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本书适合高等学校法学专业学生作为教材使用,也是法学爱好者、司法工作者的专业参考书。
内容简介
本书共包括二十四章,涉及证据制度的理论基础、证据法的基本原则、证据规则概述、物证、书证、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当事人陈述、勘验检查笔录和现场笔录、证据的收集与保全、证明主体、证明责任、证明方法等。
本书是在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之《证据法学》第二版的基础上修订的,内容和体例都做了较大的改动,在广泛借鉴和吸收证据法学核心教学内容的基础上,结合普通高等教育的教学需要编著而成。本书结合普通高等教育的特点,准确、简洁地阐明了证据法学的相关理论问题,吸收了证据法学教学与科研的最新成果,是一本质量较高的证据法学教材。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作者简介
出版说明
第三版说明
编写说明
本书法律文件全称简称对照表
第一编 总论
第一章 证据法学概述
第一节 证据法学的研究对象
一、与证据和证据运用有关的法律规范
二、与证据和证据运用有关的司法实践
三、证据运用的方法、规律和规则
四、古今中外的证据制度和证据理论
五、自然科学和其他社会科学中对证据和证据运用有影响的重要成果
第二节 证据法学的体系
第三节 证据法学的研究方法
一、把对证据法学的研究与对相关学科的研究结合起来
二、密切联系证据立法与司法实践
三、加强理论思辨与实证研究
四、注意比较与借鉴
五、注意继承与创新
第二章 证据制度概述
第一节 外国证据制度的历史沿革
一、神示证据制度
(一)神示证据制度的概念
(二)神示证据制度的证明方法
(三)对神示证据制度的评价
二、法定证据制度
(一)法定证据制度的概念
(二)法定证据制度产生的历史条件
(三)法定证据制度的特点
(四)法定证据制度的基本规则
(五)对法定证据制度的评价
三、自由心证的证据制度
(一)自由心证证据制度概述
(二)英美法系国家的证据制度
(三)大陆法系国家的证据制度
第二节 中国证据制度的历史发展
一、中国古代的证据制度
(一)奴隶制时期的证据制度
(二)封建制时期的证据制度
二、中国近现代的证据制度
三、中国当代的证据制度
(一)中国当代证据制度产生和发展的历史
(二)中国当代证据制度的特点
四、我国港澳台地区的证据制度
(一)香港特别行政区的证据制度
(二)我国台湾地区的证据制度
(三)澳门特别行政区的证据制度
第三章 证据制度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关于证据制度理论基础的争鸣
一、传统观点:实事求是的证据制度
二、程序正义与形式理性
三、认识论与程序正义
第二节 证据制度的认识论基础
一、诉讼证明与认识活动
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客观性原理
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相对性原理
(一)认识的相对性
(二)诉讼证明的相对性
四、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层次性原理
第三节 证据制度的价值论基础
一、证据制度的多元价值理论
(一)秩序
(二)自由
(三)公平
(四)效率
二、证据制度中多元价值的选择与平衡理论
三、我国刑事证据制度的价值取向和价值平衡
(一)在秩序—自由关系中建立起均衡模式
(二)在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之间建立起均衡模式
(三)在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关系中建立起均衡模式
(四)在现代价值与传统价值关系中建立起均衡模式
第四章 证据法的基本原则
第一节 真实发现原则
一、“真实”概念辨析
二、真实发现原则在不同诉讼中的体现
三、我国证据法中的真实发现原则
第二节 证据裁判原则
一、证据裁判原则的概念和意义
二、证据裁判原则的主要内容
三、我国证据法中的证据裁判原则
第三节 自由评价原则
一、自由评价原则的含义
二、自由评价原则在各国的适用
三、法官自由评价证据的制约
四、自由评价原则与我国证据制度
第五章 证据规则概述
第一节 概 述
第二节 关联性规则
一、关联性规则概述
二、品格证据规则与类似事实证据规则
(一)品格证据规则
(二)类似事实证据规则
