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的博物馆(新版)

流动的博物馆(新版)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在不同的时代,博物馆展览叙事应对的社会命题并不一样,所以其结构与形态也会呈现出明显的差异。但换个角度来看,其内在的根本目的却从未改变——以展览这种独特的叙事方式来缓解当下社会的精神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的矛盾。展览叙事链接精神与现实世界的关键就是“真实”。叙事中的“真实”是一种客观与主观之间的“恰当”状态。在展览的叙事创作中,叙事者需要根据展览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来具体地解读“真实”,根据实际情况的需要来对“真实”进行修补、升华或创造。展览叙事现场由文化视角、物、空间与人这四个基本要素构成——虽然看上去与现实世界并无差别,但其构成逻辑和呈现出来的状态却与现实世界大相径庭,因为叙事的规律与现实世界的规律有着本质的区别。这四个要素的状况以及对这四个要素的解读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到了今天,每个要素的内涵都变得变幻莫测,这就给展览叙事带来了足够丰富的变化,也为展览叙事融入世俗社会准备了充分的条件。走入世俗社会的展览叙事已经不会再以完整的博物馆展览的形态来出现,而是呈现一种与世俗社会相交融的、自由灵活的装置状态,它必将呈现一种结构上的双重性:对内坚实,保持着文化的独立性;对外灵活,积极地参与到社会体系之中。在这个急速变化、充满矛盾、冲突与不确定性的时代,展览叙事装置正在成为一种能够重新组织资源、调和冲突、进行想象与实验的积极的中立区。

内容简介

《流动的博物馆》是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德庚从其博士毕业论文中衍生出的一部对当代博物馆理论与形态发展的专著。本书以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后博物馆”概念与今天的“泛博物馆”现象为背景,主要关注博物馆展览在今天发展中的两个非常值得注意的变化:叙事性的增强以及与世俗社会的交融关系,而论述的重点则集中在与这两种变化相适应的展览叙事的结构与形态上。该书共有8章,以通俗的语言由浅入深地向读者介绍分析了博物馆在形态、功能、主题、内容等方面的变化,并以专业理论为支撑,探索当代与未来博物馆多元的可能性。

作者简介

李德庚,

直径叙事创始人,艺术学博士,清华美院博士生导师、策展人、叙事设计师、博物馆及美术馆顾问。曾任清华美院视觉传达设计系副主任、北京今日美术馆设计馆学术总监、深圳当代艺术和城市规划馆的执行顾问、国际著名设计杂志《FRAME》《MARK》中文版艺术总监。他在首届“中国设计大展”、首届“北京国际设计三年展”、“2013上海设计艺术展”等重要设计展览担任策展人,也是“社会能量”中国巡回展、“设计的立场”中国巡回展、2013深圳OCT-LOFT创意节、“2011深圳建筑双年展——大运与深圳特别展”、2019北京世园会植物馆、湖北张之洞与武汉博物馆、深圳同源博物馆、沈阳味觉博物馆、深圳城市规划馆、珠海金山创想馆、天津运河创想中心、深圳万科博物馆的总策展人或主持设计师。著有《流动的博物馆》、《没有展品的博物馆》、《正在设计的未来》、《平面设计死了吗?》、《今日交流设计》丛书、《欧洲设计现在时》丛书等十余本深具社会影响的设计书籍。曾受邀在2009年北京世界设计大会,2010年荷兰建筑、时尚与设计大会,英国V&A博物馆,韩国东亚书籍设计论坛,“平面设计在中国”等国际重要设计学术会议上发表学术演讲或担任学术主持人。近年来专注于博物馆策展叙事设计以及对城市文化空间的研究与实践。


章节目录

《流动的博物馆》(新版)目录

 

一 什么是博物叙事

2 用叙事来抗拒时空压缩的迫害

7 精选现实对现实的威胁

11 博物叙事—一种超现实主义的现实形式

 

