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本书对公共安全管理学二级学科的设立,对于公共安全管理学的学科建设,对于公共安全管理专门人才的培养,对于公安学科服务实战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内容简介
本书在介绍公共安全管理学基本内容的基础上,依据国家标准关于学科划分的原则,从学科的研究对象、本质属性、研究方法、派生来源、研究目的以及成熟度等方面进行了论证,并研究了公共安全管理学的学科归属,构建了其学科体系,对该学科的学科建设和建设途径进行了阐述,最后介绍了公共安全管理学的最新研究进展。
作者简介
作者黄超,1962年5月生,南京理工大学博士学位,江苏警官学院教授,一级警长,南京师范大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南京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指导教师。长期从事公共安全方向的科研与教学工作,独著的《犯罪预测方法及其应用》在江苏苏州市犯罪预测系统得到应用。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总序
前言
黄超个人简介
李继红个人简介
第一章公共安全管理学的学科背景
第一节 公共安全管理学概述
一、公共安全管理学的概念
二、公共安全管理的基本内容与特点
三、公共安全管理的基本方法
四、公共安全管理学的基本理论
第二节 公共安全管理学的学科基础
一、安全学与公共安全管理学
二、公共管理学与公共安全管理学
三、公共安全管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第三节 公共安全管理学的学科地位
一、公共安全管理学的起源
二、公共安全管理的政治地位
三、公共安全管理学的社会地位
四、公共安全管理学的经济地位
第二章 公共安全管理学二级学科的论证
第一节 学科论证概述
一、学科的概念
二、学科分类
第二节 公共安全管理学的逻辑链条
一、逻辑起点的概念
二、公共安全管理学的逻辑起点
三、公共安全管理学的逻辑主链
四、公共安全管理学的逻辑网络
五、公共安全管理学逻辑起点的独立性
第三节 公共安全管理学学科的设立依据
一、公共安全管理学的研究对象
二、公共安全管理学的研究方法
三、公共安全管理学的研究目的与目标的独立性
四、公共安全管理学的本质属性与特征的独立性
五、公共安全管理学的派生来源及嬗变
第四节 公共安全管理学学科设置论证
一、公共安全管理学内涵分析
二、成熟度分析
三、专家对设立公共安全学科的认识
第五节 公共安全管理学的学科归属
一、公共安全管理学知识体系归类
二、公共安全管理学的学科属性
三、公共安全管理学隶属于公安学的分析
第三章公共安全管理学学科体系的构建
第一节 公共安全管理学下位学科划分的原则和依据
一、科学性原则
二、实用性原则
三、简明性原则
四、兼容性原则
五、扩延性原则
六、唯一性原则
七、学科划分依据
第二节 公共安全管理学的学科体系
一、公共安全管理基本理论
二、危险物品管理学
三、消防管理学
四、安全技术防范学
五、恐怖事件防范学
六、群体性事件防范学
七、大型活动安全防范学
八、公共安全管理学总体系
第三节 公共安全管理学的范式
一、范式的概念及其转移理论
二、公共安全管理学范式的探讨
三、公共安全管理学范式的转移
第四章公共安全管理学学科建设本体论
第一节 公共安全管理学学科建设概述
一、学科建设的基本概念
二、学科建设的基本原则
三、公共安全管理学学科建设的意义
四、公共安全管理学学科建设的基本路径
第二节 公共安全管理学科研团队建设
一、科研团队建设的基本要求
二、科研团队建设的关键要素
三、发挥学科带头人的作用
四、构筑高端研究平台
第三节 公共安全管理学专门人才的培养
一、交叉学科教学团队建设的概念
二、教学团队在人才培养中的优势与作用
三、教学团队建设对学科专业发展的推动作用
第四节 公共安全管理学学科评估方法的探讨
一、学科评估概述
二、国内外学科评估的现状
三、公共安全管理学学科评估的探讨
第五章公共安全管理学研究新进展
第一节 公共安全管理最新进展概述
一、公共安全管理理念的嬗变
二、物联网在公共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三、公共安全应急管理新进展
四、大数据分析技术的应用
第二节 公共安全风险评估与监测研究
一、社会公共安全风险评估与监测的内涵和意义
二、我国社会公共安全风险评估与监测的现状与不足
三、社会公共安全风险评估指标的确定
四、社会公共安全风险评估指标权重的确定
五、公共安全风险因素量化处理研究
六、公共安全风险评估与监测的组织架构研究
七、公共安全风险评估与监测点的布局研究
八、公共安全风险评估检测平台建设与运行研究
第三节 太赫兹技术在公共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一、太赫兹技术概述
二、人体安检三维检验技术进展
三、太赫兹雷达反恐救援技术进展
公共安全管理学二级学科论证及学科建设研究是2018年由中国法制出版社出版,作者李继红。
得书感谢您对《公共安全管理学二级学科论证及学科建设研究》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