第三节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一、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含义
二、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在美国的确立与发展
三、其他国家对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态度
四、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国际标准
第四节 非法自白排除规则
一、非法自白排除规则概述
二、非法自白排除规则的适用标准
三、其他国家对非法自白排除规则的态度
第五节 传闻排除规则
一、传闻排除规则的形成及其理论基础
二、传闻排除规则的例外
(一)普通法的例外
(二)制定法的例外
第六节 意见证据规则
一、意见证据规则概述
二、英美法系的意见证据规则
三、大陆法系的意见证据规则
第七节 最佳证据规则
一、最佳证据规则的起源与演变
二、最佳证据规则的适用范围
三、最佳证据规则的例外
第八节 特权规则
一、特权规则的理论基础
二、特权规则的分类
三、特权规则与证据的可采性
第九节 我国现行证据规则
一、关联性规则
二、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三、原始证据优先规则
四、传闻证据排除规则
五、意见证据规则
第二编 证据论
第六章 证据概述
第一节 证据的概念
一、事实说
二、材料(资料)说
三、方法(手段)说
四、原因(结果)说
第二节 证据的基本特征
一、证据属性的比较法考察(关联性与可采性)
(一)证据的关联性
(二)证据的可采性
二、证据属性的历史考察
三、证据客观性存在的疑问
四、证据能力与证明力
(一)证据能力
(二)证明力
第三节 证据的意义
一、证据是诉讼活动的基本条件
二、证据是司法公正的基础
三、证据具有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的功能
第七章 物 证
第一节 物证的概念和特点
一、物证的概念
二、物证的特点
第二节 物证的分类与表现形式
一、物证的分类
二、物证的表现形式
第三节 物证的作用
第四节 国外关于物证的立法与理论
一、英美法系国家关于物证的立法与理论
(一)关于物证立法的一般理论
(二)物证在立法中的地位及其采证原则
二、大陆法系国家关于物证的立法与理论
(一)物证在理论上的界定
(二)物证运用的一般要求
三、苏联关于物证的立法与理论
(一)关于物证立法
(二)关于物证的理论研究
第八章 书证
第一节 书证的概念和特点
一、书证的概念
二、书证的特点
第二节 书证的分类
一、原本、正本、副本、节录本、影印本及译本
二、文字书证、符号书证、图形书证
三、公文性书证与非公文性书证
四、一般书证与特别书证
五、处分性书证与报道性书证
第三节 书证的作用
第四节 国外关于书证的立法与理论
第九章 证人证言
第一节 概 述
一、证人的概念及资格条件
(一)证人的概念
(二)证人的资格条件
二、证人证言的概念与特点
第二节 证人证言的形成过程
一、感知阶段
二、记忆阶段
三、表达阶段
第三节 证人证言的作用
一、证人证言的作用
二、证人证言在不同法系国家中的地位
第四节 国外关于证人证言的立法与理论
一、证人的范围
二、证人的资格
三、有关证人证言的程序规则
第十章 被害人陈述
第一节 被害人陈述的概念和特点
一、被害人陈述的概念
二、被害人陈述的特点
三、被害人陈述与证人证言的区别
第二节 被害人陈述的作用
一、被害人陈述具有控诉犯罪的重要作用
二、被害人陈述可以提供刑事侦查的线索,协助侦查破案
三、被害人陈述是审查核实其他证据的手段
四、被害人陈述有利于法制教育,促进人们同犯罪行为作斗争
第三节 国外关于被害人陈述的立法与理论
第十一章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
第一节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的概念和特点
一、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的概念
二、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供述和辩解的特点
第二节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的作用
一、重证据,重调查研究,不轻信口供
二、既要重视供述,也要重视辩解
三、采取刑讯逼供等非法方法取得的口供应当排除
