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治理体系研究(全二册)

中国历代治理体系研究(全二册)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揭示“中国历代国家治理体系”的形成原因、发展过程。

内容简介

本书以长时段、大历史的学术眼光研究中国历代治理体系,除“导言”和“结束语”外,分设“行政与监督”“吏治与用人”“中央与地方”“民本与民生”“思想与文化”“礼治与法治”“基层秩序”“边疆治理”“民族治理”“宗教治理”“环境治理”十一章,每章内容主要包括历史沿革、体系架构、主要特点、经验教训等。为新时代中国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历史借鉴。

作者简介

作者夏春涛,江苏扬州人。199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博士学位;同年入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工作。1994至1995年,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学社访问学者。1999年破格晋升研究员。太平天国史研究领军人物。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主要研究太平天国史,著有《太平天国宗教》《从塾师、基督徒到王爷:洪仁玕》《天国的陨落:太平天国宗教再研究》。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导言

第一章 行政与监督

第一节 中国古代行政监督制度的演变

一 中国古代行政监督制度的形成

二 以台谏为主的中央监督制度及其演变

三 以巡视为主的地方监督制度及其演变

第二节 中国古代行政监督的体系架构

一 历代监督制度中的双向系统

二 历代行政制度中的层级监督与同级监督

三 历代行政监督的律法体系

第三节 中国古代行政监督的特点

一 分权与制衡

二 以轻制重、以贱察贵

三 监督主体任用的规范化

四 监督职权范围广

五 来自君权的主观制约

结语

一 行政监督在中国古代国家治理中的积极作用

二 中国古代行政监督的历史局限

三 中国古代行政监督历史的启示

第二章 吏治与用人

第一节 治官镜鉴:“治国之要,吏治为先”

一 立国靠“得人”

二 治国须“用贤”

三 亡国由“官邪”

第二节 选官制度:“致安之本,惟在得人”

一 选官标准

二 选官方法

三 选官特点

第三节 任官智慧:“致治之道,在于任官”

一 任官理念

二 任官类型

三 任官条件

结语

第三章 中央与地方

第一节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体制的历史渊源

一 中国古代“内聚型”地缘格局与广阔疆域

二 老子“小国寡民”的政治理想

三 孔子建立礼治国家的政治愿望

四 墨子反对弱肉强食的国家观念

五 战国时期儒道学派加强君主权力的政治观念

六 战国时期法家建立中央集权国家的政治观念

第二节 中央集权体制的形成与地方治理

一 战国“集权型国家形态”的出现

二 秦汉中央集权体制的建立

三 中国古代的“天下”观念与广阔疆域

四 先秦时期地方治理的差序观念

五 秦汉以后中国地方治理的差序机制

第三节 中央集权体制与弹性管理机制

一 中央集权体制的核心理念

二 地方行政区划的立意与变化

三 地方官员的选拔与监督

四 地方治理中的“抓大放小”

五 地方治理中法律手段的运用

六 全国交通网络的普遍建设

七 社会救助机制

八 地方士绅力量的充分发挥

结语

第四章 民本与民生

第一节 民本思想的演变及其作用

一 先秦时期民本思想的形成

二 秦汉以后民本思想的发展

三 明清之际的新民本思想

第二节 重农政策与抑制土地兼并

一 重农抑商是历代统治者的基本治国之策

二 抑商政策与官府专卖制度

三 土地私有与秦汉时期的限田措施

四 土地国有与隋唐均田制度

五 土地兼并与唐宋以后限田政策

第三节 轻徭薄赋

一 轻徭薄赋开创王朝初期治世

二 轻徭薄赋开启大唐盛世

三 两税法止大唐颓势

四 一条鞭法使明代社会暂趋稳定

五 摊丁入亩开创康乾盛世

六 历代赋役制度发展的趋向

第四节 救荒救灾与社会保障

一 备荒仓储制度

二 灾害救济制度

三 社会救助措施

四 社会医疗保障制度

结语

第五章 思想与文化

第一节 思想文化是中国古代国家治理的“根”和“魂”

一 天人合一为历代治国理政提供宇宙观的支撑

二 人本:历代治国理政的底色

三 大同小康:古代治国理政的动力与理想

四 中道圆融:治国理政的中国艺术

第二节 思想文化与治国理政

一 思想文化与治国之策的选择

二 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思想

三 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对民族交融的重要作用

四 文化政策促成大唐气象

第三节 历史意义及启示

一 维护国家统一

二 促进民族交融

三 利于社会安定,巩固政治

结语

第六章 礼治与法治

第一节 中国式法治:早期中国的治理原型

一 法天为治

二 明德为则

三 以礼为法

四 以刑卫法

五 人治为要

第二节 周秦之际治道的传承、裂变与分化

一 “导德齐礼”为本的“王道”政治文明

二 以法术之治为核心的“霸道”政治思想及其实践

第三节 儒法之竞合与“以礼统法”的定局

一 “以礼统法”的前奏——荀学之尊王贱霸

二 汉改秦制与“以礼统法”

