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浙江大学教师最新论文集,涵盖古代文学和批评史方向。
内容简介
本书是浙江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与文化研究所全体教师(含五年内退休及调离的教师)的论文代表作合集。绝大多数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所发表的论文,而尤以近十年来所发表的论文为多,基本上反映了本学科同仁们的研究状况以及所达到的水平。现按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唐宋文学、元明清文学和文学批评史四个研究方向,将论文作者依照其主要的研究方向加以编排,同一作者的论文集中编排在一起,而同一方向的作者,则按年龄进行序次。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前言
《诗·魏风·伐檀》中“鹑”当作“雕”解
哈佛燕京图书馆所藏马其昶稿本《屈赋皙微》
一 稿本、定本两异者
二 稿本无,而定本有者
三 稿本有,定本无者
沈约事迹二考
一 “起家奉朝请”的时间
二 出任东阳太守的时间与任期
(一)沈约出任东阳太守的时间
(二)沈约担任东阳太守的年数
日本影弘仁本《文馆词林》与我国先唐遗文
一 整篇可补入《全文》之文
二 可补足《全文》中只有残章断句之文
三 可供与《全文》校勘之文
(一)可订正人名之误
(二)可订正时间之误
(三)可订正地名之误
(四)可订正文字之误
(五)可订正颠倒之文
(六)可补所阙之字
谢铎与“茶陵诗派”
屈原《远游》的空间书写及精神指向
一 五官星空区划与《远游》的天空游历
二 南宫:音乐书写与南宫为天乐府的喻指功能
三 北宫:“从颛顼乎增冰”的天文释义
四 《远游》游止游旨:虚实相生的空间形态及精神指向
五 结语
东汉前期京都赋创作时间及政治背景考论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京都赋作创作时间与帝王的建都导向
三 云龙门对策颂述功德的政治导向与班固等人京都赋作主旨
四 扩大马窦之争的倾向与京都赋作政治背景的遮蔽
左思《三都赋》邺都的选择与描写
一 左思《三都赋》晋承魏统的正统观与邺都的选择
二 《三都赋》的文化地理观与邺都的选择
三 左思征实创作观念与邺都的描写
四 “洛阳纸贵”与晋承魏统的政治伦理观
东晋文学的主题变迁与地域分布
一
二
三
四
唐前辞赋类型化特征的文体思考
一 唐前辞赋分体研究的理论与操作层面的矛盾
二 唐前辞赋类型化的历时呈现与骚赋二体支配性文体特征
三 唐前辞赋类型化与骚赋二体文学和文化功能
四 唐前辞赋类型化与文体演变
《闲情赋》谱系的文献还原
一 《闲邪赋》文献还原示例
二 共同谱系下的展开:蔡、阮、曹、张四赋的文献还原
三 作为子系统的变体:陈、应二赋的文体变异及文献还原
四 谱系外作品的排除
五 《闲情赋》谱系旨趣探微
结语 中世文学文献与文体综合研究的可能性
汉晋骚体赋的文体变异与赋史反思
一 “兮”字脱落与半骚体、非骚体的文本形成
二 《文选》文本的骚体变形
三 汉晋赋体式研究反省
四 结语:展望汉晋赋史的新课题
比较视域下日本六朝贵族制研究的回顾与批判
一 从内藤湖南到宫崎市定:贵族制学说的创立与完成
(一)鸟瞰:六朝贵族制研究的谱系
(二)从内藤到冈崎:单声部的草创期
(三)宫川尚志:实证研究突破的天才
(四)宫崎市定:贵族制研究的成熟形态
二 历研派论战:马克思主义vs.文化史观
三 第三代:豪族共同体论vs.寄生官僚论
(一)宇都宫清吉:承先启后的“自律性”与“共同体”视角
(二)作为贵族制论变体的豪族共同体论
(三)“豪族共同体论”vs.“寄生官僚论”
(四)贵族制?还是官僚制?
四 跨文明的底色:从比较角度出发的日本古代贵族制观察
五 纠缠于政治史?贵族制的两种理解模式
六 贵族制论的舞台:政治史?文化史?时代史?
