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电源(第二版)

化学电源(第二版)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本书介绍化学电源的原理和进展,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既适合高等学校相关专业作为教材使用,也适合相关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参考。

内容简介

本书内容共13章,既包括电化学基本原理和化学电源基本概念,也包括主要化学电源品种的工作原理、结构与制造工艺,以及以电化学基本原理为基础的电化学电容器。近年来,化学电源方面的新材料、新品种、新技术不断出现,因此在编写过程中,既考虑到技术及理论的成熟性,也兼顾了技术的发展与展望。

作者简介

编者程新群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前言

第一版前言

第1章 电化学理论基础

1.1 电极电势与电池电动势

1.1.1 电极/溶液界面的结构

1.1.2 绝对电极电势与相对电极电势

1.1.3 电极电势和电池电动势

1.1.4 电池电动势与温度和压力的关系

1.2 电化学反应的特点及研究方法

1.2.1 电化学反应的特点

1.2.2 电化学反应基本概念

1.2.3 极化曲线及其测量方法

1.2.4 电极过程特征及研究方法

1.3 电化学步骤动力学

1.3.1 电极电势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1.3.2 稳态极化的动力学公式

1.3.3 多电子转移过程

1.4 液相传质过程动力学

1.4.1 液相传质的方式

1.4.2 稳态扩散过程

1.4.3 电化学步骤不可逆时的稳态扩散

1.5 气体电极过程

1.5.1 氢析出电极过程

1.5.2 氧电极过程

第2章 化学电源概论

2.1 化学电源的发展

2.2 化学电源的分类

2.3 化学电源的工作原理及组成

2.3.1 化学电源的工作原理

2.3.2 化学电源的组成

2.4 化学电源的电性能

2.4.1 电池的电动势

2.4.2 电池的开路电压

2.4.3 电池的内阻

2.4.4 电池的工作电压

2.4.5 电池的容量与比容量

2.4.6 电池的能量与比能量

2.4.7 电池的功率与比功率

2.4.8 电池的储存性能与自放电

2.4.9 循环寿命

2.5 化学电源中的多孔电极

2.5.1 多孔电极的意义

2.5.2 两相多孔电极

2.5.3 三相多孔电极

第3章 锌锰电池

3.1 概述

3.2 二氧化锰电极

3.2.1 二氧化锰阴极还原的初级过程

3.2.2 二氧化锰阴极还原的次级过程

3.2.3 二氧化锰阴极还原的控制步骤

3.3 锌电极

3.3.1 锌电极的阳极氧化过程

3.3.2 锌电极的钝化

3.3.3 锌电极的自放电

3.4 锌锰电池材料

3.4.1 二氧化锰材料

3.4.2 锌材料

3.4.3 电解质

3.4.4 隔膜

3.4.5 导电材料

3.4.6 锌膏凝胶剂

3.5 锌锰电池制造工艺

3.5.1 糊式锌锰电池

3.5.2 纸板电池

3.5.3 叠层锌锰电池

3.5.4 碱性锌锰电池

3.5.5 可充碱性锌锰电池

3.6 锌锰电池的主要性能

3.6.1 开路电压与工作电压

3.6.2 欧姆内阻、短路电流和负荷电压

3.6.3 容量及其影响因素

3.6.4 储存性能

3.6.5 高温性能和低温性能

第4章 铅酸蓄电池

4.1 概述

4.1.1 铅酸蓄电池的发展

4.1.2 铅酸蓄电池的结构

4.1.3 铅酸蓄电池的用途

4.1.4 铅酸蓄电池的特点

4.2 铅酸蓄电池的热力学基础

4.2.1 电池反应、电动势

4.2.2 铅-硫酸水溶液的电势-pH图

4.3 板栅

4.3.1 板栅合金

4.3.2 铅板栅的腐蚀

4.4 二氧化铅正极

4.4.1 二氧化铅的多晶现象

4.4.2 二氧化铅颗粒的凝胶-晶体形成理论

4.4.3 正极活性物质的反应机理

4.5 铅负极

4.5.1 铅负极的反应机理

4.5.2 铅负极的钝化

4.5.3 负极活性物质的收缩与添加剂

4.5.4 铅负极的自放电

4.5.5 铅负极的不可逆硫酸盐化

4.5.6 高倍率部分荷电状态下铅负极的硫酸铅积累

4.6 铅酸蓄电池的电性能

4.6.1 铅酸蓄电池的电压与充放电特性

4.6.2 铅酸蓄电池的容量及其影响因素

4.6.3 铅酸蓄电池的失效模式和循环寿命

4.6.4 铅酸电池的充电接受能力

4.7 铅酸蓄电池制造工艺原理

