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序 真正具备人格魅力的人写个人品牌的书,才有信服力

推荐序

真正具备人格魅力的人写个人品牌的书,才有信服力

很荣幸为伍老师的大作写这篇推荐序。

最近几年,“个人品牌”概念从知识付费圈子开始流行,因为社交媒体逐渐成为像水、电、煤一样的基础设施,这个概念也从媒体圈、科技圈、知识IP圈逐渐扩展到各类专业人士(如医生、律师、咨询师、金融从业者等)的圈子,大众也逐渐接受这个概念,开始了解甚至开始尝试打造个人品牌。

其实这个概念并非新鲜事,伍老师在前言里说到,他的父亲在一个五线小城镇创办了一家家具店,凭借自己的手艺以及自己的经商准则——永不卖次品,永不卖旧款,用最好的材料引领家具设计创新,以致“方圆几十公里,不论其他店如何打折,很多人都专程来我父亲的店订货”,可谓家乡家具行业一大金字招牌。

伍爸爸成为“家乡家具行业的一大金字招牌”,这就是个人品牌。

社交媒体的发展,让很多人将个人品牌误会为社交媒体账号上的粉丝数。我觉得这是对个人品牌最大的误解。过度追求粉丝数——背后反映的心态是唯数据论——这导致很多人的动作变形。比如,通过运营快速涨粉,通过裂变快速涨粉,通过营销快速涨粉,通过炒作快速涨粉,通过追热点快速涨粉,大家跟打了鸡血一样,尤其加上雷军的成功,雷军谈论的“互联网思维”中的“天下武功唯快不破”,成为许多互联网从业者认定的“真理”。我很敬佩雷军的劳模精神,但是当一种声音成为主流、成为绝大多数人践行的第一准则时,我会开始警惕这种论调的适配性。鉴于此,伍老师在本书第一章强调了“定位”的重要性。那么,当你和别人一样时,何来定位?

我很喜欢伍老师的个人使命:“帮助每个有一技之长的人,拥有1000个铁杆粉丝。”

有一次我跟一位朋友讲完这个理念之后,朋友说:“1000?太少了吧?我现在都有几十万粉丝了啊。”

你看,唯数据论“害死”人。

艾·里斯和杰克·特劳特先生最知名的书叫《定位》,但他们还出版过另外一本叫《人生定位》的书,我觉得这本书揭示了一个更加赤裸裸的真相:要想获得成功,你必须找到一匹可以驾驭的好马。

什么意思?

赛马场上,获胜次数最多的骑师不一定体重最轻、头脑最好或是体能最强。最好的骑师未必能赢得比赛,而赢得比赛的骑师通常拥有最好的赛马。

在你的人生中,你甚至不需要1000个铁杆粉丝,有时候你只需要1个就可以。举个例子。

布雷克·戈特斯曼曾做过总统的私人助理,但他没有大学学历。因为工作出色,得到了总统一封很好的推荐信,进了哈佛大学学习。从哈佛毕业后,加入一家顶级私募基金公司工作。总统的推荐信,在他职业生涯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能获得关键人的认可,当然是真本事。如果你仔细研究各个领域有所成就的人物会发现,他们在一无所有、一穷二白、籍籍无名的情况下,都得到了贵人的相助,有些甚至一路得到贵人相助。真是运气好?当幸运来敲门的时候,咱也得在门后边啊。

我觉得伍老师这本书,讲的就是,咱们得先站在门后面,而且是幸运概率相对更大的那一扇门后面。这时候打开门,还比别人体面、从容。

我一直是个人品牌的受益者。2008年刚毕业加入译言网,结果全程参与了2010年凯文·凯利(KK)第一次来中国的策划以及《失控》的出版,后来这本书竟然成为科技互联网界的一本奠基之作。KK提到的1000个铁杆粉丝理论启发了微信之父张小龙,张小龙甚至在早期招聘时,会刻意留意来应聘的产品经理有没有读过《失控》,如果读过,立马拍板招进来。

