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的不是艺术

重要的不是艺术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内容简介

1949年生吉林省

1978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

1979——1983年任《美术》杂志编辑,正值中国刚刚改革开发,力图从文化战略的角度把握当代艺术的新变化。推出“伤痕美术”、“乡土美术”和具有现代主义倾向的“上海十二人画展”、“星星美展”等。并在杂志上组织过“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艺术中的自我表现”、“艺术中的抽象” 等理论讨论。

1985——1989年任《中国美术报》编辑,并把该报改变成为推介新思潮和新观念的主要阵地。诸如推出“’85 美术思潮”、“新文人画” 等艺术思潮 。同时对一些敏感的艺术观念问题,如“后现代主义”、“大灵魂和语言纯化”、“现代设计”、“城市雕塑”等艺术问题组织过讨论。

自1979至1989,主要通过编辑刊物和报纸,对新艺术的发展起过推波助澜的作用。配合这些工作,发表过多篇艺术批评文章,有文集《重要的不是艺术》。19...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1949年生吉林省

1978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

1979——1983年任《美术》杂志编辑,正值中国刚刚改革开发,力图从文化战略的角度把握当代艺术的新变化。推出“伤痕美术”、“乡土美术”和具有现代主义倾向的“上海十二人画展”、“星星美展”等。并在杂志上组织过“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艺术中的自我表现”、“艺术中的抽象” 等理论讨论。

1985——1989年任《中国美术报》编辑,并把该报改变成为推介新思潮和新观念的主要阵地。诸如推出“’85 美术思潮”、“新文人画” 等艺术思潮 。同时对一些敏感的艺术观念问题,如“后现代主义”、“大灵魂和语言纯化”、“现代设计”、“城市雕塑”等艺术问题组织过讨论。

自1979至1989,主要通过编辑刊物和报纸,对新艺术的发展起过推波助澜的作用。配合这些工作,发表过多篇艺术批评文章,有文集《重要的不是艺术》。1990年以来以独立批评家和策划人的身份活动至今。

1989年2月, 作为主要策划人策划《中国现代艺术展》, 中国美术馆,北京。

1990年3月, 策划《中国现代水墨展》,世田谷美术馆,东京,日本。

1993年2月, 策划《后89中国新艺术展》,香港艺术中心和大会堂,香港。

1993年5月, 策划《Mao Goes Pop.》,当代艺术博物馆,悉尼,澳大利亚。

1993年6月, 参与策划《第45届威尼斯双年展:走向东方》,意大利。

1994年10月,出席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组织的《当代艺术讨论会1994——亚洲思潮的潜能》国际学术讨论会,作《文革后的三代艺术家》、《中国近代艺术思潮》的演讲。

1995年5月,应温哥华美术馆、西蒙·菲莎大学当代艺术学院的邀请,到加拿大讲学。

1995年5月, 应纽约当代艺术新博物馆和纽约市立大学皇后学院亚美研究中心的邀请,到美国访问讲学。

1995年9月, 策划《从国家意识形态出走》中国当代艺术展,国际前卫文化中心,汉堡,德国。

1995年12月,出席韩国95年艺术组委会组织的《远东亚洲艺术——今天和明天》的国际学术讨论会,作《引进与再创作》的演讲。

1996年5月,与廖雯共同策划《大众样板》、《艳妆生活》艺术展,北京艺术博物馆画廊和云峰画廊,北京。

1996年10月,出席德国世界文化宫组织的《形象的空间:文化的地志和乌托邦》国际学术讨论会,作《当代艺术,挑战艺术的西方概念》。

1997年5月,应新加坡艺术博物馆、南洋艺术学院、LASALLE SIA艺术学院、’97宝藏国际艺术博览会的邀请,赴新加坡作关于中国当代艺术的演讲。

1999年1月,《时代转折》国际艺术展策展人之一。德国,波恩艺术博物馆。

1999年5-6月,策划《酚苯乙烯》展览,北京,中山公园。和廖雯合作策划《跨世纪彩虹》展览,天津泰达艺术博物馆。

1999年10月——2000年4月,获得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ACC(亚洲文化协会)的研究基金,在美作当代艺术研究。

2000年5月,策划《对伤害的迷恋》展览。

2001年5-12月,策划创办《新潮》另类艺术档案月刊。

2001年9月,首届日本《横浜三年展》国际委员会委员。以及策划过《大众样板》

2001年3——10月策划《12花月》《死亡档案》展览。

重要的不是艺术是2021年由江苏美术出版,作者栗宪庭。

得书感谢您对《重要的不是艺术》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少有人看见的美 电子书
熊逸首部艺术作品,运用哲学、社会学等角度,复合展示艺术作品背后所隐秘包含的深刻文化意义。
中国古代视觉意识 电子书
本书比较全面系统地将作为观念和意识的“视觉”主题放到中国古典文化的语境中进行研究,将宏观与微观、本体与历史、视觉意识与艺术经验有机结合,从方法、本体和历史三个层面揭示中国古代视觉意识的构成、内涵与演变逻辑;梳理了“高远之观”“游目”“游观”等“看”的方式,并结合诗歌、绘画对其进行了探讨,深入分析了“看”与“知”的关系;从视觉意识与身体意识、质料与形式、文字与图像三个维度辨析了视觉意识的内涵。
艺术概论(第2版) 电子书
本书共分为八章,包括绪论、本质论、历史论、门类论、主体论、创作论、作品论和接受论。本书注重了艺术观点的学术性和理论的科学性,体系的系统性和知识的丰富性,设计的独特性和结构的条理性,门类的多样性和例证的精彩性,学理的严谨性和语言的生动性。本书配有电子课件、电子教案、教学大纲、文字案例、视频案例、习题参考答案、模拟试卷等教学(学习)资料,索取方式参见更新勘误表和配套资料索取示意图。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素
艺术哲学 电子书
本书收录了作者丹纳在法国巴黎美术学校讲述美术史的讲义,共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为艺术品的本质及其产生;第二部分为意大利文艺复兴期的绘画,主要介绍了文艺复兴期意大利绘画的特征、主要形势和次要形势等;第三部分为尼德兰的绘画,介绍了其永久原因和历史时期;第四部分从种族、时代、制度三方面介绍了希腊的雕塑;第五部分为艺术中的理想。本书“采用的不是一般教科书的形式,而是以渊博精深之见解指出艺术发展的主要潮流”,
中国煤雕艺术源流考 电子书
我国煤雕制作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约六七千年前,从石器到灵器,再到礼器、葬器、瑞器、陈设装饰器等,不同时代煤雕制品具有不同的功能和器形特征,煤雕既是凝结了创造者劳动和技巧的宝贵物质财富,也是体现民族文化和信仰的重要精神财富,是几千年中华文明物化的结晶,是衡量中国文化艺术进步与发展的标尺之一。本书通过大量的一手材料如实物及图片,全面、准确地介绍了煤雕的历史演变,在揭开我国煤雕艺术神秘面纱的同时,也让煤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