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的意蕴:平面设计艺术(明德书系·艺术坊)

平面的意蕴:平面设计艺术(明德书系·艺术坊)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以设计实例说明设计的技巧和规律,了解设计的精巧之处,体会图形之美,文字之美。

内容简介

《平面的意蕴:平面设计艺术》以开放的视野看待并阐述了平面设计的文脉特征,涉及与视觉传达密切相关的大众传播、认知心理、艺术思潮、设计美学和社会经济等领域,介绍了广告设计、包装设计、书籍设计规律和技巧,阐述了设计与生活的互动以及设计的未来趋势。作为全面介绍平面设计的专业读本,本书兼具专业性和大众阅读的通俗性。

作者简介

作者芦影,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现任教于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硕士生导师。著有《视觉传达设计的历史与美学》《平面设计艺术》《视觉思维与设计创意》《设计史》。近年主要从事设计批评、声音设计与城市声态、博物馆营销与展览构造等专题研究。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第1章 平面的意味

第一节 解读“平面”

一 “平面”之解

二 “平面”之变

三 电脑介入平面设计

第二节 视觉媒介

一 大众传播

二 媒介与视觉方式

三 形意之间

第三节 为传达而设计

一 绳子的故事

二 传情达意的视觉图式

三 诉求与理解

第2章 创意传播

第一节 意匠文字

一 心画为文

二 形美以悦目,意美以感心

三 书法情怀

第二节 标志象征

一 远至图腾

二 有意味的符号

三 商标危机与品牌意识

第三节 广告设计

一 广而告之

二 品牌故事:“绝对”经典

三 创意与视觉强度

四 消费的鼓噪与形象文化

第四节 包装设计

一 日常的美学

二 情感设计

三 民族风与传统

第五节 书籍设计

一 “知性”的装帧

二 书的形与神

三 通感与设计

第六节 整合之力——CI设计

一 何谓CI?

二 品牌个性与形象力

三 中国的CI之路

第3章 图形与语言

第一节 眼睛与图像

一 思维的图形

二 在观看中想像

三 视觉思维与创意

第二节 视觉语言

一 语言之维

二 视觉沟通

三 现实的依据

第三节 图形之美

一 可感之形

二 具象与抽象

三 语境蒙太奇

第四节 文稿之美

一 语义诉求

二 新文本意识

三 文稿的视觉表征

第五节 组合之美

一 色彩心理与表现

二 编排设计

三 形式组合与意义延伸

第4章 设计与未来

第一节 数字化与网络生存

一 网络化与人的延伸

二 非物质社会的设计

三 数字时代的困境

第二节 全球化与“文化自觉”

一 生活质量与消费文化

二 全球化与本土化

三 设计的文化战略

第三节 设计与生活互动

一 重构“物——人——环境”的关系

二 教育理想与设计未来

三 创意优化生活

平面的意蕴:平面设计艺术(明德书系·艺术坊)是2015年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芦影。

得书感谢您对《平面的意蕴:平面设计艺术(明德书系·艺术坊)》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艺术导论 电子书
本书是规划中的高等学校公共艺术教育教材系列中的艺术导论主题的教材。由王杰红主编,联合国内数位中青年学者编写,适合艺术导论公共课的教学,并制作了教学课件供选用本教材的教师下载。本书从艺术的本原、本体讲起,详细讲述了造型艺术、语言艺术、表情艺术、实用艺术等各种具体艺术形态的特点、特征,最后阐述了艺术鉴赏的相关理论。写作上力求新颖、生动,不做长篇大论,让读者在欣赏具体的艺术形式时学习相关的艺术理论,非常
后沙:艺术 电子书
本书分三部分,包括民间民间、事情的发展并非如你所愿、新的语境。
传媒艺术导论 电子书
本书共五章,内容包括:传媒艺术本体论、传媒艺术特征论、传媒艺术传播论、传媒艺术价值论、传媒艺术发展论。
艺术的真谛 电子书
《艺术的真谛》是一部理论性的艺术史概论,侧重阐述古今中外不同时期和不同流派的艺术特点、价值与鉴赏方法。此书行文流畅,观点明确,言简意赅,可读性远超同类书籍。基于跨文化审美视野,本书作者对非洲原始艺术、中国古代艺术和西方古典艺术的分析评判,在专家和读者中享有广泛影响和较高声誉。对于从事或喜好艺术创作、艺术理论与艺术审美的读者而言,这是一部有助于登堂入室的普及读物,故此在国外发行甚广,在国内口碑甚佳。
艺术哲学新论 电子书
《艺术哲学新论》是美学哲学家杜卡斯的代表作,其审美自由主义学说在西方具有广泛影响。总体而言,艺术哲学是关于艺术和审美对象的批评理论。审美对象是审美静观和体验的对象,在范围上要比艺术领域更为广泛和多样。艺术是一种人类活动,一种产生艺术品的人类艺术活动,而并非一项旨在创造美的活动。艺术是情感的语言,艺术品是情感的对象化。若承认艺术是情感的语言,就务必承认艺术是情感的表现,而不是情感的交流。从实践角度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