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集结一批史学家、民族关系专家就我国民族多样性与统一性进行了深入探讨和论述。
内容简介
《光明日报·光明讲坛》最新集结了一批史学家、民族关系专家就我国民族多样性与统一性进行了深入探讨和论述,如阐述《史记》对民族精神塑造所起的重要作用的《认识民族精神,史记是最好的切入点》,从56个民族统一的经济基础、一体的政治制度、内向型的地理环境说开去的《多元一体——中国民族关系的历史传统》以及讲述盛唐时期西南的一个地方民族政权之历史故事的《多元一统格局中的“南诏国”》等,共计约十篇文章。本书从历史的角度折射出中华各民族西乡文化的多元一体关系,对促进中华民族的自觉与自知有重要意义。
作者简介
作者刘伟,1948年生,祖籍河北沧州。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清末民初的政治与社会。出版专著《晚清督抚政治: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与制度变迁》等;合著和参与撰写《清季外官制改革研究》《辛亥革命的百年记忆与诠释》(第一卷)、《中国近代史上的官绅商学》等,发表论文40余篇。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内容提要
序
文化自信:国家兴衰的命脉 民族精神独立的基石
文化自信包含五个认同
中华民族有5000多年的文明史
“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与史书
文献典籍保证了中华文明根脉的传承发展
中华文明中包含独特的科学精神
张载“横渠四句”与中华文化
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之魂
文化交流与中华文明的形成
玉器的早期传播
小米起源自我国
小麦自西亚经河西走廊传入中国?
黄牛和绵羊自河西走廊传入我国
冶金术自西亚经甘肃传入
结语
多元一体:中国民族关系的历史传统
中国民族关系的主流
天下一家的原因
内向型的地理环境
“和而不同”与“夷夏一体”的观念
统一的经济基础
多元一体的政治制度
新中国的民族关系
民族关系的调查与分析
民族关系的展望
御窑:彰显千年工匠精神
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大国工匠
真做实干,精于管理的督陶官员
贵在求新的创新精神
瓷器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
以历史思维看唐宋城市史
学术史的启迪
城市史的例证
要有历史观察的思维
解海昏侯刘贺三题
一问:海昏侯墓中财富从哪里来
二问:墓室里《齐论·知道》的价值
三问:“海昏”地名的含义之谜
《史记》与中华民族精神塑造[1]
《史记》记载了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
《史记》展现了中华民族精神
《史记》对民族精神塑造所起的重要作用
李白与丝路文化
从李白“草吓蛮书”说起
唐代长安与丝路文化
李白与西域关系已有的研究成果
李白身世之谜与丝路文化
李白亲友与丝路文化
李白的行旅与作品中的丝路文化
悬泉汉简中的中西文化交流[1]
悬泉置遗址和悬泉汉简
悬泉汉简中的西域及汉朝与西域的关系
悬泉汉简记载的汉王朝与中亚的关系:大宛和康居
悬泉汉简记载的汉王朝与西亚及南亚的关系:大月氏、乌弋山离和罽宾
“发现”郑和
历史“遗忘”郑和
五百年后的“寻找”
书纸易毁,碑石难销
“多元一统”格局中的南诏国
“多元一统”的格局
与唐、吐蕃错综复杂的关系
南诏的灭亡和大理国的建立
四点感受
城与长城:中华文明的见证
城与王国文明
长城的出现和长城地带的形成
历代长城
长城是帝国文明的伟大遗产
长城成就了中华文明
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缔造中华文明
中华文明十二讲是2018年由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刘伟。
得书感谢您对《中华文明十二讲》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