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十二讲

中华文明十二讲

编辑推荐

集结一批史学家、民族关系专家就我国民族多样性与统一性进行了深入探讨和论述。

内容简介

《光明日报·光明讲坛》最新集结了一批史学家、民族关系专家就我国民族多样性与统一性进行了深入探讨和论述,如阐述《史记》对民族精神塑造所起的重要作用的《认识民族精神,史记是最好的切入点》,从56个民族统一的经济基础、一体的政治制度、内向型的地理环境说开去的《多元一体——中国民族关系的历史传统》以及讲述盛唐时期西南的一个地方民族政权之历史故事的《多元一统格局中的“南诏国”》等,共计约十篇文章。本书从历史的角度折射出中华各民族西乡文化的多元一体关系,对促进中华民族的自觉与自知有重要意义。

作者简介

作者刘伟,1948年生,祖籍河北沧州。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清末民初的政治与社会。出版专著《晚清督抚政治: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与制度变迁》等;合著和参与撰写《清季外官制改革研究》《辛亥革命的百年记忆与诠释》(第一卷)、《中国近代史上的官绅商学》等,发表论文40余篇。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内容提要

文化自信:国家兴衰的命脉 民族精神独立的基石

文化自信包含五个认同

中华民族有5000多年的文明史

“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与史书

文献典籍保证了中华文明根脉的传承发展

中华文明中包含独特的科学精神

张载“横渠四句”与中华文化

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之魂

文化交流与中华文明的形成

玉器的早期传播

小米起源自我国

小麦自西亚经河西走廊传入中国?

黄牛和绵羊自河西走廊传入我国

冶金术自西亚经甘肃传入

结语

多元一体:中国民族关系的历史传统

中国民族关系的主流

天下一家的原因

内向型的地理环境

“和而不同”与“夷夏一体”的观念

统一的经济基础

多元一体的政治制度

新中国的民族关系

民族关系的调查与分析

民族关系的展望

御窑:彰显千年工匠精神

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大国工匠

真做实干,精于管理的督陶官员

贵在求新的创新精神

瓷器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

以历史思维看唐宋城市史

学术史的启迪

城市史的例证

要有历史观察的思维

解海昏侯刘贺三题

一问:海昏侯墓中财富从哪里来

二问:墓室里《齐论·知道》的价值

三问:“海昏”地名的含义之谜

《史记》与中华民族精神塑造[1]

《史记》记载了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

《史记》展现了中华民族精神

《史记》对民族精神塑造所起的重要作用

李白与丝路文化

从李白“草吓蛮书”说起

唐代长安与丝路文化

李白与西域关系已有的研究成果

李白身世之谜与丝路文化

李白亲友与丝路文化

李白的行旅与作品中的丝路文化

悬泉汉简中的中西文化交流[1]

悬泉置遗址和悬泉汉简

悬泉汉简中的西域及汉朝与西域的关系

悬泉汉简记载的汉王朝与中亚的关系:大宛和康居

悬泉汉简记载的汉王朝与西亚及南亚的关系:大月氏、乌弋山离和罽宾

“发现”郑和

历史“遗忘”郑和

五百年后的“寻找”

书纸易毁,碑石难销

“多元一统”格局中的南诏国

“多元一统”的格局

与唐、吐蕃错综复杂的关系

南诏的灭亡和大理国的建立

四点感受

城与长城:中华文明的见证

城与王国文明

长城的出现和长城地带的形成

历代长城

长城是帝国文明的伟大遗产

长城成就了中华文明

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缔造中华文明

中华文明十二讲是2018年由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刘伟。

得书感谢您对《中华文明十二讲》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你可能喜欢
改革之路:我们的四十年 电子书

一部当代中国经济改革简史。回顾四十年改革得失利弊,可以清楚地看到,唯有继续推进改革,才是中国保持强劲发展的关键。
张力与限界 电子书

“近世中国”系列丛书之一,对1933年-1934年中央苏区革命的研究。
城记·杭州:1793—1937,遗失在西方的杭州记忆 电子书

100多年间,众多西方人描述杭州的绘画、照片、地图、日记、回忆录,首次在中国出版面世。
治学的门径与取法:晚清民国研究的史料与史学 电子书

一部探讨晚清民国研究史料与史学的相关性的作品。
大棋局中的国共关系 电子书

这本书提供的是一个通过历史去体会、理解的场景,一个反思的机会和希望。
中国乡村与墟镇神圣空间的建构 电子书

文章展示不同地区极为相似的礼仪空间,即当地宗族都有一套说辞,作为控制当地神龛和庙宇的理由,且佛寺在礼仪空间内扮演重要角色,与祖先祠堂和庙宇呈三分天下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