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星教授法学启蒙五部曲

刘星教授法学启蒙五部曲

我想读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法学名家刘星教授法学启蒙五部曲,经典风行二十年。

内容简介

本套装包括:《中国法律思想:故事与观念·古代卷》《西方法律思想:传说与学说》《法律是什么:20世纪英美法理学批判阅读》《法学实践》《法律的隐喻》。

《中国法律思想:故事与观念·古代卷》:

中国有哪些代表性法律思想?当下,我们如何更好地批判、继承和借鉴这些法律思想?本书系统梳理了中国法律思想,堪称中国法律思想百科全书。作者力图“将思想和实践联系起来”,在叙述大量个案的基础上对思想进行阐述和分析,启发读者对法律思想和法律实践的思考。

本书不是单纯的“从理论到理论”,而是用通俗的语言讲述了大量我国古代典籍中的故事。其中有些故事(如“守株待兔”)是读者耳熟能详的,但读者或许从未想过其背后的法学意义。作者在书中带领读者从我国法律思想的视角重新发现、阅读这些故事,深入浅出,颇具趣味性,“以小见大,以微见宏”,令人能够轻松理解其所介绍的法律话语。并且,在分析诸多或对立或交融的法律思想,罗列它们的合理与不合理之处后,作者往往并不给出“定论”,而是给读者留足自行思考的空间。对想要了解中国法律思想的人来说,本书是一部优秀的入门之作。

《西方法律思想:传说与学说》:

西方有哪些代表性法律思想?西方法律思想有何魅力?本书系统梳理了西方法律思想,堪称西方法律思想百科全书。

本书以问题思路作为线索,来讨论西方法律思想的演变,作者在叙述的过程中时常以“夹叙夹议”的方式展开自己的某些讨论,进而具有一些整体理论分析的色彩,使读者可以较为深入,并且以中国的学术理解方式来理解西方法律思想。本书在尽可能多地涉及西方法律思想资料,从古希腊一直到当代,特别注意将法律思想的分析讨论融入具体的法律实践活动的分析讨论中,使本书呈现“实践中的理论分析”的表征。

《法律是什么:20世纪英美法理学批判阅读》:

法律到底是什么?本书在介绍20世纪英美法理学的各种理论的同时,带领读者进行批判阅读,从理由层面上对各理论进行追寻与辩驳,进行深层次地“交往与对话”,让不同的学理根据呈现、交流,让读者的批判阅读在这一层面上展开、深入。

本书走入英美法理学的语境,引用大量法理学理论及案例,分别探讨了实际存在的法律命令、行动中的法律、解释性质的法律、意识形态中的法律等主题,令读者真正明白“法律是什么”。

《法学实践》:

法学到底如何实践?本书即讨论这个问题,且更多地侧重于中国的背景,同时,还包含了更广阔的理论期待,即怎样看待广义的法学职业者的学术努力、怎样认识他们的职业产出,以及他们的知识究竟是以什么方式存在于社会。对法学而言,随着全球化尤其是语言交流的便捷,中国背景和世界背景之间的界线越来越不清晰,故而更广阔的理论期待也更具有合法性。

《法律的隐喻》:

本书是著名法学家刘星教授的学术随笔辑录。作者在娓娓讲述那些有趣故事和社会现象的同时,自然而然地引领读者进入对法律实践和法律理论诸多基本问题的思考。书中每篇文章相互之间都有逻辑联系,是意思的层层深入,也是问题的逐渐打开。文章内容既是务实的,也是理论的;既是“批判的”,也是“推进的”。本书对我国法治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对读者也有极大的启发意义。

作者简介

作者刘星,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毕业于中山大学法学院、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在美国做过访问学者。出版《法律是什么》《西窗法雨》等法学著作多部,发表论文若干,在《南方周末》《法制日报》《文汇报》等辟有法学随笔专栏。

章节目录

中国法律思想:故事与观念·古代卷(增订版)

版权信息

修订版序

序言

导论:中国法律思想的出发点

001 《鹿洲公案》里的“兄弟争田”

002 官·写在书本里的法

003 赏与罚

004 “大公无私”

005 市场上的兔子(定分止争)

006 独角兽·“法”

007 《说文解字》

008 “法官”办“鹿”案·礼

009 乡里自治

010 规矩方圆

011 不同的追求

第一章 严刑峻法

012 怕火不怕水

013 《韩非子》论杀婴

014 人性恶·国家法

015 从三万贯钱到十万贯钱

016 社会学的寓言:囚徒的困境

017 防微杜渐的法律功能

018 国家法的清晰与“礼”的朦胧

019 官人李维棠

020 “以刑去刑”的境界

021 罚当其罪

小结

第二章 教化为先

022 浪子回头

023 “风吹草动”:德教的功效

024 人有恻隐之心

025 人性善·国家法

026 法家的尴尬:秦王朝的灭亡

027 仁义

028 刑,义的根本;义,暴的来源

029 “槐树”刑罚的故事

030 饮酒之礼·礼治·“防患于未然”

031 学校的好风气·礼治的效率

032 礼治·“熟人”和“陌生人”

033 何谓善于奖赏?

