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似推荐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建筑史师生、爱好者、从业者
本刊内容以中国的建筑历史及相关领域的研究为主,兼顾西方建筑历史与中西建筑文化比较,主要栏目包括:中国建筑史专题、古代建筑法式与制度、建筑文化、建筑考古学、建筑史学史、近现代建筑史、外国建筑史、建筑理论史、中外建筑比较、园林·城市·乡土、古建筑测绘和传统建筑现代创新作品选登等。是建筑历史学术的专业平台、专家阵地,汇聚学科专业资源、并且每期附有稀见古建测绘档案。
内容简介
中国建筑史学近四十年来有了巨大的发展。这种发展在从通史的研究扩展到各种类型史、史学史的研究,从建筑法式的研究扩展到地方、民族传统技艺的研究,从审美和历史的研究,扩展到文化学、人类学的范畴的过程中体现出来。考古学、环境地理、文化地理、语言学的研究与建筑史学的研究相互交织,相互作用形成了大量具有重要学术意义的研究成果。
近三十年国家文物保护事业的发展也促进了建筑史学研究的发展,第三次文物普查的数据为建筑史学研究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三峡工程淹没范围文物保护项目、南水北调文物保护项目、山西南部工程、西藏文物保护工程、大遗址保护工程等都为建筑史学研究提供了极为丰富的资料。同时建筑史学的研究者也在更大的范围中参与到中国的文物保护实践当中,用建筑史学研究的成果促进保护工作,通过保护工作更深入地研究不同时代从城市、聚落到建筑个体所反映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技术,推动建筑史学的研究。
当代建筑史学研究的方法和技术手段也在不断推动研究的发展,近二十年来新的测绘技术使研究者能够以更高的效率和精度对现存的历史建筑进行测绘,对建筑遗址进行复原和分析,突破了传统方法对研究工作的制约。这些成果构建起了中国建筑史学当代发展的整体面貌。
《建筑史学刊》的创刊,将为这些成果的发表、交流提供平台,促进学术繁荣。
基于当代社会的需求,建筑史学研究的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了建筑本身的意义,延伸到人与环境关系、文化与世界观的层面。建筑史学对建筑历史的研究已成为阐释文明特征的重要方面,成为文明对话,中国认知世界,并向世界讲述中国文明所表达的文化、精神、社会、经济特征的重要途径之一。《建筑史学刊》一定能够在这一学术与文化交流的过程中不断成长。
学术刊物往往具有自身独特的思想性和价值观,相信《建筑史学刊》也一定会成为学术观点鲜明,同时又具有包容性的学术刊物,促进建筑史学研究的繁荣。
作者简介
本刊的主办单位为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清华大学。每篇文章撰稿均为业内专家、教授、学者,创刊号作者为:王贵祥、王其亨、王军、孙毅华、刘亦师、刘畅、国庆华、坂本忠规、李浈、陈彤等;寄语、贺词作者为:傅熹年、吴焕加、李奇、吕舟等。
章节目录
创刊词——《建筑史学刊》编辑部 大师寄语 寄语《建筑史学刊》——傅熹年 祝贺《建筑史学刊》诞生——吴焕加 中国建筑史专题 康熙《皇城宫殿衙署图》解读(上)——王其亨 张凤梧 略论中国古代建筑设计媒介:从萃赏楼烫样残片谈起——刘畅 李越 刘仁皓 文雯 北宋汴京金明池平面布局复原分析与研究——玛丽安娜·舍甫琴科 古代建筑法式与制度 奉国寺大殿与辽宋金时期殿阁用材分析——王贵祥 鲁班尺与鲁班尺法的起源和用法及其门尺、门诀和门类问题——国庆华 “整数尺”手法在乡土营造中的应用再探:兼论嘉定孔庙大成殿“减尺定侧”方式的可能性——李浈 颜炳亮 故宫本《营造法式》图样研究(五):《营造法式》平棊形制及彩画探微——陈彤 日本木作技术书《镰仓造营名目》中的禅宗样斗栱构成与设计方法:与《营造法式》的比较研究(其一)——坂本忠规 包慕萍 建筑文化 北京中轴线朝向考——王军 从敦煌唐代及西夏壁画看两种垂脊头瓦饰的演变——孙毅华 建筑史学史 清代样式雷世家及其建筑图档研究90年:纪念样式雷图档入藏中国国家图书馆90周年——何蓓洁 近现代建筑研究 20世纪20年代北洋政府时期的清华校园建设——刘亦师 外国建筑史 忧伤与欢愉:圣卡塔尔多公墓与布里昂墓园——青锋 调研·考察·发现 张家口威远台明代“点草架”画样调查——张凤梧 王其亨 古建筑测绘 中国营造学社测绘图——中国营造学社纪念馆提供(整理) 封三 《建筑史学刊》出版寄语——李奇 祝贺《建筑史学刊》创刊——吕舟
建筑史学刊(2020年第1期)是2021年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作者。
得书感谢您对《建筑史学刊(2020年第1期)》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