月10日电 ,5月8日至10日,以“价值重塑”为主题的第二十五届中国零售业博览会在深圳举行。从智能货架、冷链设备、无人车与无人机等硬件产品,到叠加了AI技术的实时采集数据、智能分析、自动下达指令的软件系统,本届博览会集中展示零售行业全产业链上的前沿技术、创新设施设备、特色商品及智慧零售解决方案。(上证报)

据央视新闻消息,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安部、国家数据局联合发布通知,全面推行“信用代证”制度,以专项信用报告替代有无违法违规记录证明。此举旨在简化企业行政手续,提高办事效率。专家指出,“信用代证”利用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汇集各领域违法信息,减少市场主体需向多个部门申请证明的负担。未来将进一步完善信用报告标准,推动跨区域互认,实现信用报告应用的广泛推广,助力优化营商环境和提升行政服务效能。

《科创板日报》10日讯,苹果今日向渠道商下发了调价通知,这也是苹果首次在周六宣布调价。苹果iPhone 16 Pro Max 所有容量版本降价160美元,对应1313.06元人民币;而 iPhone 16 Pro的128GB版本降价176美元(对应1445.27元人民币),其他版本同样降价160美元。有渠道商认为苹果此次调价就是在为即将到来的618大促做准备。(财联社)

5月10日,记者从多位阿里巴巴内部人士处获悉,阿里巴巴已全面打通了内网(内部论坛)权限,并调整员工跨业务流动机制、启动工牌焕新。5月9日,针对“马云5月10日回归阿里巴巴,将要重启大集团模式”相关消息,记者向阿里巴巴集团求证,截至发稿,暂无回应。阿里巴巴内部人士向记者表示,“马云回归是绝不可能的,并且马云是创始人也从来没离开过”。

查看更多
你可能喜欢
被讨厌的勇气 电子书
《万维钢·精英日课》第三季专题解读,一套强人的生活哲学。
苗族银饰文化产业调查研究 电子书
本书对苗族银饰文化产业课题的提出及其意义进行阐述,定义了苗族银饰文化产业的内涵,明确了苗族银饰文化产业调查研究的目的,叙述了银饰艺术与苗族群体的依存关系;对苗族银饰的市场分布与制作工艺的调研,叙述了作者在黔东南、黔东、黔南及湘西实地调研的情况;通过与工作人员、苗学专家、银匠通信访谈以及文献收集、鉴别等多种研究方法对苗族银饰的文化与产业价值进行调查;对苗族银饰文化产业的现状与发展进行研究。
客户关系管理:建立、维护与挽救(第2版) 电子书
借鉴和吸收了国内外客户关系管理的最新研究成果,介绍了客户关系管理的理念与技术。
向流程要利润:构建精益化流程管理体系 电子书
企业运营管理流程解决方案:实用、系统的方法论,提升流程管理能力。
认知觉醒:开启自我改变的原动力 电子书
一部可以穿透时间的个人成长方法论。7大底层概念,20个成长关键词,助你走出焦虑与迷茫。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 电子书
本教材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将国内外当代社会思潮进行了说明,并结合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和视角做出了评判,相关论述尽可能衔接中办文件通报的内容和要求,突出主流意识形态的主流评价,为学生了解、掌握当代社会思潮提供一般的方法论指导。具体来说,本教材内容分为六章,即马克思主义论社会意识与意识形态、“当代社会思潮”及其谱系、当代社会思潮的一般特征、主要社会思潮批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引领社会思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