小结

第三章 刚柔相济

034 性相近·习相远

035 “打一巴掌揉三揉”

036 常备不懈

037 董仲舒暗授《春秋》

038 君王眼中的“孝顺”

039 徐元庆案的“困惑”

040 “礼”为本法为末·德主刑辅

041 有嫁无婚·灵活解释法律

042 为什么解释?

043 法网的疏密·法律的原则性

044 养马人的命

小结

第四章 顺其自然

045 “你我的争议”

046 “无为”的治理

047 爱马·被马害

048 法令数量与盗贼数量的正比例

049 法律的起源

050 礼:混乱的开始

051 无礼无法的境界

小结

第五章 国家法律的天下

052 法家的追思

053 “以”法与“依”法治国

054 “抓阄、抽签”·“依法治国”

055 靠人与靠法·“法律机器”

056 国家危险的原因:一半务农一半坐吃

057 法律一元化的功能

058 法律的“内”和“外”·酒店的狗

059 明处·暗处

060 “腾云驾雾”·“权势”与“法”

061 国家法律的强制性·“硬规矩”和“软规矩”

062 法律职业

063 邓析之死·“讼棍”

小结

第六章 “礼”或“民间法”的世界

064 苗人部落的传说

065 大义灭亲?

066 家与国·忠孝难两全

067 父亲的权威

068 家族的小辈与长辈

069 “礼”·自然和谐与诗情画意

070 礼·吃饭·娶新娘

071 官司·和为贵

072 叔向与子产的通信·行为的仿效

073 习俗惯例式的民间法

074 奸污后的私了

075 愿望·“民间法”·“合理”

076 谁合理?

077 “民间法”的同情理解·熟人

078 原有秩序·民间法的地方性

079 “陋习”·宽容的姿态

小结

第七章 法与人

080 “名”与“实”

081 何为“士”?

082 法律背后的“人”

083 “权力哪吒”和“权力菩萨”·法律职业独立的隐喻

084 为人·研习·礼法

085 此一时彼一时·分权制衡

086 何谓“贤人”?

087 贤能与“平庸”之分:一种精英“法治”理论

小结

第八章 天然秩序

088 秋冬斩首

089 《礼记·月令》

090 水流象征刑罚·“阴”与水

091 天地和谐

小结

第九章 激进主义

092 “渡河的标记”

093 远古的一场争论:法律改革

094 大鱼·小鱼·虾米

095 理性的力量和意识形态“诡计”

096 张居正的“新政”

097 外国“月亮”·移植法律

098 共同的需求·现代化

小结

第十章 顺势而为

099 众人心·习俗

100 法律制度的形成

101 习俗的地方性·国情·“和奸”

102 是老婆还是妹妹?

103 保护“恶人”?

104 国家法律的“权利”·秋菊的困惑

105 乡土熟人社会·“情”

106 “可行性”·“钱会”里的中国国情

107 美法村的村政变迁·乡民的心态

108 反抗法律的现代性

小结

第十一章 第三种态度?

109 慎之又慎·渐变

110 税的减法·小房与大楼

111 “烹煎小鱼”

112 空间上的一分为二·法律

113 “缩小”的激进·“拆开”的激进与顺势而为

小结

参引文献

西方法律思想:传说与学说(增订版)

版权信息

增订版序

修订序言

序言

引言:西方法律思想的出发点

001 苏格拉底审判

002 一种常识的看法

003 观察法律的不同视角:你、我、他… …

小结

第一章 “政治学”的透视

004 诡辩者如是说:强者的利益

005 政治契约

006 法律的文字与立法者的意图

007 法律命令说的思考起点

008 命令、义务、制裁和主权者

009 立法者自我恐吓的难题·立法约束

010 权力和权利

011 法律强制说

012 困扰法律强制说的一个对比:主权者和强暴者

013 法律整体上的强制性

014 国家的“包装”

015 普遍性的白纸黑字规则·特殊情况

小结

第二章 “社会学”的观察

016 有争议的案件:里格斯诉帕尔玛

017 霍德利主教的名言:重要的是解释者

018 法院判决的最终效力

019 规则和具体判决

020 “法律顾问”和坏人的习惯:预测

021 好人·法官·预测

022 法律=具体判决

023 从“规则的解释”走向“社会学的观察”

024 国家法的实际作用

025 国家法底层的或者旁边的民间规则

026 “活的法律”

027 “活的法律”与“国家法律”的冲突

028 怎样区别法律和其他社会规则?