2013年,凤凰网财经中心负责人杨彬彬把我招入凤凰网担任科技频道主编。那时的我没有在主流媒体工作过,只是业余写写专栏文章,发在财新网——恰好杨彬彬是财新网早期团队成员,而他在财新网上看到了我的文章,聊过一次之后,就把我招过去当科技频道的主编。在凤凰网工作好长一段时间之后,我问他,当时怎么看我的文章。他说他完全看不懂,根本不知道我讲了什么!他说他想找一个不在那个圈子里的人。因为圈子里很多人已经有点老油条了,得找一个不油的人。

2015年年初,“在行”刚刚上线,他们来找我去当行家。我觉得虽然我能讲写作,可是与各种媒体前辈和真正的大牛比起来,我没什么资格讲,一开始推掉了。某一天一想,讲写作我可能不专业,但是讲讲如何通过写作打造个人品牌,我还算有点心得。于是我对“在行”的工作人员说:“这样吧,我设计一个话题,就叫‘如何通过写作打造个人品牌’。”第一年,我还成为“在行”Top10行家,后来还成为“在行”最“贵”的行家。各个领域的人都跑来约见我,甚至很多人专程从外地过来。扪心自问,自己真的那么专业吗?我觉得不是。我只是像伍老师书中所说的,做好了自己的“定位”。在写作领域,我是国内最后一代专栏作家;在社交媒体领域,我是最早一批体验者和参与者。2006年我就已经在折腾社交网站,还被MySpace中国区的运营负责人邀请参加座谈会,那时候王兴做的校内网刚刚出来没几个月;后来王兴创办饭否网,我也成为第一批用户;几年之后甚至还被人发现成为张小龙关注列表中的一个,后来新浪微博上线,在内测时成为微博Top10博主。

但每一个社交媒体,我“弄懂就扔”。把最新的社交媒体研究一遍之后,再往前去研究:从甲骨文到楷书,从古登堡印刷术再到广播、电视等不同媒介形态,做了一番研究之后,技术的表现形式在不断演变,但传播的本质从来没变过。比如我身边很多拥有百万、千万粉丝的大V和公司创始人,他们碰到困难时,首先还是向身边的人打听。他们做最重要的决策时往往要听听身边人的看法。当他们看到一个有光环加持的人时,他们会去掉这些光环,去看这个人的“作品”及“人品”。

起初,伍老师希望将这本书命名为“人格经济”。人格经济,就是基于每个人的品格所延展的经济效应。我曾经在我的线下私房课中说,巴菲特其实没有太多粉丝,他只有十万粉丝,而这十万人是用真金白银给他投票的人。HBO拍过一部关于巴菲特的纪录片,在这个片子里,巴菲特说:“我从不管华尔街的人怎么评论我,我只关心我的股东怎么看我。”巴菲特的“粉丝数”比很多百万大V的“粉丝数”少多了。但他的粉丝是每个人至少拿数十万美元给他投票的。我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一股股票是42万美元。

给巴菲特投票的人,都是他所在公司的投资者,他们用自己的真金白银来表达对巴菲特的信任。在伍老师的书里,这样的关系,是他更认可的“粉丝”关系,这样的粉丝关系反而是建立在更加平等、基于价值认可的信任基础之上的深度关系。而社交媒体上因为一个搞笑视频而获得的“粉丝”,关注成本很低,取关成本也低,粉丝和博主之间,并没有建立真正的联系。这就好像你在老家县城的广场,看到一个人在那里表演了一段胸口碎大石,你在现场点了一个“赞”(假设现场真有这么一个按钮),这只能算关系的开始。

有些人有一百万粉丝,可是找不到投资人、合伙人;有些人只有几百个粉丝,可是有一帮人愿意相信他、支持他、陪他一起奋斗。谁的粉丝更有价值?谁的粉丝更有影响力?一目了然。乔布斯说,1个出色的人才顶50个平庸的员工。其实我觉得人和人的差距可能不止1:50,我甚至觉得是1:10000的关系——1个优秀的人才,顶10000个平庸的人。个人品牌也一样,你需要努力去找、去吸引一个以一当万的人,而不是通过“派红包”等各种手段吸引看似规模庞大、却稀释价值的粉丝。看起来1000个粉丝好像很少,但从关系的维度来看,如果谁能建立1000个极其深度又高质量的关系,我相信这1000个粉丝产生的价值是无限的。

