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似推荐
编辑推荐
本书讨论了中国特色小农经济以及其影响。
内容简介
在中国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分散的、生产机械化程度低的小规模经营是否会完全被规模化生产所取代,小规模农户是否真的不能适应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发展需要呢?农业发展的中国实践是否有助于丰富对马克思相关观点的理解呢?本书将对此将作出系统的回答。本书首先讨论资本下乡,企业化经营对小农经济的影响;接着讨论合作社的快速发展对小农经济的影响;然后讨论市场经济发展中,小农经济的命运及其对农村社会阶层结构的形塑;最后讨论中国特色小农经济的现代化道路。
作者简介
作者赵晓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副教授,农村社会研究中心副主任,博士,硕导,主要从事农村社会学和中国乡村治理问题研究。荣获湖北省博士学位论文(2012)、陕西省第十一次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二等奖(2013)、陕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二等奖(2015)和三等奖(2013)等奖励或荣誉,入选“陕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青年英才支持计划”(2015)。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文前辅文
序言
一 资本下乡与小农经济的处境
“资本下乡”为何逃离种植环节
一 引言
二 资本下乡与土地流转
三 资本式经营与农业生产
四 经营困局:资本退出生产环节
五 资本式农业与产业重构
六 小结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与农业治理转型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农业经营主体变迁的两个阶段
三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产业体系的“倒逼”
四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农业治理方式的“倒逼”
五 结论与讨论
农业转型中家庭农业的分化与农利再分配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T镇的农业转型与家庭农业的分化
三 分化的家庭农场的生存策略及其农利再分配
四 结论与讨论
新型农业主体的兴起与“小农经济”处境
一 引言
二 新型农业主体的兴起
三 资源流动关系
四 中国农业转型的再思考
五 结论
资本下乡真的能促进“三农”发展吗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资本下乡的生成机制
三 遭遇资本下乡的“三农”发展
四 结论与讨论
资本下乡的策略选择与资源动用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资本下乡的社会过程
三 资本与村民的互动
四 结论与讨论
二 土地制度变革与小农经济的机遇
土地的道义经济:农村土地流转问题再认识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土地的道义经济与农户的分化
三 道义经济下的农村土地流转
四 大规模土地流转与道义经济的式微
五 总结
土地细碎化治理与农地制度变革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土地细碎化治理的过程
三 土地细碎化治理的基础与机制
四 地方实践对农地制度变革的启示
五 结语
中国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意义与限度
一 背景介绍
二 农村产权改革的试验目标、项目进度与工作难题
三 农村确权的积极意义
四 农村产权改革的限度之抵押贷款
五 农村产权改革的限度之规模经营
六 以农民为主体的农业现代化
七 结语
三 农民合作社发展与小农经济的挑战
农民专业合作社制度异化的乡土逻辑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合作社包装下乡资本的表现
三 合作社运营的乡村社会政治生态
四 合作社异化的乡土逻辑
五 结论
农民合作社与精准扶贫协同发展机制构建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合作社与精准扶贫协同发展机制构建的理论逻辑
三 合作社在精准扶贫中的角色定位及其作用机制
四 精准扶贫为农民合作社规范化发展提供的新机遇
五 结论与讨论
农村合作社运动与第三条道路
一 引言
二 20世纪30年代的论辩:梁漱溟第三条道路的假设和实践
三 当代农村合作社的主张、争论和困境
四 争论的世纪回响
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小农经济的再造
中国小农“多元经营的家庭生计”
一
二
三
四
粮食安全视角下的农业经营问题
一 土地经营权流转与大户经营
二 粮食安全能否寄托于大户经营?
三 大户经营的未预结局
四 寻找粮农:谁在种粮?
五 国家政策如何保障粮农安全
土地流转与农村中老年劳动力的就业变动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土地流转的两种模式
三 “互惠型”土地流转与农村中老年劳动力就业机会的扩大
四 “资本主导型”土地流转与农村中老年劳动力的“半失业”化
五 基本结论与政策含义
农地规模经营与农村社会阶层结构重塑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农地规模经营中的多元利益主体及其行动逻辑
三 农村社会阶层结构重塑
四 结论与讨论
中农经济的兴起:农业发展的去资本主义化及其机制
一 导言
二 中农经济的兴起
三 家计生产、社区互惠与中农经济的去资本化机制
四 中农经济与农业发展的实现
五 中农经济对国民经济的可能影响
六 总结
再造小农经济是2017年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作者赵晓峰。
得书感谢您对《再造小农经济》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