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十二讲

中华文明十二讲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集结一批史学家、民族关系专家就我国民族多样性与统一性进行了深入探讨和论述。

内容简介

《光明日报·光明讲坛》最新集结了一批史学家、民族关系专家就我国民族多样性与统一性进行了深入探讨和论述,如阐述《史记》对民族精神塑造所起的重要作用的《认识民族精神,史记是最好的切入点》,从56个民族统一的经济基础、一体的政治制度、内向型的地理环境说开去的《多元一体——中国民族关系的历史传统》以及讲述盛唐时期西南的一个地方民族政权之历史故事的《多元一统格局中的“南诏国”》等,共计约十篇文章。本书从历史的角度折射出中华各民族西乡文化的多元一体关系,对促进中华民族的自觉与自知有重要意义。

作者简介

作者刘伟,1948年生,祖籍河北沧州。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清末民初的政治与社会。出版专著《晚清督抚政治: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与制度变迁》等;合著和参与撰写《清季外官制改革研究》《辛亥革命的百年记忆与诠释》(第一卷)、《中国近代史上的官绅商学》等,发表论文40余篇。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内容提要

文化自信:国家兴衰的命脉 民族精神独立的基石

文化自信包含五个认同

中华民族有5000多年的文明史

“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与史书

文献典籍保证了中华文明根脉的传承发展

中华文明中包含独特的科学精神

张载“横渠四句”与中华文化

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之魂

文化交流与中华文明的形成

玉器的早期传播

小米起源自我国

小麦自西亚经河西走廊传入中国?

黄牛和绵羊自河西走廊传入我国

冶金术自西亚经甘肃传入

结语

多元一体:中国民族关系的历史传统

中国民族关系的主流

天下一家的原因

内向型的地理环境

“和而不同”与“夷夏一体”的观念

统一的经济基础

多元一体的政治制度

新中国的民族关系

民族关系的调查与分析

民族关系的展望

御窑:彰显千年工匠精神

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大国工匠

真做实干,精于管理的督陶官员

贵在求新的创新精神

瓷器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

以历史思维看唐宋城市史

学术史的启迪

城市史的例证

要有历史观察的思维

解海昏侯刘贺三题

一问:海昏侯墓中财富从哪里来

二问:墓室里《齐论·知道》的价值

三问:“海昏”地名的含义之谜

《史记》与中华民族精神塑造[1]

《史记》记载了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

《史记》展现了中华民族精神

《史记》对民族精神塑造所起的重要作用

李白与丝路文化

从李白“草吓蛮书”说起

唐代长安与丝路文化

李白与西域关系已有的研究成果

李白身世之谜与丝路文化

李白亲友与丝路文化

李白的行旅与作品中的丝路文化

悬泉汉简中的中西文化交流[1]

悬泉置遗址和悬泉汉简

悬泉汉简中的西域及汉朝与西域的关系

悬泉汉简记载的汉王朝与中亚的关系:大宛和康居

悬泉汉简记载的汉王朝与西亚及南亚的关系:大月氏、乌弋山离和罽宾

“发现”郑和

历史“遗忘”郑和

五百年后的“寻找”

书纸易毁,碑石难销

“多元一统”格局中的南诏国

“多元一统”的格局

与唐、吐蕃错综复杂的关系

南诏的灭亡和大理国的建立

四点感受

城与长城:中华文明的见证

城与王国文明

长城的出现和长城地带的形成

历代长城

长城是帝国文明的伟大遗产

长城成就了中华文明

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缔造中华文明

中华文明十二讲是2018年由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刘伟。

得书感谢您对《中华文明十二讲》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遵义文化十讲 电子书
本书以文化外延的不同表现形式为切入点,以点带面地描述遵义历史、人物风情、自然景观、风俗好尚、文学艺术等,展示了遵义文化的风貌。
中国传统文化十五讲 电子书
赵一兵、王晓惠、殷向飞主编的《中国传统文化十五讲(高职院校人文通识读本)》以专题形式介绍中国传统文化,从物质文明、制度文明、精神文明三个层面人手,涵括了中华文明的发展阶段、整体特征,中国历史时期的疆域变迁,汉字的特点及演变历程,传统饮食文化及其中所蕴含的礼俗特色,传统服饰文化的演进及特质,紫禁城的建筑和封建礼制,科举制度对于中国社会文化的影响,以《清明上河图》为例讲述宋代汴粱城的社会生活,孔子思想
潇水讲三国1:军阀崛起 电子书
著名历史作家、通俗讲史开创者潇水作品,再现真实三国历史。
中国史学史十五讲 电子书
本书共十五讲,内容包括“五经”的历史观与史学观;先秦诸子与私家史著的历史观;易学视域下的汉代史学思想;“究天人之际”:传统史学的整体思维;“通古今之变”:传统史学的通变思维;“成一家之言”:传统史学的创新思维;求真与求道:传统史学的二重性思维;史鉴与资政:传统史学的经世致用理念;传统历史编纂学的理论与实践;“才学识德”:传统史学的史家修养论;“六经皆史”:明清史学的经史关系论等。
孟宪实讲唐史:唐高宗的真相 电子书
历史学家孟宪实带你发现唐史深处的惊人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