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宗教:儒教与道教

中国的宗教:儒教与道教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本书专注中国文明与西方大相径庭的坚实活力,探讨为何资本主义没有在中国发展。

内容简介

本书是韦伯在宗教社会学上的第二本主要著作,与《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同属于三大卷本的《宗教社会学论文集》首卷。

在本书中,韦伯专注于探索中国社会里那些与西欧不同的地方,以此突显西方基督教文明的特色,并且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资本主义没有在中国发展呢?韦伯所着手探讨的对象,特别是中国与印度,都是既庞大复杂又源远流长的文化体。

身为西欧近代文明之子的韦伯遂以“理性化”作为其研究世界各大文化的“利器”。他的着眼点在于:宗教与社会其他层面、理念与利益在人类文明的整体发展上究竟有着什么样的互动关系,在种种互动关系下呈现出怎样的理性内涵。

韦伯在本书中分析了中国的国家、法律、城市、行会、士人阶层、正统礼教、异端信仰等,无非是想借此构筑出:中国人想的是什么、做出来的又是什么,以及所想与所做之间的关系。而儒教官绅知识阶层,在韦伯所构筑的传统中国历史舞台上,展现出使中国整体文明与西方文明大相径庭的坚实活力。

作者简介

作者马克斯·韦伯,德国著名政治经济学家、法学家、社会学家、哲学家,被公认为是现代社会学和公共行政学重要的创始人之一。他与卡尔·马克思和埃米尔·涂尔干被后人并称为“现代社会学的三大奠基人”,对西方的学术思想贡献巨大。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总序一

总序二

译序

导言 韦伯与《中国的宗教》

第一章 社会学的基础之一

一、 货币制度

二、 城市与行会

三、 诸侯的行政与神的观念:与中东相比较

四、 中央君主的卡理斯玛祭司地位

第二章 社会学的基础之二

一、 采邑制的世袭性卡理斯玛性格

二、 统一的官僚体制国家之复兴

三、 中央政府与地方官吏

四、 公共的负担:徭役国家与租税国家

五、 官吏阶层与赋税征收的配额化

第三章 社会学的基础之三

一、 封建制度与财政制度

二、 军事制度与王安石的改革尝试

三、 国库对农民的保护,及其对农业制度所造成的结果

第四章 社会学的基础之四

一、 资本主义依存关系之阙如

二、 氏族组织

三、 村落的自治

四、 氏族对经济的羁绊

五、 家产制法律结构

第五章 士人阶层

一、 中国的人文主义之礼仪的、以行政技术为取向的性格;和平主义的转化

二、 孔子

三、 考试制度的发展

四、 儒家教育在社会学教育类型里的定位

五、 士人阶层的身份性格;封建荣誉与学生荣誉

六、 君子理想

七、 官吏的威望

八、 经济政策的见解

九、 士人的政敌——苏丹制与宦官

第六章 儒教的生活取向

一、 官僚制与教权制

二、 自然法与形式的法理思想之阙如

三、 自然科学思维之阙如

四、 儒教的本质

五、 形而上学的摆脱与儒教的入世本质

六、 “礼”的中心概念

七、 恭顺(孝)

八、 儒教的经济心态及其对专家精神的排斥

九、 君子理想

十、 经典的重要性

十一、 正统教义的历史发展

十二、 早期儒教的“激越”

十三、 儒教的和平主义性格

第七章 正统与异端

一、 教义与仪式在中国

二、 隐逸思想与老子

三、 道与神秘主义

四、 神秘主义的实际结果

五、 正统与异端学派的对立

六、 道教的长生术

七、 道教的教权制

八、 佛教在中国的一般地位

九、 巫术之合理的体系化

十、 道教的伦理

十一、 中国正统的与异端的伦理之传统主义性格

十二、 中国的教派与异端迫害

十三、 太平(天国)运动

十四、 发展的结果

第八章 结论:儒教与清教

附录一 导论

附录二 参考文献

附录三 国库岁入资料

译名对照表

中国的宗教:儒教与道教是2020年由理想国出版,作者[德] 马克斯·韦伯。

得书感谢您对《中国的宗教:儒教与道教》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中国梦”:浙江青年的认知与践行 电子书
青年是“中国梦”的践行者,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也是造就一代青年的过程。为更准确、更深入地了解浙江青年“中国梦”的特征,把握浙江青年对其认知和践行的状况,本书采取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不同社会身份的浙江青年关于“中国梦”的知晓、理解与认知,对实现“中国梦”的条件的认知与信心程度,以及对实现“中国梦”面临的挑战与青年人应有作为的认知进行研究。
中国新疆的社会结构:族群分层与流动机制 电子书
本书力图打破学科壁垒,结合民族学和社会学的相关理论与方法,对转型期的族群分层问题做整合研究。在深入剖析分层结构及其社会机制的基础上,作者提出,一项好的民族政策,既要降低不平等,还应促进族际交往、交流和交融。为此,政府应微调政策,稀释少数族群阶层地位的同质性,优化族群与阶层的交互结构,推动建立嵌入式的社会结构。
中国—东盟合作中的政党与社会团体研究 电子书
本书旨在系统梳理、研究影响中国和东盟合作的主要政党和社会团体的情况,细致分析其参与中国—东盟合作的意愿、诉求、动力基础和实现机制,综合研判东盟国家主要政党和社会团体在中国—东盟合作中的地位、作用及其对我国的影响等,并就“如何发掘东南亚政党和社会团体的积极作用,深化中国—东盟合作关系,助力‘一带一路’建设”,提出操作性强的对策建议,以供相关部门参考。
中国农民政治信任的来源:文化、制度与传播 电子书
本书以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2013年在九个省市进行的农村调查数据为基础,系统运用了制度主义的理论、政治文化的理论与政治传播的理论阐释了我国农民政治信任的来源,认为中国农民对于自身与政府关系的理解是非常独特的,这就意味着我国的治理方式需要走出自己的中国特色的社会治理之路。
冷战后中国参与中东地区治理的理论与案例研究 电子书
本书以冷战后中国参与中东地区四种类型的治理为研究对象,梳理中国参与中东地区治理的理论与案例,研究中国参与中东地区治理的动因、机制和类型,并对未来中国参与中东地区治理的实践提供学理支撑与政策参考。通过系统梳理中国参与中东地区治理的外交实践,本书试图弥补这一领域的不足,推动“西方治理”向“全球共同治理”转变,并对比分析中美参与中东地区治理的特色和风格,旨在使中国参与中东地区治理模式的研究进一步走向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