029 “合法”与“非法”的用词习惯

030 确定“活的法律”的困难

031 开辟新的思路:认识“好人”

032 好人的态度·义务

033 法律的独特要素

034 观察行动和观察态度

035 法律中的行动与行动中的法律

小结

第三章 “规范学”的假设

036 用“规范”的概念替换法律背后的“意志”

037 意志·默认·认可

038 追踪法律的最终效力·询问义务的来源

039 “规范”面面观

040 “假设”的理由

041 “应当”与“是”

042 效力的“原因”和“条件”

043 对图伦兹的社会组织式强制·“应当”

小结

第四章 “解释学”的解释

044 语词的通常用法

045 “实证”的策略:寻找法律的“出处”

046 观察者的“目的”

047 具体法律背后的潜在原则

048 帕尔玛案里的“理论争论”

049 对具体判决结果没有争议的案件

050 法律在解释中完成

051 内在参与者的“看法”

小结

第五章 两种法律秩序

052 希腊悲剧《安提戈涅》

053 高一级的法律与低一级的法律

054 人制定的法律和神制定的法律

055 违反克瑞翁法令的权利

小结

第六章 自然法、自然权利和社会契约

056 自然法=判断事物的理性

057 维多利亚的传说─ ─自然权利

058 社会契约的一种描述·人法的目的

059 对抗人法的理由

小结

第七章 自然法、自然权利和社会契约的另外一种解释

060 自然法和自然权利=自利自爱

061 交出全部权利的社会契约

062 顺从人法的理由

小结

第八章 坏的法律不是法律

063 纳粹的恶法

064 法律的内容和形式的好坏

065 “恶法非法”一说的理论困境

066 “恶法非法”一说的实践困境

小结

第九章 坏的法律也是法律

067 解释者和评论者

068 法律改革·“痛苦”选择·法官的职责

069 “法律实际是什么”与“法律应当是什么”在事实上和概念上的联系

070 安提戈涅·“恶法亦法”·“恶法非法”

071 “恶法亦法”一说的理论困境·社会角色·利益关系

072 “恶法亦法”一说的实践困境·法律专制

073 选择“邪恶”

小结

第十章 道德的法律强制

074 沃尔芬登报告

075 道德的法律强制

076 德弗林的“标准”

小结

第十一章 划清法律与道德

077 基本善恶的道德和“日常争议”的道德

078 “康德定理”

079 法律强制本身的道德问题

080 支持德弗林还是哈特?

小结

第十二章 法律的价值选择问题

081 问题的引出

082 秩序优先

083 安提戈涅悲剧和苏格拉底困境的另外一种解释

小结

第十三章 哲学王的统治与法律的统治:初次对话

084 法治的含义

085 法律的缺陷:无法实现真正的“相同对待”

086 法律解释的困难

087 “鲍西娅”的智慧

088 完人和绝对真理

089 柏拉图“人治”的问题

090 再论法律的缺陷

091 人性的弱点

092 权力的诱惑与腐蚀

093 法治的要素:普遍的服从和良好的法律

094 一般规则和自由裁量

小结

第十四章 开明专制与权力制约的法治:再次对话

095 开明专制:重温哲学王

096 阿诺德案

097 立法和司法的分开

098 法官的“独立王国”

099 亚里士多德式法治的“背后”

100 孟德斯鸠定理:分权制衡

101 美国人的权力游戏规则

102 游戏规则的临时终点

103 再看一般规则的范围·马歇尔神话

小结

第十五章 第三种声音:民主、公意、法律

104 法治与民主的勾连

105 乡村式的小社会

106 公意

107 法律的政治基础

108 托克维尔的反调:多数人的专制

小结

第十六章 法治的复杂性

109 启蒙观念中的“宏伟法治蓝图”

110 “马车”“手推车”和“脚踏车”

111 亚里士多德的办法

112 原则式的“柔性法治”

113 法律的“目的”·法治

114 “鱼”和“熊掌”

小结

参引文献

法律的隐喻(增订版)

版权信息

增订版序

前言

“法律审判”背后的谱系

读《听来的故事》——掀开现代性法律的另一面

从《水浒》的翻译看

有产阶级的法律——新游学纪闻在美国(一)

意识形态的分裂——新游学纪闻在美国(二)

小额官司——几类思考的理路

“法学家”在近代

民国法学家的“一种生活”和其法学

村学乡学——一种乡村制度的话语构建

域外沉默权一瞥

法治·分权制衡·法律现代性的困境——从腓特烈大帝过问阿诺德案说起

法律解释与“法律民主”

法律科学?

