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本书收入郑晋鸣1998年以来发表在《光明日报》上的各类新闻作品130余篇。
内容简介
本书为“四个一批”人才、光明日报社江苏记者站站长郑晋鸣的作品集。全书共收入郑晋鸣1998年以来发表在《光明日报》上的各类新闻作品130余篇,按“时代人物”“文化记忆”“探索之路”“光明谈”四个主题编排。书中既有宣传和报道“时代楷模”王继才等典型人物的通讯类作品,也有关注江苏经济、文化发展和社会发展热点问题的新闻和消息类作品,作品类型丰富。
作者简介
作者郑晋鸣,新闻干事,后来考入光明日报新疆记者站,光明日报江苏记者站站长,教授高级记者,全国百佳优秀新闻工作者。现为东南大学董事会董事,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兼职教授,河海大学兼职教授。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出版说明
作者简介
时代人物
两个人的五星红旗
坚守32年,王继才永远留在了开山岛
开山岛上温馨的元宵节
“回家”过年
新时代最可爱的人,永远值得我们怀念和学习
王仕花说: 那份关怀让我暖暖的
手捧滚烫故事 传递楷模精神
百日再上开山岛
王继才的故事与新闻工作者的“四力”
不运动脚力,就永远不知道真实的开山岛是怎样的
不开动眼力,就无法深刻体味王继才守岛的苦乐酸甜
不发动脑力,就探求不出平凡英雄背后的精神力量
不调动笔力,就无法让楷模的精气神感染更多人
一个人感动一个国
真与实: 真的王继才,实的开山岛
大与小: 为大国尽大义,弃小家忍己欲
爱与恨: 对渔民的爱,对不法分子的恨
变与不变: 变的是环境,不变的是初心
“王继才们”: 一寸国土不能丢!
王继才的感召效应
开山岛上的第30个劳动节
以岛为家,绿荫新生
保持本色,温暖常在
赤子之心,代代传承
开山岛上的团圆饭
一场演出 只为两个观众
每一次流泪都是新感觉
终圆女儿婚礼梦
尽忠就是尽孝,守海防就是尽大孝
那是一束光照耀灵魂
一个简单的故事却让人思绪万千
一份坚守背后的信念支撑
一股激励社会前行的正能量
王继才夫妇28年孤岛守海防
郇华民: 一个大写的教育者
报国
信仰
赤子
科研永恒 风范长存
格物穷理 勤奋铸就经典
如师如父 才德长存世间
父爱如山 奉献汇成丰碑
实现科学界的“帽子戏法”
冯端: 人生四境
沉潜: 诗礼传家 一门四杰
凝聚: 格物穷理 寻微探幽
月华: 教学相长 德厚流光
守恒: 钻石伉俪 诗缘铸情
坐拥书城为汉学
秘运善本,保存国粹精华
抱简劬书,学究古今之变
皓首穷经,桃李遍及天下
信仰之花永绽放
悲痛中前行的一家
暗香萦绕人心头
未曾谋面似相识
三千万次挤压让人流泪
走不尽的山路抹不完的泪
故乡的魂
后北洛村的一天一夜
老父无言的泪
可怜天下慈母心
姐弟间的深情厚谊
假如虎子不被导弹击中
小院不了情
文化记忆
南京明城墙: 一座古城的文化自信
抹平皱褶 风光不与旧时同
融文入砖 明城墙更是“民”城墙
申遗之路 传承文化记忆
文化与生态文明的交融
生态到生态文明的探索
慢城与生态文明的相遇
既保护环境又传承文化
破解两亿年前昆虫的真实颜色
三年攻关还原古昆虫颜色
融合型鳞片是最原始蛾类翅膀鳞片结构
古生物研究将从黑白世界进入彩色世界
一座金陵城 千年佛脉传
慧炬传灯 与佛结缘
佛光耀城 润物无声
经典传承 初心不改
老门牌: 南京城的记忆密码
老门牌背后的城市印象
老门牌藏着一代人的情怀
收藏老门牌就是收藏城市的记忆
找回街巷里的乡愁记忆
入细入微 小巷换新颜
