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本书从总体上概述了新时代改革方法论的逻辑起点、科学内涵、逻辑层次、理论属性和价值定位。
内容简介
改革开放改变了中国,也深刻影响了世界。党的十八大以来,作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战略部署,系统谋划改革的科学路径和有效方法,形成了改革开放以来最为丰富、全面、系统的改革方法论。
新时代改革方法论内容丰富、博大精深、自成体系。本书从哲学基础、实践方法论、认知方法论、评价方法论、思维方法论、改革关系论、策略与艺术、坚强保障等八个方面全景揭示了新时代改革方法论的丰富内容和体系结构。
新时代改革方法论体现在全球治理上,就是中国提出了解决人类共同难题的中国方案,为优化全球治理体系作出了中国贡献。深入研究与准确把握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方法论思想,对蹄疾步稳走好新时代的改革之路,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作者简介
作者陈曙光,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中组部、中宣部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担任教育部思政课分教指委副主任委员、国家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全国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全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人学学会常务理事。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前言
第一章 总论
第一节 改革开放改变中国
一、“中国向何处去”的时代之问
二、筚路蓝缕:改革中兴的中国
三、改革开放与中国方位的历史性变化
第二节 改革开放影响世界
一、为全球发展注入了中国动力
二、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
三、为人类探索更好社会制度提供了中国方案
四、开创了一种东方气质的人类文明新形态
五、在全世界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六、为维护世界和平增添了中国力量
第三节 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
一、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
二、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三、一以贯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
五、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第四节 蹄疾步稳走好新时代改革之路
一、新时代改革的新特点
二、新时代改革的总目标
三、新时代改革的时间表、路线图
四、新时代改革的总要求
第二章 改革方法论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 改革方法论的探索
一、“以苏为师”到“以苏为鉴”
二、正确处理十大关系
三、明确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方针
四、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第二节 改革方法论的奠基
一、“为什么改”
二、“改什么”
三、“怎么改”
四、“谁来改”
五、“改得怎么样”
第三节 改革方法论的丰富发展
一、划清两种改革观
二、阐明改革发展稳定的辩证关系
三、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四、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
五、总结改革开放“十个结合”的基本经验
六、科学回答“要不要改革”的重大问题
第四节 新时代改革方法论的创立
一、改革定位:全面深化改革
二、改革对象:“5+2”改革总布局
三、改革目标:“总-分”结合的目标体系
四、改革策略:系统完备的方法体系
五、依靠力量: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六、领导力量: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
第三章 新时代改革方法论的逻辑体系
第一节 逻辑起点
一、问题无所不在
二、问题倒逼改革
三、问题性质决定改革方法
四、问题演化推动改革方法创新
第二节 科学内涵
一、改革一般方法的理论
二、改革经验的哲学总结
三、哲学方法论的具体应用
第三节 逻辑层次
一、最高层次的“元方法”
二、一般层次的“总方法”
三、具体层次的“子方法”
第四节 理论属性
一、马克思主义性质的方法论
二、新时代改革智慧的结晶
三、社会主义改革方法论的最新形态
第五节 价值定位
一、源于改革实践,指导改革实践
二、规范改革行为,评判改革成效
三、彰显中国意义,兼具世界意义
第四章 新时代改革方法论的哲学基础
第一节 唯物论基础:求真务实论
一、唯物观点与实事求是方法
二、能动观点与开拓创新方法
第二节 辩证法基础:系统辩证法
一、系统观点与系统分析方法
二、矛盾观点与矛盾分析方法
第三节 认识论基础:知行合一论
一、实践观点与实干方法
二、反映观点与知行统一方法
三、认识规律与渐进改革方法
第四节 唯物史观基础:人民主体论
一、主体观点与社会主体分析方法
二、生产观点与社会基本矛盾分析方法
三、利益观点与利益分析方法
四、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工作方法
第五章 新时代改革实践方法论
第一节 前期谋划方法
一、实践探试法:摸着石头过河
二、整体谋划法:加强顶层设计