以前通过写文章,我无意中获得了贵人的帮助;当我开始创业后,我有意识地写书,我写书不是为了卖出多少本,而是把它当作一份样稿(Demo)。就像一个有志向的导演或摇滚乐队,需要先创作出一部作品,让制作人看到。找到一个好制作人,这个导演或摇滚乐队走进大众视野的可能性就更大。好作品自然会说话。

读到这里,我可能给你留下的印象是一个走极致的作品路线的人。这样的路线不适合所有人,只适合非常小的一部分人,一小部分真正坚信通过作品的力量打动别人的创作者——我的意思是,任何领域的创作者。但伍老师这本书,会告诉你好的产品需要什么样的包装,比如辨识度、专业度、连接度与价值度。我认为他的这个框架能给有一技之长的人补上自己不擅自我包装、自我营销以及自我价值塑造的短板,但同时他的书又不是那么强的套路与技法——市面上纯套路和纯技法类的书太多又太水了。这本书是我目前看到的第一本、也是唯一一本同主题中,我发自内心推荐的一本书。在伍老师产生写这本书的想法时,我就不停督促他——甚至是催促他——让他赶紧写出来。我觉得世面上缺这样一本书,很多时候周围的朋友和学员请我推荐,我总是没有推荐。当他这本书写出来的时候,我终于有了一本可以跟人推荐的讲个人品牌的书。在个人品牌这个领域,我了解、认识不少,督促他出这本书,其实也算是我的私心,因为放眼市场,需要一本这样的书。

就我所了解的伍老师,同他的父亲一样,爱惜羽毛,注重口碑。有一次他邀请了一位外部老师给他的学员讲课,收到学员的差评后,他为此难受了好久,每次见面都忍不住和我提起这件事。有很多次他跟我说,不少学员想请他做咨询,他和我聊给学员提供的服务包,听完之后我说:“你这么重的交付,费时费力不说,最后自己都要搭钱进去呀!”他说:“是啊,但不把交付提供到位的话,对不起人家的信任呀!”我在知识付费行业认识的人不少,和我聊怎么设计商业模式的人也很多,但每次交流时不断聊如何给学员交付更多价值的人不多,伍老师就是其中一位。和他聊完,我经常觉得,能成为他的读者、学员和合作方,是一件非常幸运的事情。

我自己就亲身体验过一次。

有一天,伍老师给我打电话:“师老师,我想邀请你给我的学员讲两天课,你的报价是多少呢?”我说:“伍老师你来找,那我就报N万元一天吧。”结果,他说:“师老师,这样,我给你N×4万元一天。”在我报价的基础上,他将讲课费乘以4。

这就是伍老师的个人魅力。一个真正具备人格魅力的人写一本个人品牌的书,才有信服力。如果你要打造个人品牌,这本书一定要看。

  • 伍越歌
  • 本书是一本从根源上助普通人在新时代打造个人品牌的事业崛起之书。
最新快讯

OpenAI首席执行官萨姆·奥特曼暗示愿意与埃隆·马斯克合作,结束他们之间的恩怨,共同致力于实现通用人工智能(AGI)。周六,马斯克和奥特曼都卷入了一场关于他们之前批评特朗普的立场的口水战。马斯克首先引用了Y Combinator联合创始人保罗·格雷厄姆的一条推文,其中写道:“在击败特朗普方面,很少有人比萨姆·奥特曼做得更多。”对此,奥特曼回应道:“我们都错了,至少我肯定是错的。但那是2016年的事,而这是2022年的事。”这指的是马斯克在2022年发的一条讽刺特朗普继续从政岁数太大的推文。奥特曼还向马斯克伸出了橄榄枝,他写道:“不管怎样,下周见,让我们做朋友吧,AGI太重要了,不能让小恩怨妨碍我们。”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下称“长春光机所”)的科研人员开发出一种紫外光电突触器件和一种光电突触晶体管,这两项成果分别为先进人工视觉系统和神经形态计算视觉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技术路径。紫外光电突触器件由长春光机所特种发光科学与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黎大兵、孙晓娟研究员领导的研究团队成功开发。(e公司)