四、只有被告人供述,没有其他证据的,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
五、正确理解“不得强迫任何人证实自己有罪”和“应当如实回答”的
规定
第三节 国外关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的立法和理论
一、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口供的证据能力和证明力
二、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口供与沉默权规则
第十二章 当事人陈述
第一节 当事人陈述的概念和特点
一、当事人陈述的概念
二、当事人陈述的特点
第二节 当事人陈述的分类
一、确认性陈述、否定性陈述与承认性陈述
二、书面陈述与口头陈述
第三节 当事人陈述的作用
一、有助于法院确定管辖权,划定案件审理的基本范围
二、有助于法院查清案情,正确断案,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三、有助于迅速解决纠纷,提高诉讼效率,节约司法资源,降低司法成本
四、有助于进行法制宣传,培养和提高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
第四节 当事人自认的概念、分类及法律效力
一、自认的概念和特征
(一)自认的概念
(二)自认的特征
二、自认的分类
三、自认的效力
四、自认的撤销
第五节 外国关于当事人陈述的立法和理论
一、英美法系关于自认的立法和理论
二、大陆法系关于自认的立法和理论
第十三章 视听资料、电子数据
第一节 视听资料、电子数据的产生和使用
第二节 视听资料、电子数据的概念和特点
第三节 视听资料、电子数据的意义
第四节 讯问犯罪嫌疑人录音录像制度
第五节 外国关于视听资料、电子数据的立法与理论
一、视听资料、电子数据概述
二、讯问时使用录音
三、对录像证据的使用与限制
第十四章 鉴定意见
第一节 鉴定意见的概念和特点
一、鉴定人的概念和特点
(一)鉴定人为自然人而非法人或组织
(二)鉴定人必须具有专门的知识、技能
(三)鉴定人为诉讼参加人
二、鉴定的概念和过程
(一)鉴定的概念
(二)鉴定的过程
三、鉴定意见的概念和特点
(一)鉴定意见的概念
(二)鉴定意见的特点
第二节 鉴定意见的分类
一、鉴定意见的理论分类
(一)对人的鉴定意见、对物的鉴定意见、情况鉴定意见和其他鉴定意见
(二)外表形态鉴定意见、动作习惯鉴定意见、物质成分鉴定意见和物质现象鉴定意见
(三)法医鉴定意见、司法精神病鉴定意见、文件鉴定意见、物品鉴定意见、会计鉴定意见等
二、鉴定的类型
(一)法医类鉴定
(二)物证类鉴定
(三)声像资料鉴定
(四)根据诉讼需要由国务院司法行政部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确定的其他应当对鉴定人和鉴定机构实行登记管理的鉴定事项
第三节 鉴定意见的作用
一、鉴定意见的认识意义
(一)对专门性问题的科学认识
(二)延伸法官的认知能力
(三)提供各方达成共识的基础
二、鉴定意见的证明作用
(一)作为证据形式的鉴定意见
(二)直接证明作用
(三)间接证明作用
(四)印证和补强作用
三、鉴定意见的判断作用
第四节 国外关于鉴定意见的立法、理论和实践
一、英美法系关于鉴定意见的立法和理论
(一)英美法系对鉴定人职能属性的界定
(二)英美法系鉴定人制度的特点
(三)英美法系关于鉴定意见的质疑程序
(四)英美法系对鉴定意见的审查与采信
二、大陆法系关于鉴定意见的立法和理论
(一)大陆法系对鉴定人职能属性的界定
(二)大陆法系关于鉴定意见的质疑程序
(三)大陆法系对鉴定意见的审查与采信
三、国内外关于鉴定意见的新技术成果
(一)测谎鉴定
(二)DNA鉴定
(三)声纹鉴定
第十五章 勘验、检查、辨认笔录和现场笔录
第一节 勘验笔录
一、勘验笔录的概念、意义和历史渊源
二、勘验笔录的内容
(一)现场文字记录
(二)现场绘图
(三)现场照相
三、勘验笔录的制作
(一)由侦查、审判人员主持制作
(二)邀请见证人见证,通知民事、行政诉讼当事人或者其成年家属到场
(三)应由勘验人等签字或盖章
第二节 检查笔录
一、检查笔录的概念和意义
二、检查笔录的制作
第三节 辨认笔录
一、辨认笔录的概念和特点
二、辨认笔录的分类
三、辨认笔录的制作
四、辨认笔录的审查
第四节 现场笔录
一、现场笔录的概念
二、现场笔录的特点
第五节 域外关于勘验、检查、辨认和现场笔录的立法和理论
一、域外关于勘验、检查、辨认和现场笔录的立法规定
二、域外关于勘验、检查、辨认笔录的制作程序
第十六章 证据的收集与保全
第一节 收集与保全证据的概念和意义