东亚贵族时代的曲水宴与曲水文学
一 作为宫廷文化盛宴的六朝曲水
二 日本古代宫廷中的曲水之宴
三 从中国六朝到日本平安:曲水文学语境和主题的转移
结语
《文镜秘府论》“江宁侯”为江淹考
一 “江宁侯”为江淹考
二 “杂体《从军》”为江淹拟古
余论
出土文献与中古文学研究
一
二
三
(一)铭与诗的结合
(二)序与诗的结合
(三)序与铭的分离
(四)墓志文体的风格变化
四
五
墓志铭与中国文学的家族传统
导言
一 墓志铭文体渊源的家族因素
(一)墓志铭与谱牒
(二)墓志铭与行状
二 墓志铭文体归趋的家族因素
(一)聚族而葬与家族墓志的汇聚
(二)墓志铭撰者的家族特点
三 墓志文学与中国文学的家族传统
(一)中国文学的家族性
(二)墓志文学的家族脉络
(三)墓志文学与家族文学史的构建
新出土“大历十才子”耿湋墓志及其学术价值
一 名字与生卒年
二 家世与历官
三 升迁与贬谪
四 文学交游
五 文学定位
六 墓志撰者
七 新出墓志与“大历十才子”研究
杨氏家族与中晚唐文学生态
一
二
三
四
五
汪辟疆手批《苏诗选评笺释》述论
一
二
三
(一)眉批
(二)题下批
(三)诗旁批
(四)诗末批
(五)笺评后批
(六)圈点
四
(一)查注
(二)纪评
(三)王注
五
(一)探源
(二)征事
(三)释典
(四)明理
(五)辨体
柳词双声叠韵考论
一
二
三
四
五
柳词考证
一 《玉楼春》与丁谓
二 《木兰花慢》(古繁华茂苑)与柳植
三 《永遇乐》(天阁英游)、《一寸金》(井络天开)与蒋堂
四 《满江红》(暮雨初收)与范仲淹
李清照南渡后行迹与戚友关系新探
一
二
三
四
论元词衰落的音乐背景
一
二
三
论宗藩体系下元丽文学交流的新格局
一
二
三
李白赠何昌浩诗系年
元稹浙东幕诗酒文会活动考论
一 元稹浙东诗会钩稽
二 浙东诗会特征之一:世俗性
三 浙东诗会特征之二:佛教文化色彩
四 结语
从正仓院写本看王勃《滕王阁序》
一 “一言均赋”释义
二 《滕王阁序》与《滕王阁诗》的关系
三 重要异文辨正
(一)“豫章(一作南昌)故郡,洪都新府”
(二)“雄州雾列,俊(一作采、彩)星驰”
(三)“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府(一作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
(四)“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一作轴)”
(五)“遥襟甫(一作俯)畅,逸兴遄飞”
(六)“望长安于日下,指(一作目)吴会于云间”
(七)“关山难越,谁非(一作悲)失路之人;沟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论中古写本文献的署名方式
一 中古文献典籍署名与学术发展的关联
二 唐诗的自署、他署以及其他文体的署名
(一)中古写本文献的实际形态
(二)唐诗的自署
(三)唐诗的他署
(四)其他文体的署名
三 唐诗写本署名的书写方式
四 余论
从题写到编集:论唐诗题注的形成与特征
一 唐诗自注的主体:题注
二 唐诗题注的类别与特征
三 唐诗题注蕴含的时空要素
四 从唐诗题记看唐诗题注的形成
(一)署名与注作者官职
(二)题记与注创作时间和创作地点
(三)诗记与注创作缘起、创作背景
(四)题注流传过程中产生的错讹
五 结语
明代曲作二考
一 《昙花记》《彩毫记》的作年
二 浙图藏曲选《歌林拾翠》考述
韩国藏戏曲选本《词林落霞》考略
其沧《三社记》刊刻时间与本事来源
一
二
研雪子《翻西厢》非沈谦《翻西厢》
浙图藏稀见清人曲作四种考略
一 黄图珌《栖云石》
二 夏秉衡《八宝箱》
三 王廷鉴《梅影楼》
四 无名氏《照胆镜》
史学新变和讲史的兴盛
一
二
三
四
论讲史平话的语言特征
一
二
讲史平话的体制与款式
一 开场诗和散场诗
二 入话与头回
三 插图、立目和分卷
论历史演义的命名及其界定
一 问题的由来
二 历史小说、讲史小说、历史演义
三 历史演义的总体特征
论《西游记》的深层结构
一
二
三
李云翔生平事迹辑考及《封神演义》诸问题的新认识
一 李云翔生平事迹辑考
二 李云翔与《封神演义》几个问题的新认识
(一)《封神演义》的成书与刊刻时间
(二)李云翔是否《封神演义》的主要写定者
(三)陆长庚会不会是李长庚之误
三 余论
《还金记》:中国戏曲史上第一部自传体戏曲及其独特价值
一 人物:以真名实姓出现的现实社会中实有之人
二 情节:在真实事件基础上进行有意识的加工和虚构
三 定位:戏曲史上第一部自传体之作及其独特价值
