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人社会是如何可能的:乡土社会的人情与人情秩序(田野中国)

熟人社会是如何可能的:乡土社会的人情与人情秩序(田野中国)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内容简介

这是一个关于农村社会基础秩序研究的作品,人情是表达的载体,村庄社会结构是论证的视角,熟人社会是实践的场域。本书试图以农村社会的人情和人情秩序为例来探讨熟人社会的性质,所回应的问题是,熟人社会是如何可能的。本书以经验研究为基础,综合运用个案分析法、区域比较法、社会统计学方法,建构并论证了一个新的理论模型。 通过对人情进行社会机制分析,由此回应熟人社会如何可能的问题。

作者简介

作者宋丽娜,女,1983年生,社会学博士,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现任教于河南农业大学文法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农村社会学。现已发表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20余篇,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序言

第一章 导论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研究综述

三 人情的社会机制分析

四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熟人社会的组织与结构

一 血缘和地缘

二 自己人认同

三 熟人社会

四 小结

第三章 人情的构成之一:以人物关系为标准

一 主人

二 帮工

三 知客

四 仪式性人情的组织

五 小结

第四章 人情的构成之二:以事务关系为标准

一 村庄中的仪式

二 仪式的功能性

三 仪式的社会性

四 仪式的价值性

五 小结

第五章 人情往来的规则与机制

一 农民的人情往来

二 请帖与人情往来的参与规则

三 礼账与人情往来的平衡规则

四 家庭与人情往来的新陈代谢规则

五 小结

第六章 在熟人社会中为人处世

一 村庄语境中的为人处世

二 外来户与为人处世

三 村庄权威与为人处世

四 村庄边缘人与为人处世

五 小结

第七章 人情异化

一 人情的祛魅化

二 人情的功利化

三 人情的工具化

四 人情异化的社会基础

五 小结

第八章 结论

一 人情的性质及其区域差异

二 人情异化的逻辑及其变化趋势

三 人情秩序的建构

四 熟人社会是如何可能的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熟人社会是如何可能的:乡土社会的人情与人情秩序(田野中国)是2014年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作者宋丽娜。

得书感谢您对《熟人社会是如何可能的:乡土社会的人情与人情秩序(田野中国)》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中国—东盟合作中的政党与社会团体研究 电子书
本书旨在系统梳理、研究影响中国和东盟合作的主要政党和社会团体的情况,细致分析其参与中国—东盟合作的意愿、诉求、动力基础和实现机制,综合研判东盟国家主要政党和社会团体在中国—东盟合作中的地位、作用及其对我国的影响等,并就“如何发掘东南亚政党和社会团体的积极作用,深化中国—东盟合作关系,助力‘一带一路’建设”,提出操作性强的对策建议,以供相关部门参考。
南江社会的分层与反制 电子书
本书全面分析我国县域社会分层,从收入、职业、教育、城乡、自我认知等多个维度呈现了“南江”(长江中下游的一个县级市)社会阶层分化结构的面貌、特征及其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南江社会的阶层分化原因、阶层归属要素、阶层分化程度以及与阶层分化相关的社会问题,检视了现有社会政策的反制效果,并在总结社会底层民众面临的主要困境和改革愿望的基础上提出了政策建议。
上楼之后:村改居社区的组织再造与秩序重建 电子书
本书通过分析村庄在卷入城市化过程中物理空间的改变,及其所蕴含的社会关系的重组和社会秩序的建构,分析了“村改居”社区作为一类新城城市基本单元被建构的过程,为城市化进程对农村社区的影响研究增加了空间维度。同时,通过跨省的多类型“村改居”社区的比较研究,分析了在多种行动主体实践逻辑的动态塑造下,“村改居”社区的基层组织变革和新共同体秩序的形成过程,为我们认识“村改居”社区的特点和治理形成过程提供了参考。
美国的社会主义运动与思潮 电子书
与普遍认为的“美国没有社会主义”与“美国社会主义例外论”相对的是,社会主义运动与发展在美国有着相当悠久的历史。美国非但不“例外”,还存在较多的社会主义运动和思潮,一直深受社会主义的影响。特别是作为国际工人运动中的一支重要力量,美国共产党在其长期的社会主义实践中,历经了起起伏伏的变化,积累了对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认识。只要资本主义制度仍然在美国存在,美国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就不会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