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处理器设计:架构、电路及实现

微处理器设计:架构、电路及实现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内容简介

《微处理器设计:架构、电路及实现》介绍并分析微处理器的系统架构、电路设计、物理实现等各方面的关键技术,兼具广度和深度,实现微处理器设计所需知识的纵向整合和融会贯通。《微处理器设计:架构、电路及实现》既包含微处理器设计的基本知识,如发展简史、基本组成及工作机理、指令集、流水线、超标量、层次型存储结构与基本存储单元的实现、设计验证及可测性设计,又深入介绍若干前沿研究和发展方向,如多核处理器、新型存储、计算与存储的结合、领域专用处理器、3D处理器,最后介绍若干国内外重要的处理器。

章节目录

目录

前言

第1章 微处理器设计概论 1

1.1 微处理器发展简史 2

1.1.1 集成电路制造、设计、软件等技术合力推动微处理器的发展 2

1.1.2 微处理器的参数指标及应用领域的巨大变化 12

1.1.3 若干微处理器发展的例子 17

1.1.4 集成电路制造及微处理器设计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19

1.2 微处理器的基本组成及工作机理 20

1.2.1 微处理器的基本组成 20

1.2.2 微处理器的工作步骤 22

1.2.3 顺序串行执行的指令集结构和乱序并行执行的微结构 23

1.3 微处理器若干关键技术概述 24

1.3.1 指令集 24

1.3.2 流水线 26

1.3.3 指令集并行及超标量处理器 30

1.4 本章小结 32

参考文献 33

第2章 微处理器的存储架构及电路 35

2.1 存储的层次化结构及缓存 35

2.1.1 存储的层次化结构概述 35

2.1.2 存储访问的局部性 36

2.1.3 缓存 37

2.1.4 虚拟存储 40

2.2 存储的电路实现 42

2.2.1 缓存实现电路——SRAM 42

2.2.2 寄存器堆实现电路——多端口SRAM 45

2.2.3 内存实现电路——DRAM 48

2.2.4 非易失存储——机械硬盘及闪存固态硬盘 51

2.3 新型非易失存储 53

2.3.1 阻变存储器 53

2.3.2 磁存储器 55

2.3.3 相变存储器 56

2.4 存储与计算的融合——计算型存储 57

2.4.1 计算型存储研究产生的背景 57

2.4.2 基于DRAM的计算型存储研究 58

2.4.3 基于SRAM的计算型存储研究 59

2.4.4 非易失存储与计算的结合 60

2.5 本章小结 62

参考文献 63

第3章 多核及众核处理器 66

3.1 多核处理器的缘起 67

3.1.1 单核处理器面临的挑战 67

3.1.2 应对方案——多核及众核处理器 70

3.2 若干研究历史及成果 71

3.2.1 起步: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研究 71

3.2.2 兴起:2000年后的多核处理器研究 72

3.2.3 成熟:20核左右通用多核处理器 74

3.3 多核处理器的核间通信方式 76

3.3.1 共享存储及消息传递核间通信方式 76

3.3.2 共享存储多核处理器的缓存一致性 77

3.3.3 共享存储和消息传递混合型核间通信方式研究 80

3.4 片上互连网络 82

3.4.1 互连拓扑结构及路由 82

3.4.2 交换电路:包交换及电路交换 84

3.4.3 包交换和电路交换混合型片上网络研究 87

3.5 面向多核及众核的时钟设计 92

3.5.1 同步时钟的设计 92

3.5.2 同频异相时钟多核处理器 93

3.5.3 全局异步局部同步多核处理器 94

3.6 电压频率可调的低功耗多核处理器设计 100

3.6.1 基于动态电压及阈值电压控制的低功耗处理器设计 100

3.6.2 基于动态电压频率控制的低功耗多核处理器举例 102

3.7 本章小结 104

参考文献 105

第4章 微处理器扩展——领域专用的“CPU ”系统 108

4.1 微处理器的扩展方式 109

4.1.1 ASIP 109

4.1.2 Big.Little架构 110

4.1.3 CPU GPU 113

4.1.4 CPU FPGA 114

4.1.5 CPU ASIC 115

4.2 异构系统的互连 115

4.2.1 CCIX互连标准 116

4.2.2 OpenCAPI互连 117

4.2.3 NVLink 118

4.3 异构系统的编程 119

4.3.1 CUDA架构及编程 119

4.3.2 OPENCL编程 120

4.3.3 OpenACC编程 121

4.3.4 HSA编程中间语言标准 122

4.3.5 高级综合语言 122

4.4 领域专用异构多核系统举例 124

4.4.1 面向通信和多媒体的24核处理器 124