4.7.1 板栅制造

4.7.2 铅粉制造

4.7.3 铅膏的配制

4.7.4 生极板的制造

4.7.5 极板化成

4.7.6 电池装配

4.8 铅炭电池

4.8.1 铅炭电池的结构原理

4.8.2 铅炭负极及碳材料

4.8.3 铅炭电池正极活性物质

4.8.4 铅炭电池的性能特点与应用领域

第5章 镉镍电池

5.1 概述

5.2 镉镍电池的工作原理

5.2.1 成流反应

5.2.2 电极电势与电动势

5.3 氧化镍电极

5.3.1 氧化镍电极的反应机理

5.3.2 氧化镍电极的添加剂

5.3.3 氧化镍电极材料

5.4 镉电极

5.4.1 反应机理

5.4.2 镉电极的钝化与聚结

5.4.3 镉电极的充电效率与自放电

5.4.4 镉电极材料

5.5 密封镉镍电池

5.5.1 密封原理

5.5.2 密封措施

5.6 镉镍电池的电性能

5.6.1 充放电曲线

5.6.2 记忆效应

5.6.3 循环寿命

5.6.4 自放电

5.7 镉镍电池的制造工艺

5.7.1 有极板盒式电极的制造

5.7.2 烧结式电极的制造

5.7.3 黏结式电极的制造

5.7.4 发泡式电极的制造

5.7.5 纤维式电极的制造

5.7.6 电沉积镉电极的制造

5.7.7 密封镉镍电池的制造

第6章 金属氢化物镍电池

6.1 概述

6.2 MH-Ni电池的工作原理与特点

6.2.1 MH-Ni电池的工作原理

6.2.2 MH-Ni电池的密封

6.2.3 金属氢化物-镍电池的特点

6.3 储氢合金电极

6.3.1 储氢合金的性质

6.3.2 储氢合金电极的电化学容量

6.3.3 储氢合金的分类

6.3.4 AB5型储氢合金

6.3.5 AB2型储氢合金

6.3.6 储氢合金的制备

6.3.7 储氢合金电极的制造

6.3.8 储氢合金电极的性能衰减

6.3.9 储氢合金的表面处理技术

6.4 MH-Ni电池的性能

6.4.1 MH-Ni电池充放电特性

6.4.2 温度特性

6.4.3 内压

6.4.4 自放电特性

6.4.5 循环寿命

第7章 锌氧化银电池

7.1 概述

7.2 锌氧化银电池的工作原理

7.2.1 电极反应

7.2.2 电极电势与电动势

7.3 氧化银电极

7.3.1 充放电曲线

7.3.2 氧化银电极的自放电

7.4 锌负极

7.4.1 锌的阳极钝化

7.4.2 锌的阴极沉积过程

7.5 锌氧化银电池的电化学性能

7.5.1 放电特性

7.5.2 锌银电池的循环寿命

7.6 锌银电池结构与制造工艺

7.6.1 电极制备

7.6.2 隔膜和电解液

7.6.3 电池装配

第8章 锂电池

8.1 概述

8.1.1 锂电池的发展与特点

8.1.2 锂电池分类

8.2 锂电池的电极与电解液

8.2.1 正极材料

8.2.2 锂负极

8.2.3 电解液

8.3 Li-MnO2电池

8.3.1 Li-MnO2电池的特点及基本原理

8.3.2 Li-MnO2电池的结构与制备

8.3.3 Li-MnO2电池特性

8.4 Li-SOCl2电池

8.4.1 特点及基本原理

8.4.2 Li-SOCl2电池的组成和结构

8.4.3 Li-SOCl2电池的电化学特性

8.5 Li-SO2电池

8.5.1 基本原理

8.5.2 Li-SO2电池结构与制造工艺

8.5.3 Li-SO2电池特性

8.6 Li-(CFx)n电池

8.6.1 Li-(CFx)n电池原理与基本特点

8.6.2 反应机制

8.6.3 发展趋势与前景

8.7 Li-I2电池

8.8 可充电金属锂负极

8.8.1 金属锂负极存在的问题

8.8.2 锂枝晶的生成原理

8.8.3 金属锂负极的结构优化

8.8.4 电解液的优化

8.8.5 金属锂负极的固体电解质界面优化

8.8.6 金属锂负极展望

8.9 Li-S电池

8.9.1 Li-S电池特点及基本原理

8.9.2 Li-S电池面临的主要挑战

8.9.3 硫电极

8.9.4 Li-S电池电解液

第9章 锂离子电池

9.1 概述

9.1.1 锂离子电池的发展史

9.1.2 锂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

9.1.3 锂离子电池的特点和应用

9.2 锂离子电池的正极材料

9.2.1 钴酸锂

9.2.2 锰酸锂

9.2.3 镍酸锂

9.2.4 磷酸亚铁锂

9.2.5 其他正极材料

9.3 锂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

9.3.1 碳素材料

9.3.2 合金负极材料

9.3.3 其他负极材料

9.4 锂离子电池的电解液

9.4.1 有机溶剂