三 “三纲”之确立及其“以礼统法”之精神

结语

第七章 基层秩序

第一节 历代基层行政组织体系嬗变

一 古代乡里制度的发展嬗变

二 基层治理的近代转型

第二节 “皇权不下县”的真相

一 传统基层治理模式相关争议溯源

二 基层治理运作的实况

三 基层控制与失控

第三节 士绅在基层治理中的作用

一 “士绅”的界定

二 士绅与基层治理

三 士绅制度的近代转型及其没落

第四节 宗族与基层治理

一 宗族制度的历史演变

二 宗族与基层治理

第五节 基层道德教化

一 旌善惩恶,化民成俗

二 兴办教育以施教化

三 以乡约推广教化

结语

第八章 边疆治理

第一节 中国疆域的变迁

一 中国疆域的变迁

二 中国古代疆域的特点

三 近代中国疆域与边界的变动

第二节 中国历代治边思想

一 从“华夷之辨”“华夷一体”到“五族共和”

二 四种治边思想

第三节 边疆军政建置与民族宗教事务治理制度

一 “设官置守”的军政建置制度

二 民族和宗教事务治理制度

第四节 边疆经济与社会发展制度

一 移民实边

二 交通建设

三 兴办教育

四 海疆开发

结语

第九章 民族治理

第一节 中国历史上的“华夷”与“大一统”

一 大一统的治理目标与“夷夏之防”和“华夷一统”

二 大一统下的“一道同风”与“因俗而治”

三 各民族的紧密联系与大一统的巩固

第二节 地方层面的民族治理:羁縻府州与土司制度

一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地方层面的民族治理

二 唐宋的羁縻府州

三 元明清时期的土官土司制

四 清代的“藩部”和驻防八旗

五 古代地方层面民族治理体系的连续性

第三节 中央层面的民族治理:政策与中央机构

一 古代民族治理诸政策

二 秦汉唐宋时期民族治理中央层面机构和职官设置的演变

三 从宣政院到理藩院:元明清中央层面的民族治理

四 古代王朝民族治理政策的基本原则及影响

第四节 礼仪文教与民族治理:德化政治中的文化认同

一 “礼分华夷”“怀柔远人”的礼仪制度

二 儒学为核心的文教设置

三 礼仪文教与各民族文化的交流共通

结语

第十章 宗教治理

第一节 中国古代宗教治理体系的形成过程

一 中国古代社会的国家宗教

二 儒家宗教观与古代宗教的嬗变

三 汉代之后中国宗教发展大势

四 中国历代宗教治理体系的演化过程

第二节 宗教治理体系及其特点

一 中央集权的国家治理体制及其影响

二 对宗教“敬而远之”的治理理念

三 礼乐教化引导外来宗教中国化

四 多元宗教和谐并存又不一家独大

五 “以教辅政”成为宗教治理的双赢结果

第三节 宗教治理的成功经验

一 政治上保持政教之间的适度张力

二 经济上控制宗教发展的适度规模

三 正确引导宗教成为社会和谐的正能量

四 政府管理和宗教自治相结合

五 高度警惕以宗教为工具的“民变”

六 防范境外宗教干涉引发国家主权危机

七 “因俗而治”“恩威并重”治理民族宗教

第四节 宗教治理的失败教训

一 宗教治理的低效性、负效性

二 对宗教的过度管理

三 迷信权力、滥用暴力

四 个人信仰主导国家宗教政策

五 政治权力缺乏刚性制衡

结语

第十一章 环境治理

第一节 环境治理与“德政”理念生成

一 环境治理与文明国家起源

二 “大禹治水”的环境政治典范意义

三 环境治理作为圣君“德政”的要求和表现

第二节 早熟的山林川泽管理思想与制度

一 经济转型期的资源忧患意识

二 山林川泽资源对国计民生的重要性

三 管理保护的思想、制度和举措

第三节 两千余年环境治理的成就和缺失

一 秦汉以下人与自然关系演变总趋势

二 山泽管理制度废弛的原因和后果

三 封建晚期生态环境恶化与社会初步觉醒

结语

结束语 中国古代治理体系的主要特点及当代启示

一 中国古代治理体系的主要特点

二 中国古代治国理政实践的当代启示

参考文献

后记

中国历代治理体系研究(全二册)是2023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作者夏春涛。

得书感谢您对《中国历代治理体系研究(全二册)》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华侨大学史(1960~2020)(全2卷) 电子书
华侨大学60周年编纂出版首部通史《华侨大学史》。
钱玄同思想研究 电子书
本书叙述钱玄同先生一生思想的形成、发展、演变、特色,以及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庚子救援研究 电子书
八国联军侵华引发庚子国变,这本书研究这一非常时期由上海绅商发起、各省疆吏合力促成的大救援。
《尚书》诠释研究 电子书
《〈尚书〉诠释研究》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所有讨论的专题都是《尚书》学与语言学长期需要解决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这些问题有些还关涉古典文献学、辨伪学、辑佚学、哲学、思想史研究等领域。作者皆能以广阔的学术视野、扎实的文献功底、深厚的理论素养,探隐索微,反复论证。全书分析透彻,逻辑严密,例证丰富,其结论或正前人之失,或对有关问题的论证有所推进,或给读者以新的启迪,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士不可以不弘毅——追忆何兹全先生 电子书
本书是追忆著名历史学家何兹全先生的纪念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