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重年口述历史

武重年口述历史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上海民革第二代传人、档案学资深专家。

内容简介

本书为“上海市文史研究馆口述历史丛书”之一,记述著名档案学家、上海高等院校档案学专业的开创者之一、第七、八、九届上海市政协委员、民革上海市委常委、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武重年教授关于家世亲友、执教治学、参政议政和人生阅历的漫述。

武重年的父亲武和轩(1901―1986),曾任南京国民政府内政部和蒙藏委员会官员,抗战胜利后当选为制宪国民大会代表,后又任立法委员。他曾公开抨击蒋介石的反动政策,引起强烈反响。新中国成立前夕,武和轩拒绝去台,毅然留沪,与国民党其他52位立法委员联名发表《原国民党立法委员脱离国民党反动派宣言》,宣布起义。

新中国成立后,他应邀赴京参加民革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并在这次会上当选为民革中央委员,以后连任第三、第四届中央委员及第六届中央常委会顾问。1955年起任第一届至第五届上海市政协委员、常委、副秘书长。1959年起,任第三至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武重年的母亲是清代名宦祁藻之后。

本书不仅叙述了武重年所听闻经历的父辈故事,也讲述了他自己在中国人民大学读书、在上海图书馆工作,以及后来被下放到工厂第一线参加劳动期间的社会风潮和交游经历,另外,还包括他在20年后又回归自己原先的专业,以及加入民革后所作的工作,担任三届上海市政协委员所经历的参政议政活动,等等。可以说是对一个时代的回望与观照。

作者简介

口述者武重年(1938年10月—2017年12月),山西文水人。民革中央委员,民革上海市委委员、民革上海市委常委和学习委员会、文史委员会主任,第七、八、九届上海市政协委员。长期在上海图书馆工作,参与上海大学文学院档案学专业的创建,历任档案学教研室主任、系主任。研究领域为档案学、图书馆学研究与教学。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编撰说明

一 跟随父亲动荡的日子

1 童年时在重庆

2 在南京时的生活

3 匆忙离开南京

4 在上海的三次搬家

二 新生活的开始

1 父亲和部分立法委员起义

2 重回南京

三 我中学时的生活和见闻

1 重新来到上海

2 父亲到上海赴任

3 我在上海念中学

四 我的大学生活

1 进入中国人民大学

2 铁狮子胡同的见闻

3 反右运动的经历

4 在天安门广场过的四个国庆日

5 大学时的劳动和实习

6 1959年的“反右倾”

五 父亲在民革

1 五六十年代的情况

2 受毛主席接见

3 1964年被批判

4 父亲同赵祖康的关系

5 父亲的复出

6 化解受冤案者的怨气

7 父亲去世前后

六 我在上海图书馆的经历

1 意想不到的毕业分配结果

2 在上海图书馆编目组的见闻

3 身边的传奇人物

4 一位台湾来的“特务”

5 在金山泖港搞“四清”

6 “文革”中的遭遇

7 劳动改造和工厂“锻炼”

8 调到工人政治学校

七 回归本业

1 调到复旦分校

2 参与档案系创建

3 同各地档案专业的联系与合作

4 关于邱国渭的故事

八 我与民革和政协

1 遵父之命参加民革

2 组建上大民革支部

3 我到民革后的工作

4 我参加民革中央的一些活动和会议

5 我与政协的情缘

6 我在政协的其他活动

附录 武重年生平事略年表

后记

武重年口述历史是2020年由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作者武重年 口述。

得书感谢您对《武重年口述历史》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硅芯筑梦:王守武传 电子书
王守武先生1950年从美国回国后致力于我国半导体器件和集成电路事业半个多世纪,我国半导体学的研究与开发的各个历程无不留下他的足迹。他在半导体的许多领域都有很深的造诣和丰硕的成果,他为我国半导体事业做出了优秀的贡献。他是我国微电子和半导体光电子科技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他亲手研制成功了我国第1个锗合金晶体管,第1个半导体激光器,全功能4K位和16K位DRAM(动态随机存储器)等。他在国内早期积极倡导建立
中国劳模口述史(第1辑) 电子书
本书精选了中国劳动关系学院2016级劳模班17位学员的故事汇集成册,这些学员都曾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突出成绩,受到各种表彰奖励。全书采用口述体记述,由先进人物亲口讲述自己的故事,其中有个人成长的经历,有亲情、爱情、友情,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委屈,甚至逆境中的辛酸,以独特的视角展示了一个个真实的、在大众中成长起来的先进人物的形象。
怒放的地丁花:家政工口述史 电子书
揭开家政工人的神秘面纱,呈现真实的家政人生。
举重若重:徐光宪传 电子书
本传记基于口述访谈和实物采集,以史实还原了徐光宪的学术成长过程,准确、完整、清晰地勾勒了其求学历程、师承关系、学术成就、学术成长中关键节点和重要事件,真实反映了徐光宪院士宽广的学术视野和独特的科学思维方式,对科学问题和研究热点的敏感性和前瞻性,以及他本人立足国家需要、多次转变科研方向并相继取得重大成果的奉献精神和优秀品质。此外,徐光宪院士对教育事业的重视和对年轻科研人员的培养与扶植在当今社会仍然具
历史哲学 电子书
本书由作者在厦大开设“历史哲学”课程的讲稿整理而成,是我国第一本以”历史哲学”命名的学术著作。朱谦之在此书中不仅系统阐发了他的历史哲学理论,而且还运用历史哲学的理论方法来解析世界哲学的发展历程。与梁漱溟探寻东西哲学的不同发展路向有所不同,朱谦之则探寻东西哲学的共同发展路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