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史论衡(共二册)

国史论衡(共二册)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本书吸纳了数百篇近百年来有关史事的学术论文,是一部集百家精义的史论。

内容简介

本书分为上、下两册,以直述形式为主,即以历代先后,自周及清末,有关治乱兴衰,民族发展及断代重要政论与历代财政经济;中央、地方政治兴革,历代重要战事,军事体制;交通,中西文化与学术之演变,旁及历代帝王宰执兴替的得失与党争宦祸等。其内容论析,大体上一洗坊间流水账形式通史的缺点,而更能迎合国内读者阅读通史的需求。

作者简介

作者邝士元,历任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历史学科教授,博采群书,对我国数千年来发生的重要史实皆有深入研究。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国史论衡(上册)

叙例

第一章 汉族及其文化的由来

第一节 民族的定义

第二节 汉民族由来的各家说法

第三节 华夏名称的起源

第四节 我国历史上的四次民族大融合

第二章 西周的封建统治及其兴衰

第一节 封建制度及其起源

第二节 封建宗法与西欧的比较

第三节 周代推行二次封建的原因及经过

第四节 西周封建的内容与崩溃原因

第五节 封建社会状态及对后世的影响

第三章 春秋战国的纷争

第一节 春秋战国分期与霸政的兴起

第二节 霸政的意义与各国的称霸

第三节 战国的养士风气

第四节 春秋战国期间的变法

第五节 战国形势与七雄争霸

第六节 春秋战国期间各方面的转变

第四章 秦的统一及其衰亡

第一节 秦的兼并与六国灭亡

第二节 秦统一六国的原因与意义

第三节 秦的创建措施

第四节 秦速亡原因的分析

第五节 秦焚书坑儒的讨论

第六节 东土文化西渐的讨论

第五章 西汉的政教与治乱

第一节 楚汉相争及刘胜项败的分析

第二节 汉初的政治社会情态

第三节 汉初的政教学术

第四节 汉初封建与吴楚七国之乱

第五节 汉代土地政策的检讨

第六节 文景治绩的讨论

第六章 汉代的文治武功

第一节 汉代的崇儒

第二节 塞外民族入侵原因与汉化的分析

第三节 汉对匈奴的讨伐

第四节 汉对四夷的同化

第五节 汉武帝与桑弘羊的经济措施

第六节 昭、宣时代的政治

第七节 西汉式微与王莽变法

第七章 东汉的政教治乱

第一节 光武中兴及其政治评价

第二节 明、章之治道及其评价

第三节 东汉的士风

第四节 汉代的内朝、外朝与外戚

第五节 东汉的宦官及其得势原因

第六节 东汉与西羌的扰乱

第七节 东汉衰亡原因的分析

第八章 魏晋时期的治乱与兴衰

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的衰世现象

第二节 曹魏兴亡及其未能统一中国的分析

第三节 赤壁之战及其影响的分析

第四节 三国鼎立与吴、蜀灭亡原因

第五节 晋初的社会政治情态与八王之乱

第九章 东晋南朝的社会形态

第一节 东晋南朝的政治社会文化

第二节 东晋的立国与偏安原因

第三节 淝水之战及其影响

第四节 门第社会制度的形成与背景

第五节 门第社会衰落原因的分析

第六节 东晋亡国原因的分析

第十章 “五胡乱华”与北朝之汉化

第一节 “五胡乱华”与民族的迁徙

第二节 五胡对中国文化渐染与贡献

第三节 河西文化及其影响

第四节 北魏汉化的过程与盛衰关系

第五节 胡汉矛盾与两者势力的消长

第十一章 隋的开国及其盛治

第一节 隋统一天下在历史上的意义

第二节 隋统一前的社会与政治

第三节 隋唐皇室血统的讨论

第四节 篡周经过与得国原因

第五节 隋伐陈

第六节 隋代的隆盛

第十二章 隋代建设及其衰亡

第一节 隋唐运河在国防、经济上的意义

第二节 隋代置仓在政治、经济、军事上的意义

第三节 隋亡原因的分析

第四节 秦、隋亡国原因比较

第十三章 盛唐政治的商榷

第一节 李唐的开国

第二节 贞观政治的得失

第三节 武周时代之政治得失

第四节 开元天宝的政治得失

第十四章 隋唐对外的武功

第一节 隋唐对高丽用兵的得失与影响

第二节 隋唐对突厥的经营

第三节 隋唐对西域的经营

第四节 隋通海外与对吐谷浑的征讨

第五节 唐对四夷经营的成功与影响

第十五章 安史之乱与唐代的弊政

第一节 安史之乱及其影响

第二节 藩镇割据及其影响

第三节 唐宦官擅权及其相关的弊政

第四节 唐代朋党之争与影响

第十六章 唐代社会经济与外扰内患

第一节 刘晏与中唐的经济改革

第二节 唐代马政与中唐之经济、政治关系

第三节 唐代的外患

第四节 唐代的民变与衰亡

第五节 安史之乱后国运的挣扎

国史论衡(下册)

