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岭南文化名家·红线女

当代岭南文化名家·红线女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本书讲述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红线女的生平事迹和主要成就。

内容简介

红线女,一个响彻大江南北的名字,一个在香港、澳门家喻户晓的名字,一个在东南亚、美国颇具影响力的名字。

她生于南国,长于南国,她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南国的戏曲剧种粤剧,一个被世界承认的人类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粤剧。她创造了粤剧红腔红派。

她是观众和专家公认的艺术大师、表演大家,开粤剧一代之新风。她是具有世界影响的表演艺术家。让我们通过这本书走近红线女、红腔、红派。

作者简介

作者红线女,粤剧“红派”艺术创始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粤剧)代表性传承人。原名邝健廉,广东开平人,曾先后担任广东粤剧院副院长,广州粤剧团艺术总指导,广州红豆粤剧团团长,广东省戏剧家协会主席,红线女艺术中心主任,广州市政协副主席,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三、四、六、七、八、九届全国人大代表。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当代岭南文化名家》丛书编辑委员会

前言

第一篇 红线女传略

童年:生活的滋味

学戏,要醒定做人

最初的“小燕红”

“红线女”的诞生

星光灿烂与背后的痛苦

组建“真善美剧团”

别了,香港!

这里的生活很充实

《搜书院》红遍江南塞北

做一个劳动人民的演员

一曲难忘《蝶双飞》

脱胎换骨演女兵

噩梦醒来是早晨

红腔似清溪,涓涓流淌

朝霞暮火红豆情

红豆,撒向天涯竞风流

红线女——中国戏曲的骄傲

后记

第二篇 众说红线女

红线女从艺六十年庆贺大会上的致词

红线女永垂不朽

在红线女追思会上的讲话

诗赠红线女

散论红线女的艺术表演

红线女永远年轻

红线女·红派·红腔

红线女表演风格小论

红线女的艺术观

红线女的挑战自我

她把粤剧和美带给了全世界

动人的喜剧《搜书院》

红线女是中国艺坛的一颗璀璨明星

我认识的红线女

只有不断追求,艺术青春才会永驻

为粤剧贡献一切的红线女

博大精深,点滴汇成

她真是一个很值得敬佩的人

缅怀红线女老师

红线女和粤剧艺术血肉相连

以诚相见,我和她共事了十四年

红线女是谆谆善诱、一丝不苟的老师

红线女在粤剧历史上占有重大的篇幅

她真的是与时并进

儿子眼中的母亲

她真正做到我的生命属于艺术,我的艺术属于人民”

上天赐给我一个好老师

她将艺术作为一种人生的终极目标

榜样力量,催我前行

感谢她的鼓励,让我永不放弃

融入社会,融入群众

第三篇 红线女作品

Ⅱ 粤剧

刁蛮公主戆驸马

苦凤莺怜

昭君出塞

搜书院

关汉卿

焚香记

李香君

山乡风云

昭君公主

白燕迎春

祥林嫂

Ⅱ 电影

慈母泪

家家户户

一代名花

天长地久

我是一个女人

原野

粤剧动画电影《刁蛮公主戆驸马》

Ⅲ 表演心得

我演《昭君出塞》中的王昭君

我第一次在舞台上演绎王昭君

谈两个“王昭君”

我在《昭君公主》中的艺术探索

我演《搜书院》中的翠莲

我演《关汉卿》中的朱帘秀

我演李香君

我演《焚香记·打神》中的焦桂英

我喜爱《白燕迎春》中的沈洁

附录 红线女艺术年表简编(1925-2013)

当代岭南文化名家·红线女是2016年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作者红线女。

得书感谢您对《当代岭南文化名家·红线女》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中国名家散文经典:鲁迅散文集 电子书
他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
中国名家散文经典:朱自清散文集 电子书
本书系中国名家经典散文集之一,该套丛书分为四卷,分别为四位中国名家:冰心,老舍,鲁迅,朱自清;每卷各精选一位名家的经典散文。本卷收录了朱自清的经典散文《匆匆》《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绿》等。这些散文大都写的是身边的凡人琐事,但是在这些事情中传达着他对生活的思索和感悟。散文语言清丽凝练,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在平淡中传递着真挚的感情。
中国名家散文经典老舍散文集 电子书
本书系中国名家经典散文集之一,该套丛书分为四卷,分别为四位中国名家冰心,老舍,鲁迅,朱自清;每卷各精选一位名家的经典散文。本卷收录了老舍收了他各个时期的主要散文代表作《想北平》《猫》《趵突泉的欣赏》等。老舍的散文无论写人、写景、写情、写事,感情真挚,爱憎分明;简而明,短而精,通俗易懂,深入浅出,且幽默诙谐,耐人寻味。
经典阅读书系·名家课堂 名家读古诗 电子书
本书选录了朱自清、闻一多、朱光潜、俞平伯、林庚等十八位现代名家解读从《诗经》到《西洲曲》、从屈原到庾信的文章五十一篇,涉及这一时期的诗歌七十三首。
经典阅读书系·名家课堂 名家读唐宋词 电子书
本书共选唐宋词家三十五家,词八十首,读解文章的作者均为我国古典文学研究界的名家、大家,涉及作者约三十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