5月9日,“爱达·地中海号”邮轮抵达深圳国际邮轮母港,并于当晚从深圳首航。今年秋季,“爱达·地中海号”将以深圳为母港运营特色航线,覆盖中国香港,以及日本、越南、菲律宾等目的地。爱达邮轮是中国邮轮自主品牌,其运营的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也将于2026年在深圳首航。(e公司)

从成都理工大学获悉,该校范宣梅教授团队基于过去50年来38次强震诱发的近40万处滑坡,建立了目前全球最大的地震诱发滑坡数据库,结合深度学习算法研发了全球首个地震诱发滑坡近实时智能预测模型。该模型能够实现一分钟内预测全球任何地震诱发滑坡的空间概率,平均精度达82%。这一科研成果以《深度学习实现全球地震诱发滑坡预测》为题,于近日在国际顶级期刊《国家科学评论》发表。

近日,中国汽车质量网发布一份汽车质量榜单,2025年第一季度新能源中大型及大型车质量排行(纯电车型)共有29款车型上榜,其中平均值(含平均值)以上共有15款车型,平均值以下共有14款车型。值得注意的是,平均值以下的车型中,排在最后的是小米SU7。榜单提到,部分车型表现出的潜在缺陷风险相对较高,且较高的投诉销量比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部分车型的整体质量评价结果。今年3月,小米SU7高速事故引发广泛关注,事故发生后,该车型的“智驾”系统、电池安全性、紧急情况下车门解锁机制等问题遭到了质疑。近日,小米调整了SU7购车页面中的措辞,将“智驾”更名为“辅助驾驶”。小米汽车官网介绍称,端到端辅助驾驶支持车位到车位,上车就能用。场景进化后可实现从车位到车位的辅助驾驶,上车仅需设置导航。ETC/闸机辅助通行,窄路/环岛通行、停车场寻位泊车等都可以请辅助驾驶来完成。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张强、徐飞虎等人联合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等单位,首次提出并实验验证了主动光学强度干涉技术合成孔径技术,实现了对1.36公里外毫米级目标的高分辨成像。实验系统的成像分辨率较干涉仪中的单台望远镜提升约14倍。该成果5月9日在国际学术期刊《物理评论快报》发表。(财联社)

查看更多
你可能喜欢
被讨厌的勇气 电子书
《万维钢·精英日课》第三季专题解读,一套强人的生活哲学。
苗族银饰文化产业调查研究 电子书
本书对苗族银饰文化产业课题的提出及其意义进行阐述,定义了苗族银饰文化产业的内涵,明确了苗族银饰文化产业调查研究的目的,叙述了银饰艺术与苗族群体的依存关系;对苗族银饰的市场分布与制作工艺的调研,叙述了作者在黔东南、黔东、黔南及湘西实地调研的情况;通过与工作人员、苗学专家、银匠通信访谈以及文献收集、鉴别等多种研究方法对苗族银饰的文化与产业价值进行调查;对苗族银饰文化产业的现状与发展进行研究。
客户关系管理:建立、维护与挽救(第2版) 电子书
借鉴和吸收了国内外客户关系管理的最新研究成果,介绍了客户关系管理的理念与技术。
向流程要利润:构建精益化流程管理体系 电子书
企业运营管理流程解决方案:实用、系统的方法论,提升流程管理能力。
认知觉醒:开启自我改变的原动力 电子书
一部可以穿透时间的个人成长方法论。7大底层概念,20个成长关键词,助你走出焦虑与迷茫。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 电子书
本教材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将国内外当代社会思潮进行了说明,并结合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和视角做出了评判,相关论述尽可能衔接中办文件通报的内容和要求,突出主流意识形态的主流评价,为学生了解、掌握当代社会思潮提供一般的方法论指导。具体来说,本教材内容分为六章,即马克思主义论社会意识与意识形态、“当代社会思潮”及其谱系、当代社会思潮的一般特征、主要社会思潮批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引领社会思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