美国人手里的牛津大学法理学教授职位——德沃金的革命

法律话语与法律活动的关系——以中国的叙事为例

法律是什么:20世纪英美法理学批判阅读(增订版)

版权信息

增订平装版序

修订版序

再版小序

初版序言

引言

第一章 实际存在的法律命令

一、法律是一种命令

二、区分实然法律和应然法律

三、作为科学研究对象的法律

四、小结

第二章 行动中的法律

一、疑难案件

二、法律与法律的渊源

三、法律是一种预测

四、行动中的法律

五、实用主义精神

六、作为一种没有“规则”内容的社会现象的法律

七、小结

第三章 官员统一实践中的法律

一、规则的内在方面

二、次要规则

三、规则的确定性与模糊性

四、法律与道德的分野

五、法学是一种客观的法律知识

六、小结

第四章 解释性质的法律

一、“理论争论”

二、法律的解释性质

三、内在参与者的观点

四、唯一正确的法律答案

五、小结

第五章 意识形态中的法律

一、法律形式的内在矛盾

二、法律原则的内在矛盾

三、法律外在观察者的“解构阅读”

四、法律内在参与者的“解构阅读”

五、法律与意识形态

六、小结

第六章 作为地方性知识的法律

一、法律实践主体的“消亡”

二、法律知识的“地方性”

三、小结

第七章 需求对话中的法律

一、对话中的法律客观性

二、效果中的法律

三、需求语境中的法律

四、小结

结语

参引文献

初版后记

法学实践(增订版)

版权信息

增订版序

前言(致谢)

导论 法学知识的“实践性”

一、法学知识文本

二、实践法律知识文本

三、实践法律知识的“非中立性”

四、实践法律知识的“立场”

五、理论者思考的“法律实践知识”

六、实践者思考的“法学理论知识”

七、知识形态的家族类似

八、法律知识的具体性与普适性

九、理论中的法律知识的性质

十、本书叙事的知识定位

十一、本书的思路

十二、本书的论题范围、结构框架、方法运用

十三、一个提示

第一章 法学“科学主义”在中国——法学知识如何成为法律实践的组成部分

一、问题、思路和限定

二、“科学式”历时法学的研究对象

三、历时性法学的学术生产过程

四、“科学式”共时性法学的内在困境

五、法律实践中的“理论”和法学理论中的“理论”的异同

六、法学知识如何成为法律实践的组成部分

第二章 法学的“全球意义”——从民国时期三种法理知识的生产看

一、问题

二、民国法理知识的生产方式

三、近现代法理知识生产中的“全球意义”

四、法学“全球意义”的主观构建

五、法学“全球意义”的客观语境

六、在法学“全球意义”的深层中考察

第三章 西方法学理论的“中国表达”——话语如何迁移

一、问题和必要的说明

二、西方法学理论如何被“建构”

三、西方法学理论的“想象”

四、西方法学理论的中国知识背景

五、发现法律实践

第四章 重新理解法律移植——从“历史”到“当下”

一、问题和限定

二、法律移植的或然性

三、历史主义法律移植研究的主观性

四、法律移植与“广义立法运动”的实质关系

五、法律与政治

六、关于法律移植的“当下社会共识”

七、法律移植的具体机制

八、结语

第五章 现代性观念与现代法治——一个诊断分析

一、问题和必要的说明

二、现代性和现代性观念

三、现代法治

四、现代性观念与现代法治的关系

五、结论

第六章 简约的法律——一种法学观点的实践表达

一、问题和思路

二、一个需关注的法律现象

三、至善至美的公正与法律复杂

四、追求公正的成本支出

五、成本支出的正当性

六、何为简约

七、余论

第七章 法学学术与法律生活——经由“一种实证法学努力”而分析

一、问题和限定

二、在中国基层司法制度中

三、实证经验的法律实践考察

四、法学学术的“特殊”修辞

五、微观制约与微观斗争

参引文献

刘星教授法学启蒙五部曲是2019年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刘星。

得书感谢您对《刘星教授法学启蒙五部曲》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你可能喜欢
法治国家 电子书

以萃选法治话语为出发点,努力呈现法治研究的优秀作品。既研究基本理论,也指向法治政府、刑事法治、商事法治等具体方面。
法律文化研究(第九辑):香港法律文化专题 电子书

本书为《法律文化研究》第九辑,以香港法律文化为专题。
法律文化研究(第八辑):澳门法律文化专题 电子书

本书为《法律文化研究》第八辑,以澳门法律文化为专题。
法律文化研究(第十三辑):敦煌、吐鲁番汉文法律文献专题 电子书

本书为《法律文化研究》第十三辑,以敦煌、吐鲁番汉文法律文献为专题。
法律文化研究(第十辑):古代法律碑刻专题 电子书

本书为《法律文化研究》第十辑,以古代法律碑刻为专题。
法律文化研究(第十二辑):家户法律传统专题 电子书

本书为《法律文化研究》第十二辑,以家户法律传统为专题。
法律文化研究(第十一辑):非洲法律文化专题 电子书

本书为《法律文化研究》第十一辑,以非洲法律文化为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