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格局的起源:考古学的视角

中华文明格局的起源:考古学的视角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研究分析中华文明格局的形成与特点。

内容简介

从考古学角度看,中华文明格局有四个显著特点:第一个是多元一体。这造就了中华文明的广大与悠久。第二个是南北相依。南北两个农业起源中心,为中华文明的发展提供了缓冲空间,是中华文明稳定发展的经济基础。第三、第四两个特点代表中华文明的两个发展方向:一个是向内陆发展,西北半壁与东南半壁河山形成共生关系;另一个是向海洋发展,稻作农业向东亚其他地区以及东南亚、大洋洲地区扩散。

中华文明不仅是农业文明,而且具有多元的文化基础,其来源就是史前时代形成的文化生态格局。这个文化生态格局由四个部分组成:以农耕为主的东南板块、以游牧为主的西北板块、处在两者之间的生态交错带板块,以及海洋块板。四个板块之间的密切互动构成中华文明格局的基本框架。

作者简介

作者陈胜前,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98年赴美国南方卫理公会大学(Southern Methodist University)攻读博士,师从美国考古学协会主席、美国科学院院士弗雷德·温道夫(Fred Welldorf)与“新考古学”开创者路易斯·宾福德(Lewis R.Binford),2004年获哲学博士。现主要从事考古学理论、考古学思想史、农业起源、石器分析、遗址过程动态解读、史前艺术等领域的教学与研究。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序言

第1章 考古学的意义

考古学的视角

认识人与社会

认识我们是谁

第2章 文明的根基:文化与社会

人的世界

社会性的思考

第3章 文明的概念与思想基础

文明究竟是什么?

作为社会秩序的文明

文明的根源

第4章 早期中国文明演化的关键问题

“夏”的问题

史前中国的文明化进程

东西方文化交流—上古世界体系的影响

第5章 文明发展的格局

史前人类文化格局

史前中国文明格局

第6章 文明起源的模式

良渚模式

红山模式

石家河模式

中原模式

南佐模式

中华文明起源与边缘发展理论

第7章 文明化进程的节奏

大分化:中国旧新石器时代过渡的机制与动因

大融合:史前中国文明化进程的浪潮

大扩散:夏王朝的兴起

第8章 有关中国文明起源:我们在争论什么?

争论的焦点问题

问题的解读

争论的底层逻辑

第9章 文明探源的方法论问题

文明探源的两个重要问题

文明起源研究路径的反思

从学术史角度看中华文明探源工程

文明性:一个值得关注的视角

第10章 中华文明的复兴与未来

文化的竞争

大历史角度看当代中国的崛起

中国文化的前途

中华文明格局的起源:考古学的视角是2024年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陈胜前。

得书感谢您对《中华文明格局的起源:考古学的视角》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考古学集刊(第21集) 电子书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主办,考古杂志社编辑,本册是第21集。
永康村落起源故事 电子书
本书精选了120篇反映永康村落文化、记述与村落文化起源相关的民间传说故事的文章,描述了千百年的文化沉淀,抒发了追本溯源的情怀,昭彰了祖上之德等。
考古学史与商周铜器研究 电子书
中国考古学史和商周铜器领域经典论文集。
文明的体验:人类学视角下的英国 电子书
打开英国社会的变迁群像,揭示虔诚而又纠结的文明底色。
良渚玉器与中华文明 电子书
玉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文化基因。在距今五千多年的良渚时代,已经形成以象征神权的玉琮、象征军权和王权的玉钺,以及玉璧、玉头饰等为载体,用以标志身份和等级的用玉体系。成组玉礼器体现的礼制,开启了中华文明“器以藏礼”的传统。本书通过对玉器在中华文明中的地位、良渚用玉的典型性、玉器时代与中华文明起源等问题的探讨,展现了良渚文明对中华文明发展做出的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