一、收集与保全证据的概念
二、保全证据的概念和情形
三、收集与保全证据的意义
第二节 收集与保全证据的基本要求
一、对于所有收集和保全证据的主体的共同要求
二、对于国家司法机关和行政执法机关的特殊要求
三、收集与保全证据活动的相对人的义务
四、对于证据的要求
第三节 收集与保全证据的主要方法
一、提取原物
二、询问、讯问
三、搜查
四、查封、扣押、冻结
五、勘验、检查
六、录音、录像
七、复制
八、调取
九、鉴定
十、侦查实验
十一、辨认
十二、公证
第四节 各种证据的收集与保全
一、物证、书证、视听资料、电子数据的收集与保全
(一)收集物证、书证等实物证据的程序性要求
(二)收集物证、书证等实物证据的主要方法及具体要求
(三)收集、制作视听资料、电子数据
二、当事人陈述与证人证言的收集与保全
(一)讯问犯罪嫌疑人、被告人
(二)询问证人
(三)询问被害人
(四)询问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中的当事人
三、鉴定意见的形成
四、勘验、检查、辨认、侦查实验等笔录的形成
第十七章 证据的审查判断
第一节 审查判断证据的概念和意义
一、审查判断证据的概念和特征
二、审查判断证据的意义
第二节 审查判断证据的任务
一、审查判断证据的真实性
二、审查判断证据的关联性
三、审查判断证据的合法性
第三节 审查判断证据的步骤和方法
一、审查判断证据的基本步骤
(一)单个证据的审查判断
(二)多个证据的审查判断
(三)全案证据的审查判断
二、审查判断证据的常用方法
(一)鉴别法
(二)比对法
(三)印证法
(四)验证法
(五)鉴定法
(六)辨认法
(七)对质法
(八)质证法
第四节 各种证据的审查判断
一、物证的审查判断
二、书证的审查判断
三、证人证言的审查判断
四、被害人陈述的审查判断
五、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的审查判断
六、当事人陈述的审查判断
七、鉴定意见的审查判断
八、勘验、检查及现场笔录的审查判断
九、视听资料的审查判断
十、电子数据的审查判断
第十八章 证据的分类
第一节 证据分类概述
一、证据分类的概念和由来
二、证据分类与证据种类的关系
三、证据分类的作用
第二节 言词证据与实物证据
一、言词证据与实物证据的概念和特点
二、划分言词证据和实物证据的意义
三、言词证据与实物证据的运用规则
(一)言词证据的运用规则
(二)实物证据的运用规则
四、国外关于言词证据与实物证据的理论与立法
第四节 控诉证据与辩护证据
一、控诉证据与辩护证据的概念及其辨析
二、划分控诉证据与辩护证据的意义
三、控诉证据与辩护证据在认识上的转化和模糊
四、控诉证据与辩护证据的运用规则
五、国外关于控诉证据与辩护证据的立法和理论
第五节 本证与反证
一、本证与反证的概念和特点
二、划分本证与反证的意义
三、本证与反证的运用规则
四、域外关于本证与反证的立法和理论
第六节 直接证据与间接证据
一、直接证据与间接证据的概念和范围
二、直接证据与间接证据的特点
(一)直接证据的特点
(二)间接证据的特点
三、直接证据与间接证据的作用
四、划分直接证据与间接证据的意义
五、直接证据与间接证据的运用规则
(一)直接证据的运用规则
(二)间接证据的运用规则
六、国外关于直接证据与间接证据的理论与立法
第七节 主要证据与补强证据
一、主要证据与补强证据的概念和特点
二、我国诉讼法关于主要证据与补强证据的规定和运用
三、划分主要证据与补强证据的意义
四、主要证据和补强证据的运用规则
五、国外关于主要证据与补强证据的立法与理论
第八节 合法证据与非法证据
一、合法证据与非法证据的概念
二、划分合法证据与非法证据的意义
三、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及其运用
第三编 证明论
第十九章 证明概述
第一节 证明的概念
一、证明的概念
二、证明的分类
三、传统证明概念之不足
(一)传统证明概念的问题与误区
(二)形成传统证明概念诸多缺陷的原因
第二节 证明的体系与环节
一、证明的体系
二、证明的环节
第三节 证明的意义
第二十章 证明主体
第一节 证明主体概述
一、证明主体与证明责任
二、证明主体的概念与要件
第二节 证明主体的范围
一、证明主体的范围
二、刑事证明主体之辨析
(一)实质性的当事人
(二)当事人的延伸(辅助机关或辅助人)
(三)法院和其他诉讼参与人
第二十一章 证明对象
第一节 证明对象概述
一、证明对象的概念
(一)证明对象与其他证明制度各环节和要素的关系
(二)证明对象与诉讼客体之间的关系
(三)证明对象与案件事实之间的关系
二、证明对象的特征
(一)客观性
(二)法定性
(三)必要性
(四)层次性
(五)时效性
(六)被动性
三、证明对象的范围