一路一策 凸显小巷特色
匠心独运 留住乡愁记忆
青山忠骨在 英魂励后人
巍巍钟山春常在 郁郁青松掩芳丘
薪火相传志不改 时代不同报国同
先烈遗志今犹在 红色基因代代传
领略这片土地独特文化魅力
让千年文脉奔涌不息
河畅岸绿,运河保护久久为功
流动的文化,传承运河千年文脉
黄金水道,再续运河辉煌
秦淮河再现“桨声灯影”
综合治污 再现碧水清波
水路联动 打造生态景观
古今相融 共筑“人文之河”
《颜氏家训》涵养千年清正家风
月明衣上好风多
寻常百姓家的正能量
家风代代传
家风正则政风清党风端
“老祖宗的手艺要传,更要创”
一丝一线织就锦绣金陵
一剪一纸舞出盛世秦淮
一绒一花点缀荣华古都
书香致远 故纸弥新
十年磨剑还原貌
古今融合匠心营造
飞入寻常百姓家
南京白局: 唱出一座老城的腔调
织锦机房里的白局声
白局艺人微光中的坚守
任重道远的传承之路
打破非遗传承人“终身制”
非遗传承人被“摘帽”
“退出”是为了更好保护
非遗传承需变输血为造血
金陵牛首朝天阙 文化生态引客来
千古往事双阙间
牛首山头铸忠魂
绿水青山好传承
又是一年灯会,依然十里秦淮
涤荡古今的盛世灯会
动静之间传承文脉
看南京如何设计博物馆
方兴未艾的博物馆
博物馆需要的不只是文物
让博物馆真正拥抱大众
“活”了地名 添了记忆
消失的地名何处寻
“地名改得没特色,得不偿失”
重新启用老地名,留住文化符号
秦淮河: 桨声灯影逢盛世
六朝金粉里的繁华记忆
阴柔女子的爱国豪情
在挖掘开发中延续文脉
美术馆如何告别“开开关关”
兼顾学术基调与市场运营
资金紧张更应放弃“一夜成名”
潜力归于艺术市场
舞台要戏 校园要艺
新戏带来新变化
传扬走出传承路
戏曲涵养精气神
穿越百年的艺术魅力
佛像的“时空对话”
佛像艺术始于犍陀罗
精美绝伦的古青州佛像
揭开隋炀帝墓真容
残存砖墓发现惊人
考古价值填补空白
是非功过后人评说
“无言之泪”走出岁月封尘
流不尽的眼泪
命途多舛的旧址
揭露罪行的利器
三问“明皇宫遗址上建高楼”
明故宫宫墙遗址是否有价值?
商业开发是否合法合理?
毁旧盖新几时休?
一只元青花梅瓶背后的文化交融
梅瓶巧工妙丹青
名瓶名将两相宜
文化交汇铸大器
歌剧《运之河》: 中国故事的国际表达
波澜壮阔的史诗呈现
家国命运的现实思考
地方元素与国际化交相辉映
山水不语 自成传说
龙背山的遐想
善卷洞的思考
阳羡湖的启示
乌衣巷: 历史深处走来的文化记忆
在寻访中溯源
在文脉中不朽
在怀古中以史为镜
秦淮河文保古宅被毁,谁之过
百年老宅毁于一旦
野蛮施工致断壁残垣
莫让古建筑成逐利牺牲品
歌剧《秋子》: 用理性反思战争
一部永垂不朽的经典之作
一场直击灵魂的人性体悟
一段客观理性的历史反思
校园话剧吹皱话剧市场一池春水
校园话剧火热,话剧市场沉闷
话剧市场不是不景气,而是没有好作品
校园话剧为话剧市场注入新活力
继往圣绝学 续古籍新生
稀世古籍走出“深闺”
残页善本中藏了多少谜团
在翰墨书香中品读历史
两座古城的约定
时隔30年再度“联姻”
独步天下的“扬州工”
富庶的经济带来扬州文化的繁荣
历史不是可以随意捏的橡皮泥
红头文件岂能擅自发布?
追溯历史
带有历史观的特定名词不能随意改变
深夜书房 为读者留盏灯
为热爱阅读的人留一盏灯
勇气之外更需要实力支撑
“深夜书房”是否值得推广?
南京: 新建城门连接明城墙,值不值
既不在古城门遗址上,又没按古城门图纸建,更没有破坏文物,要不要文物局批准?
花费数十亿,历时近10年,在现代化城市修建城门值不值?
城门“复建”这笔账怎么算?
流星王朝的遗辉
尚存的几点争议
功过世人说
以史为鉴则明
非遗传承,难在哪儿?
“书”途何归?