4.4.2 面向通信、多媒体、大数据、信息安全的64核处理器 128

4.4.3 面向人工智能的异构多核处理器 134

4.5 本章小结 136

参考文献 137

第5章 3D处理器 139

5.1 3D封装技术及其应用 140

5.1.1 3D封装技术介绍 140

5.1.2 3D封装技术在存储器中的应用 142

5.1.3 3D封装技术在处理器中的应用 144

5.1.4 基于3D封装技术的计算型存储研究 145

5.1.5 3D封装技术在片上网络中的应用 146

5.2 2.5D封装技术及其应用 147

5.2.1 2.5D封装技术介绍 147

5.2.2 2.5DI/O电路的进展 148

5.2.3 2.5D系统芯片的进展 148

5.3 2.5D/3D封装技术的定性及定量特征 149

5.4 2.5D处理器设计举例 150

5.4.1 2.5D系统片间互连及核间通信 152

5.4.2 2.5D处理器的存储系统 154

5.4.3 2.5D多核处理器的芯片实现与系统集成 155

5.5 本章小结 158

参考文献 158

第6章 微处理器设计流程、设计验证及可测性设计 160

6.1 微处理器设计流程概述 160

6.1.1 工艺的选择及影响 162

6.1.2 Verilog语言 165

6.2 微处理器设计验证 167

6.2.1 集成电路验证方法概述 167

6.2.2 微处理器设计验证概述 169

6.2.3 有针对性的测试程序自动生成技术 170

6.3 微处理器可测性设计 172

6.3.1 可测性设计简介 172

6.3.2 基于JTAG的可测性设计 173

6.4 本章小结 176

参考文献 176

第7章 国内外典型处理器介绍 177

7.1 Intel处理器 177

7.1.1 Intel处理器的演进 177

7.1.2 Intelx 86指令集 183

7.1.3 Intel的专利 187

7.2 AMD处理器 190

7.2.1 3DNow!浮点SIMD指令集 191

7.2.2 x86-64位处理器 192

7.2.3 融合CPU和GPU的处理器(Fusion APU) 193

7.2.4 AMDZen处理器 193

7.3 ARM处理器 194

7.3.1 ARM7处理器 195

7.3.2 Cortex-M处理器 196

7.3.3 Cortex-A处理器 197

7.4 申威处理器 197

7.4.1 申威64指令系统 197

7.4.2 申威处理器核心 198

7.4.3 申威处理器产品 199

7.5 中天微CK-CPU 202

7.6 本章小结 204

参考文献 205 

微处理器设计:架构、电路及实现是2019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作者虞志益。

得书感谢您对《微处理器设计:架构、电路及实现》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互联网协议第六版(IPv6)部署方案及设计 电子书
1.本书涉及IPv6路由、过渡和安全等相关内容,分析了IPv4和IPv6共存的过渡阶段的主要技术、适用场景和选择模式。 2.本书作者为协助大型网络运营商设计、规划IPv6的网络演进,并参与IPv6项目试点的核心成员,在此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理论知识和有益的实践经验,书中的很多内容都是作者的现网实践经验,会为广大读者加深对下一代互联网的理解提供有用的参考价值。 3.本书在IPv6相关安全领域的部分重点针对国家等级保障要求,分基础网络层和数据应用层两个方面制定IPv6技术改造相应安全机制。本书最后通过数个实际的建设案例详解加深读者对下一代互联网IPv6技术演进的整体认识和理解。
电子工程师必备——电路板技能速成宝典(第2版) 电子书
电子工程师实操技能:元器件识别、故障检修、电路设计应用。
量子保密通信网络及应用 电子书
1.质量保证,本书出自工作在国内ling先的量子通信专业公司的专家之手。 2.理论实践相结合,不但讲述“如何做”(特别是在实际中如何做),更加讲述了“为什么要这么做”。 3.实例真实可靠,本书侧重介绍量子通信从理论到工程实践的应用,数据图表来源实际工程,真实可靠。 4.内容严谨,方便查询。全书参考并引用了大量的国外专著和文献,方便读者进一步扩展学习。
光传送网 OTN 技术、设备及工程应用 电子书
本书由江苏省邮电规划设计院多名专家和技术骨干联合编写,内容翔实,既注重OTN技术原理和发展趋势的介绍,又面向工程实际应用,对于从事光通信行业的从业者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MIMO多天线系统与天线设计 电子书
本书深入剖析多天线系统技术与应用,适合专业技术人员及高校师生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