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耳听世界

放耳听世界:约翰·凯奇传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内容简介

20世纪是艺术革命的时代,无论是听觉艺术还是视觉艺术领域,都在反反复复地进行着纷繁变幻的前卫实验,名目繁多的新学派、新宣言像万花筒一样令人眩目,其变化之快没有任何一个历史时期能够与之相比拟。然而一切往往又是昙花一现的:今天刚在历史的聚光灯下慷慨激昂地推出新艺术,第二天即被更新的东西挤出历史舞台,世人会毫无留恋地把前者忘得一干二净,把关爱的目光迅速地投向纷至沓来的新主张。于是有人扼腕喟叹:“做先锋容易,做大师难!”20世纪的艺术舞台真可谓是“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

然而在这万千头绪的乱世之中,约翰·凯奇(John Cage,1912年9月5日-1992年8月12日)则可以称得上是一位先锋大师,在他五十多年的音乐生涯中,一直以领袖或先知的地位处于先锋艺术领域的中心,这位长盛不衰的前卫艺术家在瞬息万变的20世纪以持久的号召力创造了奇迹——他在美国高度自由的艺术氛围里,穷其毕生精力,以严肃的思考、独特的行为方式去探求音乐的新发展,获得了人们的普遍关注与理解。

由于凯奇在他整个音乐生涯中,不断地制造具有轰动效应的音乐活动,这使得他长期处于研究者们的聚光灯之下。西方音乐界对约翰·凯奇音乐思想和创作的研究从40年代起至今,数十年而不衰。起初,人们对他的评价不一而足,有人对他的行为给予最热烈的欢呼,而有人则认为他只是一江湖术士。在美名远扬和臭名昭著之间徘徊了几十年之后,近二十年来西方音乐界对凯奇的评价基本已成定论:

——《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词典》:“他是20世纪美国著名的作曲家、哲学家和音乐作家,居于美国先锋艺术的中心达数十年之久,他的作品以及他的美学思想的影响力遍及全世界,尤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比20世纪任何其他美国作曲家给予世界乐坛以更大的冲击。”

——《贝克20世纪古典音乐家传记辞典》:“是一位具有极为罕见的发明创造性和深受爱戴的带有后现代倾向的美国作曲家、作家、哲学家和视觉艺术家”

——《咆哮的寂静》:“约翰·凯奇被描述为是我们时代最有影响的作曲家。他的作品和观念不仅影响了音乐,而且还影响了舞蹈、绘画、印刷制作、电视艺术和诗歌。”

由于西方音乐界对约翰·凯奇的研究与凯奇本人的音乐活动差不多是同步进行的,到目前为止研究资料的积累已相当丰厚。在纽约,劳拉·库恩博士主持的“约翰·凯奇信托基金会”中保留了他的乐谱手稿、画作以及已出版的研究专著和唱片目录等,给音乐学研究者们提供了最详尽的第一手资料。在纽约百老汇最大的唱片店Towerrecords里,凯奇作品灌制成的唱片多达六七十种(虽然凯奇本人并不认为他的作品适合灌制成唱片)。在美国各大城市的公立图书馆里,都藏有大量的凯奇研究专著、乐谱、唱片和录像。在当今互联网时代,从网上也可以下载到大量关于约翰·凯奇的资料,内容涉及他的个人生活、音乐思想及其他方方面面——如音像资料、个人图文集、语录以及研究文章和专著等,林林总总不下好几万个条目。

《新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词典》中称约翰·凯奇是一位“作曲家、哲学家和音乐作家”,在过去的许多年里,西方研究界曾广泛地认为约翰·凯奇作为哲学家的意义可能大于他作为音乐家的意义,认为他的音乐观念比他的音乐本身更有趣。纽约时报的一位编辑曾对他的撰稿人说,约翰·凯奇与其说是当代最重要和最有影响的作曲家,不如说他是一位音乐哲学家。但事实上,凯奇首先应该是作曲家。他作为作曲家的特别之处就是像传教士与教师一样,不断为自己的音乐理想进行布道、说教。他写了许许多多的文章来阐述他的思想、传播他的作品,他的《无声》和《从星期一开始的一年》为他的研究者们提供了极有价值的研究资料和依据。他的思想和音乐创作完全是相辅相成的,他的音乐思想有时为他的音乐创作铺路,是他音乐的先声,而有时候又是他音乐作品的具体演示。而且,他有着与历史上任何一个作曲家都曾有过的类似的经历。他曾分别师从亨利·考威尔、阿道夫·威斯和阿诺德·勋伯格等学习作曲;以他毕生的精力来从事音乐工作;创作了上百首作品并由著名音乐出版社出版;他的作品被灌制成磁带和唱片,在全世界范围内演出和传播;他的名字出现在任何一本涉及现代音乐家的辞典……这一切都说明了,凯奇毫无疑问是一位不折不扣的音乐家。