(一)程序法事实
(二)证据事实
(三)法院所不知的地方性法规、习惯、外国法律
第二节 刑事诉讼中的证明对象
一、刑事诉讼证明对象概述
二、我国刑事诉讼证明对象的主要内容
(一)有关犯罪构成要件的事实
(二)有关罪行轻重量刑情节的事实
(三)排除行为违法性、可罚性或行为人刑事责任的事实
(四)排除或减轻刑事责任的事实
(五)刑事诉讼程序事实
第三节 民事诉讼中的证明对象
一、民事诉讼证明对象的意义
二、民事诉讼证明对象的内容
三、各类民事诉讼中的证明对象
(一)侵权诉讼中的证明对象
(二)合同诉讼中的证明对象
(三)继承诉讼中的证明对象
(四)离婚诉讼中的证明对象
(五)其他民事诉讼中的证明对象
第四节 行政诉讼中的证明对象
一、有关行政诉讼证明对象的立法规定
二、行政诉讼证明对象的内容
(一)与被诉具体行政行为合法性和合理性有关的事实
(二)与行政赔偿构成要件有关的事实
(三)被诉具体行政行为符合行政程序的事实
(四)与规范性文件的合法性有关的事实
第五节 非诉讼法律活动中的证明对象
一、非诉讼法律活动中的证明对象概述
二、各类非诉讼法律活动中的证明对象
(一)仲裁中的证明对象
(二)公证中的证明对象
(三)行政处罚中的证明对象
(四)行政监察中的证明对象
第六节 免证事实与司法认知
一、免证事实
(一)免证事实的概念与特征
(二)免证事实的分类
二、司法认知
(一)司法认知的概念
(二)司法认知的特征
(三)司法认知的意义
(四)司法认知的分类
(五)司法认知的程序
(六)司法认知的效力
第二十二章 证明责任
第一节 证明责任概述
一、证明责任的概念与内涵
二、法院的审理职责
三、证明责任的分配
(一)证明责任分配的代表性学说
(二)证明责任的分配原则
四、证明责任的倒置与转移
(一)证明责任的倒置
(二)证明责任的转移
第二节 刑事诉讼中的证明责任
一、公诉案件证明责任的承担
二、自诉案件证明责任的承担
三、侦查机关和人民法院不负证明责任
四、被告人原则上不负证明责任,但在某些例外情况下也承担一定的证明
责任
第三节 民事诉讼中的证明责任
一、“谁主张、谁证明”的原则
二、举证责任倒置
三、特定案件证明责任的法律规定
四、根据举证责任分配原则确定举证责任
五、举证时限制度
第四节 行政诉讼中的证明责任
一、概述
二、行政诉讼被告的证明责任
三、行政诉讼原告的举证责任
第二十三章 证明标准
第一节 证明标准概述
一、证明标准的概念
二、证明标准与认识论
三、证明标准的意义
第二节 刑事诉讼中的证明标准
一、外国刑事诉讼中的证明标准
二、我国刑事诉讼中的证明标准
(一)关于证明标准理论的探讨
(二)法律规定不同诉讼阶段的证明标准
第三节 民事诉讼中的证明标准
一、外国民事诉讼中的证明标准
(一)英美法系民事诉讼证明标准
(二)大陆法系民事诉讼证明标准
二、我国民事诉讼中的证明标准
第四节 行政诉讼中的证明标准
一、外国行政诉讼中的证明标准
(一)英美法系行政诉讼证明标准
(二)大陆法系行政诉讼证明标准
二、我国行政诉讼中的证明标准
第二十四章 证明方法
第一节 证明方法发展的历史轨迹
一、证明方法概述
二、以神证为主的证明方法
(一)神誓
(二)神判
三、以人证为主的证明方法
四、以物证为主的证明方法
第二节 证明方法的主要类型
一、逻辑
二、经验
三、实验
四、科技
第三节 推 定
一、推定的概念、分类和意义
(一)推定的概念
(二)推定的分类
(三)推定的意义
二、推定的适用规则
(一)法律推定的适用规则
(二)事实推定的适用规则
三、无罪推定
(一)无罪推定的含义
(二)无罪推定在我国刑事诉讼法中的确立
(三)我国刑事诉讼法确立无罪推定原则的意义
第二十五章 证据在审判中的运用
第一节 举 证
一、举证的概念和特点
二、举证的程序
(一)举证的主体
(二)举证的对象
(三)举证的时间
(四)举证的方式
第二节 质 证
第三节 认 证
一、认证的概念和特点
二、认证前的准备工作
三、认证的具体要求
四、认证的方式
五、认证的时间
第四节 运用证据认定案情
一、运用证据认定案情的概念和意义
(一)运用证据认定案情的概念和特点
(二)运用证据认定案情的意义
二、运用证据认定案情的基本原则
(一)证据确实和达到一定量的原则
(二)事实清楚和完整的原则
(三)认定公开和合法的原则
(四)结论惟一和排他的原则
(五)符合逻辑规则的原则
三、运用证据认定案情的步骤和方法
(一)简单认定法和复杂认定法
(二)要素认定法和系统认定法
(三)科学认定法和艺术认定法
证据法学(第三版)是2014年由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卞建林 主编。
得书感谢您对《证据法学(第三版)》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