9.4.2 电解质盐

9.4.3 电解液添加剂

9.5 聚合物锂离子电池

9.5.1 聚合物锂离子电池的特点

9.5.2 聚合物锂离子电池的结构

9.6 锂离子电池的制造工艺

9.6.1 极片制造

9.6.2 电池的装配

9.6.3 聚合物锂离子电池的制造

9.7 锂离子电池的性能

9.7.1 充放电性能

9.7.2 安全性

9.7.3 自放电与储存性能

9.7.4 使用和维护

第10章 燃料电池

10.1 燃料电池概述

10.1.1 燃料电池的发展历史

10.1.2 燃料电池的工作原理

10.1.3 燃料电池的工作特点

10.1.4 燃料电池的类型

10.1.5 燃料电池系统的组成

10.1.6 燃料电池的应用

10.2 燃料电池的热力学基础

10.2.1 燃料电池电动势

10.2.2 燃料电池的理论效率

10.3 燃料电池的电化学动力学基础

10.3.1 燃料电池的极化行为

10.3.2 燃料电池的电极反应机理

10.3.3 燃料电池的实际效率

10.4 燃料电池所用的燃料

10.4.1 氢气燃料的制备

10.4.2 氢气燃料的净化

10.4.3 氢气燃料的储存

10.4.4 其他燃料

10.5 碱性燃料电池

10.5.1 简介

10.5.2 碱性燃料电池的工作原理

10.5.3 碱性燃料电池组件及其材料

10.5.4 碱性燃料电池的排水

10.5.5 碱性燃料电池的性能及其影响因素

10.6 磷酸燃料电池

10.6.1 简介

10.6.2 磷酸燃料电池的工作原理

10.6.3 磷酸燃料电池的组成和材料

10.6.4 磷酸燃料电池的排水和排热

10.6.5 磷酸燃料电池性能

10.7 熔融碳酸盐燃料电池

10.7.1 简介

10.7.2 熔融碳酸盐燃料电池的工作原理

10.7.3 电解质和隔膜

10.7.4 电极

10.7.5 双极板

10.7.6 熔融碳酸盐燃料电池性能

10.8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

10.8.1 简介

10.8.2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的工作原理

10.8.3 电解质

10.8.4 电极

10.8.5 双极板

10.8.6 电池结构类型

10.8.7 燃料电池性能

10.9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

10.9.1 简介

10.9.2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工作原理

10.9.3 质子交换膜

10.9.4 催化剂和电极

10.9.5 双极板和流场

10.9.6 水管理

10.9.7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性能

10.10 直接醇类燃料电池

10.10.1 简介

10.10.2 直接甲醇燃料电池的工作原理

10.10.3 甲醇氧化和电催化剂

10.10.4 质子交换膜

10.10.5 直接甲醇燃料电池的性能

10.11 可再生燃料电池

10.11.1 简介

10.11.2 可逆再生燃料电池的工作原理

10.11.3 氢电极催化剂

10.11.4 氧电极催化剂

第11章 金属空气电池

11.1 锌空气电池

11.1.1 概述

11.1.2 锌空气电池工作原理

11.1.3 锌空气电池的空气电极

11.1.4 锌空气电池的锌电极

11.1.5 锌空气电池的性能与限制因素

11.2 铝空气电池

11.2.1 中性电解液铝空气电池

11.2.2 碱性电解液铝空气电池

11.2.3 铝电极

11.3 锂空气电池

11.3.1 锂空气电池的特点及工作原理

11.3.2 锂空气电池的空气电极

11.3.3 锂空气电池的电解液

11.3.4 锂空气电池的锂负极

第12章 电化学电容器

12.1 概述

12.2 电化学电容器与电池的比较

12.2.1 能量的存储形式

12.2.2 电容器和电池的电能存储模式比较

12.2.3 电化学电容器和电池运行机理的比较

12.2.4 电化学电容器与电池能量密度的差别

12.2.5 电化学电容器和电池充放电曲线的比较

12.2.6 电化学电容器和电池循环伏安性能的比较

12.3 双电层电容及碳材料

12.3.1 双电层模型及其结构

12.3.2 双层电容和理想极化电极

12.3.3 非水电解质中双层的行为和非水电解质电容器

12.3.4 用于电化学电容器的碳材料

12.3.5 关于碳材料的双层电容

12.3.6 影响碳材料电容性能的因素