凯奇曾以他“无声的”钢琴音乐《4分33秒》、以偶然的方式作曲、以不确定原则让演奏家代替作曲家完成作品、以行为代替音符、以拼贴别人的作品而构成新作品等创举引发整个艺术界的一次次大地震,让人感觉到一代先锋大师所带来的强大冲击波。他说:“两个人在写同一种风格的音乐,那就说明这种音乐已经太多了。”“我喜欢的是我从没听过的音乐。”他以不妥协的实验态度大胆推翻前人并不断更新他自己的创作。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他却是一位温文尔雅的绅士,谈吐得体,轻声细语,举止优雅,并深谙东方禅宗三昧,对真菌研究充满兴趣,是全美蘑菇协会的理事,一派“采菊东篱下”的飘逸,而没有他音乐中所体现的破坏性和对传统的反动。因此,他本人就是一个有魅力的神秘的谜,充满了矛盾、充满了不可知。

凯奇对西方音乐界(甚至整个艺术界)所产生的影响使人无法无视他的存在。如不了解他的音乐思想和他的创作,要考察20世纪西方音乐发展的全貌是不可能的。他音乐的思想基础——大胆创新、推翻传统,与真正纯粹的美国式思维方式关联极为密切;但是他的音乐思想却常常渗透着东方哲学的韵味和禅宗氤氲。在这里,让我们试着走进他的世界,一个必须要用自己的心、自己的双眼去看待一切的世界,一个禅意浓郁的世界,一个充满绿色植物、蘑菇、石头和阳光的世界……

作者简介

约翰·凯奇 余丹红

20世纪是艺术革命的时代,无论是听觉艺术还是视觉艺术领域,都在反反复复地进行着纷繁变幻的前卫实验,名目繁多的新学派、新宣言像万花筒一样令人眩目,其变化之快没有任何一个历史时期能够与之相比拟。然而一切往往又是昙花一现的:今天刚在历史的聚光灯下慷慨激昂地推出新艺术,第二天即被更新的东西挤出历史舞台,世人会毫无留恋地把前者忘得一干二净,把关爱的目光迅速地投向纷至沓来的新主张。于是有人扼腕喟叹:“做先锋容易,做大师难!”20世纪的艺术舞台真可谓是“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

然而在这万千头绪的乱世之中,约翰·凯奇(John Cage,1912年9月5日-1992年8月12日)则可以称得上是一位先锋大师,在他五十多年的音乐生涯中,一直以领袖或先知的地位处于先锋艺术领域的中心,这位长盛不衰的前卫艺术家在瞬息万变的20世纪以...

(展开全部)

放耳听世界是1970年由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作者余丹红。

得书感谢您对《放耳听世界》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沙逊家族:一个犹太商业帝国兴衰史 电子书
全景描写沙逊家族130年从诞生、发展、崛起到落幕的历史巨著。
数字麦克卢汉 电子书
媒介演化的加速,把我们带到一个前所未有的转折点,给我们带来一个初露端倪的机会。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个人选择和理性指向的机会。
用灵魂去摄影 林铭述著 电子书
如何能让摄影者事半功倍,在学习摄影的道路上少走弯路? 如何在获得了基础的摄影技法知识后,能够在拍摄中创造出自己的风格,在摄影创作中不断创新? 安塞尔·亚当斯说“当我看到一张好照片时,常常会听到照片里的音乐……是一种结构上的感觉,是音乐自发地从照片中产生出来的”。 摄影和音乐一样,都应该是一把打开灵魂的钥匙。知名摄影家、“凝固音乐的演奏者”——林铭述,则是一位成功的实践者。他的方法,你不可错过! 林铭述用个人独到的拍摄技法——“四全”拍摄法(全焦距、全方位、全天候和全过程)发现了摄影、音乐和建筑的相通之处。近20年来,他一直致力于总结一种让普通人也更容易掌握的艺术摄影的学习路径。提炼出"四全"拍摄法,让更多人从此爱上摄影的艺术。 林铭述老师的"四全"拍摄法即: 全焦距:?尽可能使用镜头的全焦距进行拍摄,多一种焦距就多一种观察世界的方法。 全方位:尽可能用不同的构图方式和视角进行拍摄,多一个方位就多一个观察世界的角度。 全天候:尽可能表现各种环境、状态的光影,努力在不同的光线条件下实现多样性的拍摄风格。 全过程:完美的照片创作是前期拍摄和后期制作的完美统一,要尽可能全程掌控前期和后期的创作过程。 "四全"拍摄法可以帮助需要在摄影学习上有所突破的爱好者,在同样的条件,同样的机会,同样的时间条件下,自己,创作出与众不同的照片。 诸多摄影者运用“四全”拍摄法,其摄影水平都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这不仅是一种单纯的摄影技术方法,还是一个艺术创作的实践过程。 本方法在林铭述先生于北京建筑学院、中央音乐学院、中艺影像学校的课程教学中已经取得了广泛好评。本书可作为摄影专业教学参考。
论风光:摄影者的思想、理念与灵感 电子书
汇集国内外百位摄影名家佳作,展现不同流派,不同风格的风光奇景,展示摄影名家不同的思想与争鸣。
家居色彩搭配一本通 电子书
一本家居色彩搭配指南,让你获得多彩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