回顾当年,书架被人潮挤翻
读者流失,书店日渐没落
实体书店何去何从
南京先锋书店: 守望精神家园
一个开放的公共平台
一群异乡者的灵魂栖息地
一座城市的文化空间
扬州: 二十四桥明月夜
南京名人故居多数闭门拒客
民国名人故居价值何在
民国名人故居现状如何
名人故居全部开放还需努力
千年苏绣: 寻觅绵延不绝的生命力
创新机制,延续“指尖下的传奇”
大师领路,为绣娘树“风向标”
“不能让苏绣在下一代断了脉”
城市化,莫把历史制成标本
三座地标,三种命运
是保护,还是毁灭
文物保护,不能“挂羊头卖狗肉”
探秘古泗州城
神秘的古泗州城
名刹普照王寺在何处
如何开发与保护
探索之路
省委书记三问问醒了谁
一问: 为什么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不够
二问: 为什么科研转化与经济发展结合不紧
三问: 为什么科技发展的社会感知度不高
我们欠长江一个深深的道歉
依山傍水 江苏实现飞速发展
靠江吃江 长江几被吃干榨尽
猛药去疴 再现大江万里清波
徐州马庄: 从“物质翻身”到“精神富有”
因“文”而兴
由“文”而富
借“文”成风
是什么拨动了江苏发展的琴弦
节骨眼上: 文化拨动了发展的琴弦
立根固本: 变“人口负担”为“人才优势”
吐故纳新: 让文化从幕后走到台前
势如破竹: 让文化气质成发展动力
先富怎样帮后富
抱团取暖 从文化共生到合力发展
集体致富 从“天下熟足”到“强富美高”
集体富裕的中国力量
江苏: “富民思维”撬动发展杠杆
跨越大江的融合
精准帮扶,携手共进的融合理念
高铁纵贯,南北同城的融合红利
跨江联动,产业转移的融合效应
看江苏经济如何逆势上扬
三重压力
创新驱动
三大启示
“强富美高”: 看江苏如何绘发展蓝图
行稳致远,踩准速度与质量的平衡点
绿色发展,做好生态与经济的加减法
“三音”齐奏,唱响道德与文明的最高音
南京高淳发展证明: 方向比速度更重要
一座千年古城的“生态自觉”
从禀赋到坚守
从资源到资本
从普惠到幸福
江苏科技助力发展: 苏北短板变长
汇聚科教资源,变“输血”为“造血”
升级传统产业,集聚新兴产业
创新服务举措,营造优质环境
江苏: 科技磨砺创新剑
从主角到配角: 政府围着企业转
科技助推新兴产业3年倍增
从“1+1”到“1+3”: 发挥人才引领作用
多还旧账,不欠新账
“绿色”: 经济新名片
“绿考”: 倒逼理念转变
“红线”: 树立生态“标杆”
“慢哲学”下的高淳实践
为发展定什么调子
富与强的辩证
慢与快的哲学
增长并不等于发展
投资扩大却收益降低
国际制造业基地隐患重重
要有增长更要有发展
采沙毁堤何时休
光明谈
论文可以买卖,学术的良心在哪里
学生: 不发论文毕不了业
中介和杂志社: 有求就有供
论文买卖乱象缘何屡禁不止
关于论文买卖的思考
江苏沛县: 垃圾分类再出“金点子”
“点赞法”破解垃圾分类难题
科技进村垃圾富民
垃圾分类勾连民生幸福感
党建工作戒囫囵吞枣
扶贫重在扶志
“C刊”变“C扩” 一石激起千层浪
两份知名高校学报双双被降格
C刊评价不能代替学术评价
学术评定应拧干“利益水分”
“走心”宣传更具号召力
家访是个好传统
依靠人民走好新长征
让良政尽快到位
低龄留学焦虑该如何破解
小小少年负笈西行
争议纷纷焦虑不断
个性选择切莫跟风
让学生成为课本的主人
新教材增加内容多
小改变带来好处多
更贴近学生需要
开会不玩手机是底线
中西药与其互争不如互补
跌宕百年的中西药之争
中西医药本无优劣
优势互补比肩发展
新官理旧事是责任担当
当好扶贫第一责任人
治洪须先治谣
“熊孩子”更需用心教育
探寻事实: “熊孩子”的确“熊”
究其原因: “熊孩子”为何“熊”
专家支招: “熊孩子”怎么教
要“快牛”,不要“蜗牛”
评奖快速的“蜗牛奖”
权威“榜单”渐增“红利”
寻求更科学的治理办法
警惕变了味儿的马拉松
大干快上 马拉松缘何惹人青睐
趋之若鹜 赛事火爆几时休
呼唤回归“体育本位”
江苏学校毒跑道到底怎么回事?
有毒跑道为苏南自筹自建项目
有毒跑道源于降低成本
到底是谁建造了毒跑道
南京一块近50亩“寸土寸金”土地荒废7年
院士头衔为何如此“天价”?
院士头衔“含金量”惊人
高薪揽才背后的利益诉求
国外院士制度引反思
大学更名 何时不再被政绩左右
高校更名成为跟风乱象
更名潮背后的“追名逐利”
高等教育应有形,更应有神
以后谁来给牲畜治病
队伍老化、后继无人,畜牧兽医严重短缺
就业火爆,招生惨淡,年轻人都去哪了
如何破解畜牧兽医短缺的困境
如何管住“盗字”的手
“国保”文物惨遭“黑手”
黑色产业链: 有市场就有偷盗
如何让文物远离污染?
不设奖牌榜的背后
浪费无大小之分
人情消费何时了
细节性浪费也要狠刹
重复建设是最大的浪费
县乡医院发展,卡在哪儿?
无奈: “乡亲们不相信我们”
瓶颈: “想要的人不来,来的人不想要”
追问: 怎么填人才缺口
三问殡葬业: 路在何方?
殡葬业暴利根源何在
殡葬业暴利如何刹车
监督管理怎么保障
大树不该被移走
护绿与砍树,三次较量
护绿与城建,不可调和的矛盾?
要面子,更要重里子
“面子”和“里子”
大学生考试作弊该不该取消学位
作弊痛失学位 学子二告母校
作弊的责任该由谁来负
考试允许带“小抄”引发争议
作弊的“三尺之冰”谁来解冻
南京长江大桥缘何青春永驻
扬国威的“争气桥”
建桥队伍今安在
给子孙后代留下什么
采访后的几点思考
光明,那一页是2019年由中华书局出版,作者郑晋鸣。
得书感谢您对《光明,那一页》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