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故二十七

温故二十七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温故》是一种陆续出版的历史文化读物。以今天的视角来追怀与审视过去,并为当下的生存与未来的发展提供一种参照,所谓“温故而知新”。

内容简介

本辑“特稿”专栏,唐逸《落花飘逝的年华》回忆了1940年代自己在北师附小读书时的童年时光;汪朝光《剪不断,理还乱:抗战时期的蒋、宋、孔关系》以藏在美国胡佛档案馆的三人日记等材料为依据,回溯了这个阶段三人间纠结、复杂的关系。

“人物”专栏,诸葛计《白天将军在历史研究所》回忆了1963-1974年自己与白天将军共同经历的“四清”、“文革”等运动、长达十年的相处;林建刚《董时进的人生片段》通过零碎的史料勾勒出了这位民国史学家的一生;此外还有杨萍《金岳霖:人生就一“好玩”》。

“记忆”专栏,唐龙潜《父亲这一生》回忆了50-60年代大跃进期间自己因为“投机倒把”、偷卖烟枪被抓的经过和父亲两次被关押的痛苦经历;张樯《旧光阴的主人公》写了改革开放初期一些难忘的人和事,其中有自己暗恋的初中同学“女特务”张苏莉,有性格乖张、才华出众的侯老师,还有文工团的年轻人,等等。

“口述”专栏,《几次运动中的经历》首次刊出了历史学家刘绪贻先生的自传《箫声剑影》(下卷)的第三部分,口述自己1950年代在参与历次运动的经历。

“往事”专栏,亮轩《崔小萍与曹禺:记一段千古不灭的师生之缘》记录了台湾戏剧界的名导演、现在已是九旬老人的崔小萍女士回忆1940年代在曹禺门下当学生时的生动掌故和1989年她专程回到大陆探望老师的感人场面; 此外还有赖炜福口述、朱新地整理成文的《寻常人家的百年故事》。

2013年3月因患急病离世的青年学者张晖,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辞世,年仅36岁。 他遽然离世的消息,让众多同辈学人唏嘘垂泪。《温故》的“文本”专栏,特邀约张晖多年的挚交好友维舟将已经整理的、两人1994—2000年高中至大学毕业初期的六十余封通信在《温故》杂志上分两期首次全文发表,本辑刊出了第二部分。此外,这一辑《温故》还独家发表了由张晖遗孀张霖女士整理的,张晖在南京大学从本科毕业前夕到硕士一年级求学期间(1999年5月—2000年12月)的日记,可以视为中国当代青年学人求学过程的写照。

作者简介

刘瑞琳,哲学硕士,编审。1993年10月~2003年10月在山东画报出版社工作,先后任编辑、编辑室主任、总编辑助理、副总编辑、《老照片》主编。2003年10月进入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任副社长、副总编辑、总编辑。现为理想国品牌创始人。

刘瑞琳是中国出版界唯一一位获得“中国新闻周刊十年影响力”的人物。其“获奖理由”这样写道:在出版体制的静水中搅动微澜,在民营书商的紧逼下未乱方寸。刘瑞琳和其麾下的北京贝贝特,印证着中国文化及出版行业世纪之交的困境与挣扎……

刘瑞琳带领一群执着的理想坚守者打造了“理想国”这一文化品牌,这个品牌代表了做书的两个方面:一是对书籍精神价值的判断;一是对书籍形式感的追求。简单说,就是希望赋予有思想的书籍以有尊严的形式。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特稿

落花飘逝的年华

剪不断,理还乱:抗战时期的蒋、宋、孔关系

人物

白天将军在历史研究所

董时进的人生片断

金岳霖:人生就一“好玩”

影像

日俄战争:成败的历史与历史的成败

记忆

父亲这一生

旧光阴里的主人公

口述

几次运动中的经历

往事

崔小萍与曹禺:记一段千古不灭的师生之缘

寻常人家的百年故事

文本

张晖早年信札选(下)

张晖问学日记选(1999年5月—2000年12月)

温故二十七是2013年由理想国出版,作者刘瑞琳 主编。

得书感谢您对《温故二十七》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张力与限界 电子书
“近世中国”系列丛书之一,对1933年-1934年中央苏区革命的研究。
地势与政治:社会文化人类学的视角 电子书
本书提出的政治地势学理论,以及理论背后包含的“人类学本体论”转向已经成为国际人类学界乃至整个社会科学领域的重要潮流。
帝国缩影.历史人类学小丛书 电子书
厦门大学历史研究所教授刘永华力作。此个案展示出礼化为俗的过程,为理解中国历史上的礼俗互动问题提供了线索。
以色列阿拉伯人:身份地位与生存状况(1948~2018)(21世纪中国民族问题丛书) 电子书
本书将从政治参与、经济发展、文化教育、身份认同和社会变革等方面展示阿拉伯少数民族在以色列建国近七十年来的生存状况。
寻墓者说 电子书
本书是对苏联文学史的真实记录,也是对苏联政治、历史真相的揭秘,澄清了俄罗斯文学在苏联时期受到政治扭曲后的一些真实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