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思想的宇宙

会思想的宇宙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大脑是宇宙思考自身的结构——《会思想的宇宙》的核心思想。

内容简介

吾人大脑——这个复杂稳定的“物结构”乃千亿年大化流行自我复杂、精细自我而生的*复杂的“物结构”,这个复杂的“物结构”是大化流行用自己所具之物创化的“物结构”。现在这个大化流行用自己所具之物创化的复杂“物结构”,开始能够依据宇宙的逻辑结构反思自己的宇宙逻辑结构,这岂不意味着大化流行到了吾人大脑阶段,大化流行自己会思想自己。若吾人不再把吾人大脑看成仅属于吾人的大脑,换个视角,即吾人大脑的出现,意味着宇宙自己会思想自己,则主客问题、物自身等问题,或有新解。此是《会思想的宇宙》上半部的核心思想。下半部多以此核心思想诠释相关哲学问题。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内容简介

“吾心即宇宙”——大化流行的自我心灵

题记

上宇宙底心

从冯友兰“宇宙底心”论“会思想的宇宙”

一 冯友兰“宇宙底心”与“宇宙的心”

二 “尽性尽命乃尽天”实质与对冯友兰论“宇宙底心”之反思

三 对王庆节先生“即是”、“即近”之反思

四 宇宙心的道德意志与“四句教”

五 结语:会思想的宇宙与宇宙心

从“先有人脑还是先有人脑之理”论“宇宙心”

一 大化流行自我反思(或宇宙心的自我反思)的第一确立与两个关系

二 有自识的“我思”与没有自识的“我思”

三 大化流行创化出了一个她自己——我思

“吾心即宇宙”与“世界的逻辑结构”

一 “心自体”——“吾心即宇宙”的确义

二 吾心天理之巅峰显现即是世界的逻辑结构

“天人合一”与“究天人之际”

一 未分“天人合一”与“究”可分合一之“际”

二 “吾心即际”与“际心”的三重结构

三 “真际即实际”与“德福一致”

四 结语

人脑·思维盒子·物自身

一 物性与思想性

二 从“思维盒子”论吾人大脑与万物之关系

三 “思维盒子”与“物自身”问题

下问题分析篇

思维·《语言解码研究》·宇宙心生命叙事

一 思的本质

二《语言解码研究》与两个问题

三 语言、宗教与宇宙心的生命叙事

“天下一家”与神圣血缘伦理

一 神圣血缘伦理

二 何为“以天下养”

三 电脑、人脑——宇宙心

四 结语

“仁者人也”——人之为人的“事实命题”

一 休谟思路

二 什么是事实、什么是理性

三 事实命题、价值命题皆是描述事实

四 宇宙心之理性判断

五 关于“价值”一词的进一步追问

六 结语:“仁者人也”——宇宙生命洪流中的伟大事实

生态伦理中的“是”与“应该”

一 从“是”能到“应该”吗

二 从康德的敬畏论道德的“是”

三 源于“是”的“应该”

儒家的“恕道”与基督教的“宽恕”

一 儒家的忠恕

二 基督教的宽恕

三 结语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儒家哲学的融合

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两个层次

二 与儒家思想的融合及人类共同法则

三 融合的意义

四 结语

《关雎》·政治北辰·新智人

一《关雎》何以为《诗经》之首

二《关雎》——人之为人的终极意义

三 爱——“新智人”

附录现象学的现象,海德格尔与王阳明的致良知兼论现象学家耿宁先生的阳明学

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简介

会思想的宇宙是2017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作者高予远著。

得书感谢您对《会思想的宇宙》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卢梭美学思想研究 电子书
“回归自然”是卢梭全部思想的核心,“自然”“自由”“情感”是理解其核心思想的关键词和经纬线,而这三者又是贯穿西方近现代思想史的重要范畴。研究卢梭的美学思想,应在由“自然”“自由”“情感”所构成的现代性问题关联域中做整体考察。本书以启蒙时代的文化及美学思潮为背景,探讨卢梭美学思想的发生发展概貌、潜在逻辑体系、主要理论范畴、现代价值阐释及局限性等问题,进而探究其对于当下美学与文化建设的正反启示。
妙趣横生的思维公开课:会思考才能领先他人 电子书
汇聚多学科的智慧,剖析思维的成因、意义、结构及提高思维水平的策略和方法,帮你更加积极有效地思考。
马克思:思想传记 电子书
本书是德国马克思学研究专家伊林·费彻尔的著作。
创新思想家 电子书
本书作者提出了有效的策略和一步步的练习方法,在加上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引导读者学会将生活中不同的事物综合分析,逆向思维,并与下意识的思想结合起来。另外,他还列举了各种天才所共同具备的人生态度和方法,以便供读者学习参考。
王阳明美学思想研究 电子书
王阳明的美学思想体现了当下存有的明觉良知即为境界,它包含着圆融了道德与审美的三种境界形态——仁境、诚境和乐境,三者各具特色而又相互交融,并以乐境为最高追求。本书拓展了王阳明美学思想研究的维度,阐述王阳明所处的人文世界,考察儒学(道统、功夫论等)流变中的阳明心学,并关注二者的相互影响,试图对阳明美学有更为深刻和全面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