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跨学科、多视角的传统文化专著,探究中国人几千年的空间文化智慧。
内容简介
本书从古代天文学、文化地理与山川模式、礼文化与制度、器物与空间考古、传统绘画、堪舆理论等多角度,综合系统地探讨了中国古代空间文化的主要源流、概念、内涵、现象、特征与规律,对一些重要的理论问题剥茧抽丝,尤其是关于中国古代如何测定超大距离方位,进行了充分论证,得出了全新的结论和研究思路。
作者简介
作者张杰,清华大学教授,长期从事聚落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与教学工作,著述颇丰,2003年曾执教于法国巴黎行政学院,主持过多项重要历史文化聚落的保护工程和科研项目。2009年获“第三届文化部创新奖”。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修订版序
原版序
Preface
第一章 观象授时与空间原型
第一节 敬天文化对空间的影响
一、观象授时与敬天文化
二、天圆地方的空间观念
第二节 立竿测影对空间原型的影响
一、“天地之数”
二、十二律与黄赤交角
第三节 “九五天数”与60°方位
一、“九五天数”的法则
二、60°方位的天象含义
第四节 器物与空间的敬天含义
一、玉龟、陶器、玉琮、鼎及其他
二、空间原形考古
三、“九五天数”与60°方位对空间的影响
第二章 象物天地的空间模式
第一节 地理环境与聚落选址
一、聚落环境的基本地理特征
二、聚落选址的规律
第二节 山川崇拜及其模式
一、山川崇拜
二、山水文化
第三节 昆仑模式
一、“水归东南”的地理大势
二、山水围合的环境特征
第四节 时空统一的体系
一、“四时四方”
二、时令的方位表达体系
三、“中”的概念与内涵
第三章 天下莫非王土的体系化空间
第一节 礼与中华文化
一、礼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核心
二、礼的文化内涵
三、礼与城邑的设计原则
第二节 体系化的空间体系
一、等级化的赋贡与空间体系
二、“国、野”一体的空间体系
三、井田制与都邑规划
第三节 模数化控制与建设体系
一、城市区域模数化控制
二、明清北京城邑、园林的尺度模数控制
三、大地测量
四、超大尺度空间设计及建设体系
第四节 “宜”的设计哲学
一、制度不等于标准设计
二、“宜”的哲学思想
三、制与宜的关系
第四章 山川定位与空间构图
第一节 山川构图文化与模式
一、山川构图作为一种文化
二、山川模式
三、“极”“坐”“朝”与有机轴线
第二节 山川定位与聚落构图
一、秦汉以前的考古实例
二、碣石秦宫反映的宏大空间构图
第三节 北京古城的定位与形态
一、北京古城的十字定位
二、山川对北京古城城墙形态的影响
第四节 中国古代超大距离方位测定技术
一、土圭之法与裴秀测绘方法的局限
二、利用天体经纬度确定方位的测量方法
三、中国古代“里差”与经纬度测量的追溯
第五节 结论与延伸
第五章 整体设计与透视组合
第一节 空间的单元性
一、空间的围合与单元性
二、流转的空间单元
第二节 空间整体设计
一、整体的时空文化
二、整体设计原则
第三节 空间透视构图的二维性
一、合形辅势的组合构图原则
二、传统绘画空间组合的启示
第四节 视点与视域角度控制
一、视点与水平视域角度控制
二、竖向视角控制
第五节 空间组合透视构图规律
一、山水环境透视与构图
二、聚落、建筑空间透视构图原则
三、非对称构图景观
第六节 步移景迁
一、借景与障景
二、空间的精确控制
第六章 趋避裁成的空间设计智慧
第一节 堪舆与空间设计
一、择地而居与堪舆
二、堪舆术的糟粕与精华
第二节 堪舆术的主要设计内容
一、相地
二、寻龙察脉与水文勘测
三、察穴与竖向设计
第三节 围合、立向与空间推敲
一、围合与天心
二、“消纳”与均衡
第四节 形与势
一、基本概念
二、对山水形式的要求
三、对形的设计干预
第五节 理气与方位
一、纳甲与五行生旺
二、双山三合五行与罗经
第七章 总结与讨论
插图目录及资料来源
致谢
后记
Postscript
中国古代空间文化溯源(修订版)是2016年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张杰。
得书感谢您对《中国古代空间文化溯源(修订版)》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