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从先秦诸子治理教化思想中寻找借鉴。
内容简介
治国、治天下是中国古代哲学家所关注的重要问题,先秦诸子为如何治理和天下以获得稳定的社会秩序提供了各种模式,如德治、礼治、法治、无为之治等。而治国、治天下又与教民有着直接的联系,与各种治理方式相适应,有诗教、礼教、乐教、法教、不言之教等教化方式。同一治理方式和教化方式,为不同时期的思想家所继承、发展和诠释;不同的治理方式和教化方式之间,因为分歧而互相批判,但分歧中又分享着共同的观念,且在批判中逐渐接受对方的思想,形成了一定的共识。
本书以不同的治理方式和教化方式为纲,通过对先秦诸子治理思想和教化思想的比较,梳理出同一治理方式和教化方式的提出、发展和演变的线索,展现出不同治理方式和教化方式之间的论争情景,澄清其中的分歧与共识,以期为当代中国的治理和道德教育提供借鉴。
作者简介
作者王威威,女,1977年生于黑龙江省巴彦县。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先后获哲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现为华北电力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副教授,哲学与文化研究所所长,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中国哲学史。发表学术论文10多篇,出版多部专著。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总序
导言 从中国哲学的固有问题说起
一 哲学、西方哲学与中国哲学
二 “以西释中”与“以中释中”
三 中国古代哲人的致思对象与中国哲学的固有问题
四 治国与教民问题在中国哲学中的重要性
第一章 权力与法:老子与韩非的无为之治的比较
一 老子之“无为”与“自然”
二 老子之“无为”与“法”
三 韩非之“法”与君权
四 韩非之“法”与“无为”
五 结论
第二章 “自然”与“无为”:庄子学派对无为之治的诠释
一 “道”与万物“自然”
二 万物“自然”与权力的消解
三 人性与制度约束
四 “在宥天下”与“至德之世”
五 天道与秩序
六 君无为而臣有为
七 结论
第三章 德治与法治:商鞅、韩非对儒家思想的批判与接受
一 三世说
二 “治世不一道”与“事异则备变”
三 “先德而治”与“前刑而法”
四 “述仁义于天下”与“至安之世”
五 结论
第四章 势、术与法治:韩非对前期法家思想的综合与发展
一 “自然之势”与“人设之势”
二 “因其势”
三 “形名参同”之术
四 “循名责实”之术
五 结论
第五章 黄帝之治:以《商君书》《管子》《庄子》《吕氏春秋》为中心的考察
一 仁义之治
二 礼法之治
三 法天之治
四 结论
第六章 “礼义化性”与“习俗化性”:荀子思想中礼与俗的教化作用
一 性恶论辨析
二 礼义与化性
三 习俗化性
四 美俗、恶俗与易俗、成俗
五 结论
第七章 “以法为教”与“以吏为师”:韩非的教化思想
一 “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
二 “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
三 “以法为教”与毁誉之名
四 余论
第八章 富民与教民:老子、荀子、韩非三者思想的比较研究
一 “我无事而民自富”与“不言之教”
二 “不富无以养民情,不教无以理民性”
三 “以力得富”与“以法为教”
四 结论
附录一 “新子学”概念系统的建构
一 当代新道家、现代新墨家及新法家
二 新子学与当代新儒家、当代新道家、现代新墨家以及新法家之关系
三 先秦诸子的公共概念
结论
附录二 先秦诸子论人性、人情与人欲之关系
一 人情即人性
二 “情”生于“性”
三 “情”为“性”之失
结论
附录三 西方学术与子学概念诠释的方法——以老子的“无为”为例
一 “新子学”与中国哲学研究方法的反思
二 当代学者对老子“无为”概念的诠释
三 与西方政治哲学对话中的老子“无为”诠释
结论
附录四 老子的无为政治与诺奇克“最低限度的国家”之比较
一 “无为”与“自然”
二 自然状态与国家存在的理由
三 君主的作用与国家的功能
结论
附录五 天下与国家:商鞅的政治哲学
一 政治权力及法的起源
二 天下之利、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
三 “述仁义于天下”的政治理想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治国与教民:先秦诸子的争鸣与共识是2019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作者王威威。
得书感谢您对《治国与教民:先秦诸子的争鸣与共识》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