12.4 法拉第准电容及氧化钌材料

12.4.1 准电容(CΦ)和双层电容(Cdl)的区分方法

12.4.2 用于电化学电容器的氧化钌(RuO2)材料

12.4.3 氧化钌的制备、充放电机理及电化学行为

12.4.4 其他氧化物膜表现的氧化还原准电容行为

12.5 导电聚合物膜的电容行为

12.5.1 概述

12.5.2 导电聚合物与准电容有关的行为及循环伏安曲线的形式

12.5.3 以导电聚合物为活性材料的电容器系统的分类

12.6 影响电容器性能的电解质因素

12.6.1 水性电解质

12.6.2 非水电解质

12.7 制备技术及评价方法

12.7.1 用于碳基电容器电极的制备

12.7.2 基于RuOx的电容器电极的制备

12.7.3 电容器的装配

12.7.4 电化学电容器的实验性评价

第13章 电极材料与电池性能测试

13.1 电极材料的电化学测试体系

13.1.1 三电极体系

13.1.2 复合粉末电极技术

13.1.3 粉末微电极技术

13.2 电势阶跃法

13.2.1 小幅度电势阶跃法

13.2.2 极限扩散控制下的电势阶跃法

13.3.3 电势阶跃法测定电极中反应物质的固相扩散系数

13.3 循环伏安法

13.3.1 可逆电极体系的循环伏安曲线

13.3.2 不可逆电极体系的循环伏安曲线

13.3.3 电池中循环伏安法的应用

13.3.4 循环伏安法测定电极中反应物质的固相扩散系数

13.4 电化学阻抗谱技术

13.4.1 电化学极化和浓差极化同时存在时的电化学阻抗谱

13.4.2 电化学阻抗谱的解析

13.4.3 电池中电化学阻抗谱的应用

13.5 电池性能测试方法

13.5.1 充放电性能与容量测试

13.5.2 循环性能测试

13.5.3 自放电与储存性能测试

13.5.4 内阻测试

13.5.5 内压测试

13.5.6 温度特性测试

13.5.7 安全性能测试

参考文献

化学电源(第二版)是2019年由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作者程新群 主编。

得书感谢您对《化学电源(第二版)》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液晶彩电电源板维修快易通(第3版) 电子书
本书介绍液晶彩电电源板原理与维修,不但介绍液晶彩电电源板的特点与维修方法,还以电源板实物图解、电源板电路组成框图、电源板工作原理详解、电源板故障维修详解、电源板维修步骤流程图的方式,详细介绍了国产长虹、康佳、TCL、海信、厦华、创维20多种机心或系列液晶彩电、超薄LED彩电电源板、背光灯板的工作原理、维修技巧和维修实例,并给出了开关电源常用集成电路的引脚功能、维修数据和内部电路框图。
开关电源维修从入门到精通(第3版) 电子书
本书是一本专门讲解开关电源原理与维修的图书,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各种开关电源的组成、原理与维修技巧,归纳总结了用示波器维修开关电源以及用电源模块维修开关电源的方法与技巧,并给出了大量极具参考价值的维修实例,可供日常维修时参考查阅。
通信电源供电及节能技术 电子书
通信电源共分为5章。前二章主要介绍高、低压交流供电系统,直流供电系统及其系统组成、系统运行方式、主要技术指标和设备配置等内容,并简述了直流系统的发展方向。第三章主要介绍了动力环境监控系统的组网结构、监控对象和监控内容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第四章主要介绍了通信局站的防雷与接地技术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以及相关的规范要求。第五章主要对各项节能减排新技术进行归纳概述,并对其中部分技术进行详细介绍。本书是全国
液晶彩电开关电源速修图解 第2版 电子书
本书共分为7章,第1章介绍了液晶彩电形状电源的种类、框图、识图技巧和维修提示,为读者全面理解液晶彩电形状电源的工作原理、快速准确地识别单元电路图、掌握形状电源的维修技巧提供参考;第2-7章介绍了长虹、康佳、海信、厦华、TCL、创维的50多种液晶彩电形状电源的维修资料和维修图解。
工科化学 电子书
戴春爱、颜鲁婷主编的《工科化学》分为理论篇和实验篇,主要内容包括化学基础知识、物质的聚集状态、化学热力学、化学反应速率、水溶液反应原理、氧化还原反应与电化学、物质结构基础、危险货物基础知识、化学与材料、化学实验。本书配有MOOC课程,同时还附有教学PPT、习题答案,便于读者学习与使用。本书可供高等院校工科类非化工专业的学生使用,也可作为文管类学生学习化学的参考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