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本书不仅对动词的叙实性做了理论上的思考和探索,还在语言事实的描写上尽可能地做到细致和周全。
内容简介
本书主张立足于汉语事实的动词叙实性研究,并坚持面向计算的应用导向,以汉语动词的叙实性为研究对象,以具体的语法语义环境为纲,多次变换研究视角,运用宾语小句的话题化、宾语小句的指称化、SVO句式的被动化、SVO句式的内嵌、句类选择、非现实语气等作为测试环境,考察各类动词的叙实性,基本弄清了各类动词叙实性漂移的方向和影响因素,从而把动词的叙实性纳入动态性的范畴。
作者简介
作者李新良,安徽人,北京大学博士,现为浙江工业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现代汉语语法学、语义学。曾经在《中国社会科学》《中国语文》《当代语言学》《世界汉语教学》《语言教学与研究》等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内容简介
绪论
0.1 选题缘起
0.2 研究对象
0.3 理论背景及研究方法
0.4 选题意义
0.5 创新之处
0.6 语料来源
第1章 汉语动词叙实性的研究历史与现状
1.1 汉语动词的分类研究回顾
1.1.1 传统语言学的动词分类
1.1.2 描写语言学的动词分类
1.1.3 基于配价语法的动词分类
1.1.4 基于情状类型的动词分类
1.1.5 基于生成语法的动词分类
1.1.6 基于语用学的动词分类
1.1.7 基于语义学的动词分类
1.2 国外的动词叙实性研究
1.2.1 Kiparsky & Kiparsky(1970)和叙实性研究的发端
1.2.2 Leech(1987/1983)对叙实性的研究
1.2.3 Givón的感知、认知及话语动词
1.3 国内的动词叙实性研究
1.3.1 语用学界对叙实动词的研究
1.3.2 语法学界对叙实性的研究
1.3.3 跟叙实性相关的学位论文
1.4 本章小结
第2章 叙实性及相关概念梳理
2.1 引言
2.2 叙实性概念的演变过程及重新梳理
2.2.1 叙实性概念的发展演变
2.2.2 叙实性的重新界定
2.3 汉语叙实性动词的句法语义差别
2.3.1 追补测试
2.3.2 否定提升测试
2.3.3 疑问提升测试
2.3.4 宾语小句的话题化测试
2.3.5 宾语小句主宾语的提取测试
2.3.6 宾语小句的关系化测试
2.4 关于叙实性的其他理论思考
2.4.1 叙实之“实”
2.4.2 叙实性之“源”
2.5 三类动词的成员
2.5.1 叙实动词的外延
2.5.2 非叙实动词的外延
2.5.3 反叙实动词的外延
第3章 否定与汉语动词的叙实性
3.1 否定与叙实动词的叙实性
3.1.1 叙实动词对否定的反应
3.1.2 “后悔”与否定的高相容性
3.2 否定与半叙实动词的叙实性
3.3 否定与非叙实动词的叙实性
3.3.1 “感觉”类动词的语义特点及其非叙实功能
3.3.2 否定与“感觉”类动词的叙实性
3.3.3 否定与“言说”类动词的叙实性
3.4 否定与反叙实动词的叙实性
3.4.1 反叙实动词的反叙实语义功能
3.4.2 反叙实动词对否定的排斥
3.5 否定提升与动词的叙实性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疑问句与汉语动词的叙实性
4.1 疑问句与叙实动词的叙实性
4.1.1 疑问句与“知道”类动词的叙实性
4.1.2 疑问句与“明白”类动词的叙实性
4.2 疑问句与半叙实动词的叙实性
4.2.1 主句为疑问形式时半叙实动词的叙实性
4.2.2 宾语小句为疑问形式时半叙实动词的叙实性
4.3 疑问句与非叙实动词的叙实性
4.3.1 疑问句与“感觉”类动词的叙实性
4.3.2 疑问句与“听说”类动词的叙实性
4.4 疑问句与反叙实动词的叙实性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降级操作与汉语动词的叙实性
5.1 降级操作与叙实动词的叙实性
5.1.1 降级操作与“知道”的叙实性
5.1.2 降级操作与“后悔”的叙实性
5.2 降级操作与半叙实动词的叙实性
5.2.1 宾语小句的话题化与半叙实动词的叙实性
5.2.2 宾语小句的指称化与半叙实动词的叙实性
5.2.3 SVO句式内嵌与半叙实动词的叙实性
5.3 降级操作与非叙实动词的叙实性
5.3.1 话题化与非叙实动词的叙实性
5.3.2 指称化与非叙实动词的叙实性