《汤显祖集全编·诗文续补遗》辨伪
一 《以仁王先生文集序》(第2223页)
二 《赐进士出身王公行淮二先生传》(第2244页)
三 《璜溪王氏族谱原序》(第2227—2229页)
四 《水田陈氏大成宗谱序》(第2226—2227页)
五 《严平陈氏三修族谱原序》(第2229—2230页)
六 《周从中公像赞》(第2245页)
七 《姜迢公像赞》(第2245页)
八 《太中大夫苍濂郑公神道碑》(第2248页)
九 《龙母萧氏墓志》(第2253页)
十 《金溪允虞先生屺瞻亭赠言序》(第2222页)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地域性文学流派综论
一
二
三
四
五
晚清文学抑或近代文学
一
二
三
四
《全元文》作者地理分布的可视化呈现
一 《全元文》对作者籍贯的著录
二 按作者所属省级行政区域分层显示
三 按作者籍贯的地理分布进行可视化呈现
四 《全元文》浙江籍作者地理分布的可视化呈现
五 结论
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几种可视化途径
一 利用ArcGIS、QGIS、CHGIS、CartoDB、Worldmap等地理信
二 利用CBDB及上述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将作家的社会关系地理分布
三 利用CBDB、GEPHI等数据库和软件,将人物的社会关系以点
四 结语
不同处境下宋濂的活动及创作
一 入明前宋濂的活动和创作
(一)宋濂的家境与求学
(二)从科举落第到拒绝仕元
(三)宋濂在元朝的文名和创作
二 入明后宋濂的活动和创作
(一)从出仕到明朝建国
(二)开国后宋濂的活动
(三)入明后宋濂的创作
女诗人孟蕴和戏曲作家孟称舜
一
二
三
四
五
汤显祖戏曲在英语世界的译介、演出及其研究
一 二十世纪前半叶汤显祖戏曲在西方的译介
二 20世纪90年代以来汤显祖戏曲在西方的演出
三 20世纪70年代以来汤显祖戏曲在西方的研究
四 英语世界关于《牡丹亭》研究的主要观点
五 英语世界关于《紫箫记》《紫钗记》《南柯记》《邯郸记》的研究及其他
六 结语
竹枝词的名、实问题与中国风土诗歌演进
一 竹枝词“实在定义”的越界与守界
(一)古今变化中的“竹枝体”观
(二)“竹枝体”研究中的认知误区
二 从“采风型竹枝词”到“纪风型竹枝词”
(一)朱彝尊的典范效应:从诗人采风到学人纪风
(二)地方认同和公共批评的观念兴起
三 “风土即竹枝”观念的生成与泛化
(一)集部、说部、史部:风土、掌故、地方
(二)地方掌故的融入:纪风竹枝的体类扩张
(三)文人活力的减弱:竹枝词入侵景观诗
四 从竹枝之变看中国风土诗歌的聚合式演进
(一)近世地方诗歌类型的单向演进
(二)近世地方诗歌类型的互动演进
提学制度与明中叶复古文学的央地互动
一 士大夫的人际网络及其去地方化的始端
二 杨一清提学陕西与弘治北地文风的兴起
三 “七子”提学经历与郎署、地方间的文学互动
四 官刻本之职掌与复古文学地域传统的延续
论官僚体制下生碑记的书写转变
一 类分与类从:古代生碑记的叙述立场与体类选择
二 从廷意到民意:生碑记书写的制度化与去制度化
三 逾制与曲笔:生碑记书写的体制内规避与批评
游与居:地理观看与山岳赋书写体制的近世转变
一 《游天台山赋》与《山居赋》的文本视镜之别
二 类与体的互动:山岳赋的定类及其赋体局限
三 从未知到熟知:地理观看的内转与山岳的地志化书写
陈德武《白雪遗音》创作时代考论
一 陈德武的生活时代为元末明初
二 陈德武生平事迹考索
三 重新认识《白雪遗音》的词史意义
文学的自觉与人的自觉
一
二
三
试论南北融合背景下魏晋南朝文学的发展趋向
一 南北融合与文学观念的进化
二 复古与新变
三 通变思想与南北融合
泣血的杜鹃:作为中国诗人心灵史象征的黛玉形象
一 黛玉形象的写实性
二 黛玉形象的写意性
三 泣血的杜鹃
四 黛玉歌哭的象征意蕴
五 黛玉歌哭的时代特征
“蒙清尘”与“罗袜生尘”试析
《桃花扇》和《红楼梦》的中心意象结构法
一 《桃花扇》的中心意象结构法
二 《红楼梦》的中心意象结构法
三 中心意象结构法溯源
四 中心意象结构法叙事方式与功能的特殊性
古典文学的旧学与新知是2023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作者周明初主编。
得书感谢您对《古典文学的旧学与新知》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