第十七章 北宋的立国及其政治措施

第一节 北宋立国前的政治、经济、社会形态

第二节 宋太祖创业与开国

第三节 宋初的政争与赵普功过

第四节 北宋初年的对外政策

第五节 宋初内政和经济政策

第六节 宋初政制及其改革

第七节 燕云十六州的地理与宋的国防

第八节 宋弃长安、洛阳而都汴的分析

第九节 北宋特别礼待士人的分析

第十八章 北宋的变法与党争

第一节 庆历变法及其失败原因

第二节 熙宁变法的得失与影响

第三节 庆历、熙宁变法得失之比较

第四节 宋代党争与政风

第十九章 北宋的衰亡

第一节 澶渊之盟及其影响

第二节 宋代宰相蔡京当权误国及其影响

第三节 宋徽宗与北宋的亡国

第四节 靖康之难

第五节 靖康之乱与北方人口的南迁

第六节 北宋积弱原因的检讨

第二十章 辽、金与西夏兴亡经过

第一节 “五胡乱华”与辽、金等犯宋之比较

第二节 辽的兴起及衰亡经过

第三节 西夏的兴起及衰亡经过

第四节 金的兴起及衰亡经过

第二十一章 宋与辽、金、夏的和战及其影响

第一节 宋夏战争经过及影响

第二节 促成宋金媾和的原因及其结果

第三节 北宋联金与南宋联蒙得失讨论

第四节 岳飞与秦桧的冤案

第二十二章 南宋的立国及其衰亡

第一节 宋室南渡初年的国势

第二节 南宋的开国与偏安

第三节 东晋、南宋立国与偏安的比较

第四节 东晋、南宋意图规复的事功的比较

第五节 南宋式微原因的分析

第六节 两宋灭亡原因的比较

第二十三章 元代的兴起与立国

第一节 蒙古的兴起与亡宋原因

第二节 元代统治汉人的政策

第三节 元代色目人的贡献

第四节 元代的海运与国运

第五节 元代的吏治及其速亡原因

第二十四章 明初的政制得失

第一节 明初开国及其政治措施

第二节 明初废宰相的原因与后果

第三节 明初知识分子的遭遇

第四节 明初削藩经过及其影响

第五节 明成祖的政治、经济措施

第二十五章 明代宦官专政与党争

第一节 明代宦官干政与阁权的消长

第二节 明代厂卫制与司礼监

第三节 唐、明宦官的比较

第四节 明代党争及其影响

第二十六章 明代的外患与影响

第一节 明代外患原因的分析

第二节 土木堡之役及其影响

第三节 明代倭寇为患的因果

第四节 明万历援朝之役及其影响

第五节 葡萄牙的入侵与商业交通

第六节 汉至明清长城、黄河、长江对中原文化的保全

第二十七章 明清的社会经济与科技

第一节 明初的对外贸易及其影响

第二节 明中叶的社会经济与张居正的改革

第三节 清代的社会经济与吏治得失

第四节 明清西学输入中国概述

第五节 近世中国文化的西传

第二十八章 晚明民变与衰亡原因的分析

第一节 晚明民变的分析与影响

第二节 明代亡国原因的分析

第二十九章 清代立国及其政治措施

第一节 清代的兴起及其代明原因

第二节 清初的统治措施

第三节 清初对汉人及少数民族的政策

第四节 清代削藩及三藩之乱

第三十章 顺治、康熙、雍正、乾隆的政治措施

第一节 顺治朝的政治措施

第二节 康熙朝的政治措施

第三节 雍正朝的政治措施

第四节 乾隆朝的政治措施

第三十一章 不平等条约与对外战争的失败

第一节 《尼布楚条约》及其影响

第二节 鸦片战争及其影响

第三节 英法联军之役及其影响

第四节 中日甲午战争

第三十二章 自强运动失败与革命的爆发

第一节 太平天国的兴起与灭亡

第二节 天地会的起源与太平天国的关系

第三节 洋务运动的失败与影响

第四节 戊戌政变的经过及其影响

第五节 “庚子拳变”及其影响

第六节 辛亥革命成功的分析

第七节 清代衰亡原因的分析

国史论衡(共二册)是2014年由道善文化出版,作者邝士元。

得书感谢您对《国史论衡(共二册)》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民国史研究(第1辑) 电子书
本书收录了民国时期历史研究的最新学术成果。
不可不知的德国史 电子书
本书介绍德国从古罗马时代至今二千多年的历史发展,带你轻松了解德国的通史。
不可不知的法国史 电子书
回望法国波澜壮阔的历史,带你领略千百年积淀的迷人风情。
寒山寺史话(中国史话系列) 电子书
一本书了解中国十大古寺之一的历史。
中国史学史十五讲 电子书
本书共十五讲,内容包括“五经”的历史观与史学观;先秦诸子与私家史著的历史观;易学视域下的汉代史学思想;“究天人之际”:传统史学的整体思维;“通古今之变”:传统史学的通变思维;“成一家之言”:传统史学的创新思维;求真与求道:传统史学的二重性思维;史鉴与资政:传统史学的经世致用理念;传统历史编纂学的理论与实践;“才学识德”:传统史学的史家修养论;“六经皆史”:明清史学的经史关系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