5.3.3 SVO句式内嵌与非叙实动词的叙实性
5.4 降级操作与反叙实动词的叙实性
5.4.1 宾语小句的话题化与反叙实动词的叙实性
5.4.2 宾语小句的指称化与反叙实动词的叙实性
5.4.3 SVO句式内嵌与反叙实动词的叙实性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非现实语气与汉语动词的叙实性
6.1 非现实语气与叙实动词的叙实性
6.1.1 情态动词与“知道”的叙实功能
6.1.2 条件句与“知道”的叙实功能
6.1.3 本节小结
6.2 非现实语气与半叙实动词的叙实性
6.2.1 情态动词与半叙实动词的叙实性
6.2.2 条件句与半叙实动词的叙实性
6.2.3 本节小结
6.3 非现实语气与非叙实动词的叙实性
6.3.1 情态动词与非叙实动词的叙实性
6.3.2 条件句与非叙实动词的叙实性
6.3.3 本节小结
6.4 非现实语气与反叙实动词的叙实性
6.4.1 情态动词与反叙实动词的叙实性
6.4.2 条件句与反叙实动词的叙实性
6.4.3 本节小结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主语属性与汉语动词的叙实性
7.1 主语属性与叙实动词的叙实性
7.1.1 主语的单复数
7.1.2 主语的定指性
7.1.3 主语的亲历性
7.1.4 本节小结
7.2 主语属性与半叙实动词的叙实性
7.2.1 主语的单复数
7.2.2 主语的定指性
7.2.3 主语的权威程度
7.2.4 主语的亲历性
7.2.5 本节小结
7.3 主语属性与非叙实动词的叙实性
7.3.1 主语的单复数
7.3.2 主语的定指性
7.3.3 主语的权威程度
7.3.4 主语的亲历性
7.3.5 本节小结
7.4 主语属性影响力的差异性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状语修饰与汉语动词的叙实性
8.1 状语修饰与叙实动词的叙实性
8.2 状语修饰与半叙实动词的叙实性
8.3 状语修饰与非叙实动词的叙实性
8.3.1 状语修饰与“听说”类动词的叙实性
8.3.2 状语修饰与“感觉”类动词的叙实性
8.3.3 本节小结
8.4 状语修饰与反叙实动词的叙实性
8.5 状语修饰的影响力
8.6 本章小结
第9章 概念结构与汉语动词的叙实性
9.1 “假装”类动词宾语的真假分化及其语法条件
9.1.1 “假装”类动词宾语的真假分化
9.1.2 “假装”类动词宾语小句真假分化的语法条件
9.2 “假装”类动词宾语真假分化的动因解释
9.2.1 “假装”类动词的概念结构和语义表达
9.2.2 假装行为的社会符号学分析
9.2.3 假装行为的选择性语言编码及其句法语义后果
9.3 “假装”类动词宾语真假的复杂表现和频率偏向
9.3.1 汉语“假装”类动词宾语真假的复杂表现和频率偏向
9.3.2 英语动词“pretend”宾语的情状类型与真假分别
9.3.3 英语“pretend”句的否定表达形式
9.4 本章小结
第10章 现代汉语动词的叙实性的“灰色地带”
10.1 宾语小句的语义特点及其反叙实功能
10.2 宾语小句的时体特点
10.3 否定与“打算”类动词的叙实性
10.4 疑问与“打算”类动词的叙实性
10.5 话题化和指称化与“打算”类动词的叙实性
10.6 内嵌与“打算”类动词的叙实性
10.7 情态动词与“打算”类动词的叙实性
10.8 “希望”在叙实性上的特殊表现
10.8.1 “希望”的宾语小句的特点
10.8.2 否定与“希望”的叙实性
10.8.3 疑问与“希望”的叙实性
10.9 本章小结
第11章 动词的叙实性研究的应用展望
11.1 引言
11.2 动词的叙实性研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前景
11.3 动词的叙实性研究在修辞学研究中的应用前景
11.4 动词的叙实性研究在自然语言处理中的应用前景
11.5 动词的叙实性研究在连词研究中的应用前景
11.5.1 叙实性和连词“虽”的语义功能
11.5.2 连词“虽”不同语义功能的机制及关联
11.5.3 从编码和解码视角看“虽”的两种语义功能
11.5.4 本节小结
参考文献
现代汉语动词的叙实性研究是2020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李新良。
得书感谢您对《现代汉语动词的叙实性研究》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