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似推荐
编辑推荐
经济学家蔡昉对新常态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热点经济问题的思考。
内容简介
中国在改革开放长达33年的时间里,实现了9.9%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是世界经济史的一个奇迹。
当人们习惯于这个高速增长之后,对于2012年以来增长减速容易产生疑惑。即使那些曾经高度赞誉中国经济取得成绩的观察者,也不免对中国经济前景产生了悲观看法;一些长期唱衰中国经济,一次次喊“狼来了”却始终落空的预言者,这回以为被自己误打误撞上了;还有一些投资(机)者,以为中国的减速为其提供了机会,意欲做空中国经济。
如果不是别有用心,这些对中国经济前景的误判,一定是产生于错误的观察方法及其背后的理论依据。一旦澄清在认识中国经济增长上的错误方法论,就可以拨开形形色色悲观论的迷雾,看到中国经济前景的一片光明。
作者简介
作者蔡昉,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学部委员。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劳动经济学、人口经济学、经济增长、收入分配、中国经济改革等。主要著作有:《超越人口红利》《四十不惑:中国改革开放发展经验分享》《“一带一路”手册》《中国智慧》等。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作者简介
第一篇 经济发展新常态
中国经济实现中高速增长的底气
一 快与慢的经济发展规律
二 量与质的经济发展内涵
三 改革、增长和稳定的统一
引领新常态才有中高速
一 翻番要求的中高速
二 新常态不是周期现象
三 以改革应对结构性挑战
认识和用足我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
从国际经验看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长源泉
一 供给方与需求方的增长潜力
二 生产率引导产业结构调整
三 面向未来的人力资本积累
四 借助后发优势实现赶超
以潜在增长率确定增长速度目标
一 关于增长速度的“万亿元之争”
二 未来的潜在增长率与增长速度目标
三 依据潜在增长率确定增长目标的意义
稳增长的着力点是提高潜在增长率
一 增长速度决定于潜在增长能力
二 慎用应对周期的政策手段
三 不应忽视“成长中的烦恼”
四 靠深化改革提高潜在增长率
以新常态超越“新平庸”
保持平常心,把握分寸感,增强穿透力
一 保持平常心:增长减速主因仍在供给方
二 把握分寸感:需求方的可为与不可为
三 增强穿透力:以制度红利为取向推动改革
四 结论
应重视单位劳动力成本过快上升的问题
一 制造业单位劳动力成本上升趋势
二 单位劳动力成本的国际比较
三 应对单位劳动力成本上升的主要举措
我国劳动力供求趋势和就业现状
一 普通劳动力短缺仍是主流表现
二 短期内劳动力市场没有风险
三 过度就业有可能导致中长期风险
四 稳增长和稳就业的改革思路
研判就业形势,防范失业风险
解读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
一 “新常态”的主要特点
二 深刻认识和主动适应“新常态”
三 中国要从人口红利转向改革红利
对“人口红利”的几点认识
第二篇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从供给侧认识适应新常态 以结构性改革引领新常态
一 把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与世界经济新平庸相区别
二 把阶段性供给侧因素与周期性需求侧因素相区别
三 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需求侧总量性刺激相区别
增长潜能+改革红利
一 澄清经济数据的误读
二 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长率
三 保持适当且必要的增长率
四 潜在增长率与改革红利
以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引领新常态
一 结构调整是新常态的题中应有之义
二 结构调整要遵循生产率导向原则
三 结构调整要靠改革和创新推动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着眼点
中国经济要发展必须深挖改革红利
一 中国经济换挡符合经济发展规律
二 不要指望通过刺激需求重回高增长
三 当务之急是挖掘改革红利提高潜在增长率
四 农民工市民化改革效果立竿见影
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惟改革一途
一 “中等收入陷阱”是统计现象
二 “中等收入陷阱”四部曲
三 正确认识中国经济减速
四 对症施治推进结构性改革
如何认识政策工具箱里的十八般兵器
关于“十三五”规划的两点政策建议
一 把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作为预期要求
二 重视岗位创造与破坏现象,应对结构性失业
中国人口政策变化
中国面临的人口问题挑战及应对策略
一 中国面临的“未富先老”挑战
二 恰当认识生育政策调整的预期效果
三 实施积极应对“未富先老”战略
如何延续中国经济奇迹?
如何使新型城镇化成为新常态下经济增长新引擎
建立成本分担机制 冲破既得利益藩篱
一 人口红利消失潜在增长率下降
二 消除抑制潜在增长率的制度性障碍
三 户籍制度改革能够一石三鸟、立竿见影
四 警惕短期就业冲击助长结构性失业
如何实现L型长期中高速增长?
一 认识减速:这次不一样
二 导致潜在增长率下降的四个因素
三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红利
第三篇 践行五大发展理念
践行五大发展理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一 对发展规律认识的历史新高度
二 着眼于发展目的与发展路径的统一
三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间表和路线图
全要素生产率是新常态增长动力
一 引领新常态就是寻求新动力
二 创新旨在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三 转方式和调结构是必由之路
如何实现“中高速增长”?
一 实现中高速要靠什么?
二 应从供给方改革入手
三 人口是关键要素
万众创新的经济学
在共享发展中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一 理论渊源、深刻内涵和实践基础
二 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的统一部署
三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全面共享发展
坚持以人为中心的发展理念
一 如何理解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这一目标
二 中高速增长数据如何得来
三 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如何实现
新库兹涅茨事实
一 库兹涅茨转折点相伴刘易斯拐点而生
二 政府缩小差距的意愿和政策力度至关重要
三 产业和技术结构以及全球化影响收入分配
四 单纯分蛋糕的民粹主义政策适得其反
促进人口均衡发展
一 我国人口发展取得的成绩和面临的挑战
二 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
三 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
四 注重家庭发展,关注困难人口群体
追求双赢的竞赛
一 工资上涨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二 旧岗位的破坏与新岗位的创造
三 机器人技术进步与人力资本积累
四 填补养老金缺口与延迟退休年龄
创造性破坏与社会政策托底
一 中国经济减速在于供给侧因素
二 新增长源泉来自于创造性破坏
三 以中国特色实践打破穆勒两难
从教育入手消除城乡二元结构
企业竞争力来源于践行五大发展理念
一 创新发展的核心是竞争力来源的变化
二 协调发展意味着转变发展方式要统筹考虑
三 绿色发展本身就是新的发展机会
四 开放发展需要中国参与全球公共品的提供
五 共享发展决定政府转向社会回报率高的领域
第四篇 经济问题杂论
回顾杜润生的农业发展阶段思想
留住中国特色企业文化的乡愁
追求产品质量是提升增长质量的微观基础
关于中国经济和湖北经济的若干话题
一 关于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挑战
二 关于户籍制度改革和土地制度改革
三 关于“单独二孩”政策
四 关于湖北省未来改革发展的定位
“高水平均衡陷阱”是不成立的
一 “高水平均衡陷阱”既不足以完美地解答“李约瑟之谜”,在历史事实面前也难以自圆其说
二 林毅夫的解释触及到了问题的核心,即中国的落后在于没有进入到现代科技创新。然而,留待解释的是,何以中国会形成特有的科举制度
三 要观察中西方在前工业革命社会的不同,以提供关于“李约瑟之谜”的合理解释
新常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个经济学家的思考和建议是2016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作者蔡昉。
得书感谢您对《新常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个经济学家的思考和建议》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