三、民主决策法:汇集民意、集中民智
四、社会动员法:坚持社会动员、凝聚各方力量
第二节 中期运作方法
一、总揽全局法:坚持党对改革的集中统一领导
二、节奏掌控法:分清轻重缓急
三、改革攻坚法:抓铁有痕、踏石留印
四、风险管控法:防范化解重大风险
第三节 后期反馈方法
一、实践检验法:事实胜于雄辩
二、责任追究法:失责必问,问责必严
三、整改纠错法:有的放矢进行整改
四、反馈调整法:看准了的要及时调整和完善
第六章 新时代改革认知方法论
第一节 调查研究方法
一、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
二、调查研究的基本要求和环节
三、在全党全社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
第二节 本质分析方法
一、善于从本质上捕捉问题
二、善于从本质上认识问题
三、善于从本质上解决问题
第三节 经验总结方法
一、回顾反思:总结经验的基本形式
二、集思广益:总结经验的本质要求
三、吸取教训:总结经验的重要体现
第四节 理论先导方法
一、理论指引航向
二、理论指导实践
三、理论推动创新
第七章 新时代改革评价方法论
第一节 改革评价中的大是大非问题
一、坚持改革还是走回头路
二、改好了还是改糟了
三、继续改还是缓一缓
四、站在谁的一边与谁来评价
第二节 改革评价的对象
一、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建设
二、政治体制改革和政治建设
三、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建设
四、社会体制改革和社会建设
五、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和生态文明建设
六、党建制度改革和党建工作
第三节 改革评价的标准
一、生产力标准:评价改革的根本标准
二、人民利益标准:评价改革的最高标准
三、“三个有利于”标准:评价改革的综合标准
四、“两个是否”标准:改革评价标准的时代表达
第四节 改革评价的辩证法
一、坚持历史尺度与道德尺度相统一
二、坚持总体标准高于个体标准
三、坚持效果重于动机
四、坚持利大于弊
五、坚持中国立场
第八章 新时代改革思维方法论
第一节 战略定力与战略思维
一、战略考量,掌控全局
二、深谋远虑,加强顶层设计
三、坚定信心,增强定力
第二节 以史为鉴与历史思维
一、掌握历史思维,坚持以史为鉴
二、汲取历史教训,总结改革经验
三、顺应历史大势,强化改革担当
第三节 矛盾分析与辩证思维
一、掌握辩证思维,克服形而上学
二、坚持矛盾分析,全面深化改革
三、弹好改革开放“钢琴”
第四节 因时而变与创新思维
一、掌握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二、敢于破旧立新,深化各项改革
三、勇于改革创新,不断开拓进取
第五节 法治方式与法治思维
一、掌握法治思维,运用法治方式
二、在法治下推进改革,在改革中完善法治
三、提高法治思维能力,依法推进改革工作
第六节 忧患意识与底线思维
一、从坏处准备,从好处努力
二、守住底线,不越红线
三、划清界限,把握方向
第九章 新时代改革关系论
第一节 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
第二节 顶层与基层
第三节 政府与市场
第四节 改革发展稳定
第五节 中央与地方
第六节 党的领导与群众创造
第七节 改革与法治
第八节 胆子与步子
第十章 新时代改革策略与艺术
第一节 一与多的统一
第二节 上与下的联动
第三节 变与稳的协调
第四节 底与顶的兼顾
第五节 点与面的配合
第六节 先与后的贯通
第七节 破与立的结合
第十一章 新时代改革的坚强保障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优势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的指导地位
二、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改革实践
三、坚决防止各种错误思潮干扰改革
第二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
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最大优势
二、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优势
三、公有制为主体的力量优势
四、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体制优势
五、社会和谐与政局稳定的环境优势
六、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政治优势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的治国理政优势
一、社会整合的能力
二、战略规划的定力
三、决策执行的效率
四、选贤任能的制度
五、自我净化的机制
六、国际交往的韬略
第十二章 中国方案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
第一节 “世界怎么了”
第二节 “世界之问”的制度根源
第三节 “世界之问”的哲学本原
第四节 “世界之问”的中国答案
第五节 中国方案的价值与限度
第十三章 “一带一路”与全球
第一节 “一带一路”与世界经济地理重构
第二节 “一带一路”与全球治理体系优化
第三节 “一带一路”与国际政治格局变迁
第四节 “一带一路”与新型全球化的开启
第五节 “一带一路”与人类新文明的崛起
参考文献
后记
新时代改革方法论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当代中国书系)是2023年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陈曙光。
得书感谢您对《新时代改革方法论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当代中国书系)》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