二 从家庭博物馆到社会博物馆

18 家庭中的博物馆

18 个人和家庭的博物收藏

20 个人和家庭博物收藏的储存、展示与叙事

25 博物馆的社会化

26 博物馆情感从个人、家庭向公共社会转移

31 博物馆文化权力的建立

34 博物馆展览资源社会系统的建立

41 博物馆展览叙事的社会分工

46 流动的博物馆

48 重新理解公共性

50 从知识传播到文化生产

57 博物馆展览叙事的基本结构

57 展览的四样要素

60 展览叙事的结构

 

三 走向成熟的博物叙事语言

64 物的解放与进化

64 日常生活中的物的进化

66 博物馆中的物的范围的扩展

68 超物之物

84 非物之物—以文字的展品化为例

98 对物的尊重

102 对物的解构与博物叙事语言的形成

102 从原作到仿品

104 从模仿到创造

107 像、媒介与意义的拆解与重构

114 物的表演

114 展览围绕着物的表演展开

116 物在演出中的身份与角色

124 物的表演

 

四 从观众到新观众

144 “观众”的演变

144 从日常的主体到“观看”的主体

145 强化了视觉的观众

146 观众的感官蒙太奇

148 观众成为参与的主体

152 “观看”的延伸

152 展览中的观众是被重新设定的感知综合体

155 观众感知系统的延伸

159 突破感知与行为的禁令

164 观众对展览的自我剪辑

164 观众的行为、观看与思考

170 展览观众的自我叙事剪辑

 

五 作为文化能量场的博物馆空间

180 展览空间的演变

180 从藏品库到展厅

181 游牧的博物馆空间

185 互联网给展览空间带来的改变:

交织与结点

190 展览叙事的能量场

190 黑盒子与白盒子

192 文化叙事的游戏场

194 事物结构关系的“协调者”

200 展览空间结构的叙事性

200 展览空间结构的叙事性

202 博物馆建筑结构的叙事性

205 用参观时间塑造展览空间

205 展览叙事的线性空间

206 展览线性空间关系中的两组矛盾

212 线的空间构成

213 墙面

220 隧道

222 观众流线

 

六 展览叙事中的真实

236 在客观存在与主观认识之间的真实

236 谁的真实?什么的真实?

239 对真实的修补与升华

246 叙事现场与现实世界之间的真实

247 往事与当下现实的共振

249 当下的事与当下现实的共振

253 准备发生的真实

254 现场的真实

257 知识与文化的真实

259 社会影响的真实

 

七 展览叙事中的文化视角

266 展览叙事中的两种经典视角

269 博学家视角的演变

269 从博学家到陈述人

276 从讲述知识的博学家到叙事实验的主持人

293 博学家视角与诗人视角的融合

298 亲历者视角的演变

299 亲历者视角在今天的勃兴

299 亲历者视角与亲历者叙事

307 亲历者叙事的现场结构营造

 

八 走向新展览—从文化叙事到文化实践

318 博物馆展览的转型

318 博物馆的异化与泛化

321 展览叙事的成长

323 从文化叙事到文化实践

325 走进世俗生活的展览叙事装置

331 融入现实—

当代展览叙事装置的社会性结构

338 保持文化独立性—

当代展览叙事装置的叙事性结构

344 积极的中立区

 

348 注释

353 后记


流动的博物馆(新版)是1970年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作者李德庚。

得书感谢您对《流动的博物馆(新版)》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劳动教育论要.当代中国教育学小丛书 电子书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于2020年3月印发,近年来被淡化、弱化的劳动教育被提到了新的高度。本书结合这一政策的出台,从学理和实践层面,对与劳动教育相关的经典论述和基本概念基本内涵做了深刻分析,对广大教育工作者如何理解和开展劳动教育提供了借鉴和启示。本书是作者对劳动教育跨越20多年之久的持续且逐步深入的思考文集,对新时代全面加强劳动教育的推进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厦门饮食文化 电子书
厦门菜是中国八大菜系之一“闽菜”的重要代表,以闽南风味为主,台湾、东南亚风味为辅,以清鲜、淡爽、鲜嫩和善用甜辣为主要特色。厦门菜以烹制各种海鲜菜肴见长,又兼具了传统小吃名点、素菜、药膳等特色“招牌”,饮誉海内外。《厦门饮食文化》内容包括厦门传统菜谱和美味佳肴、风味小吃和特色茶配、名厨名店与市井美食、加工食品与茶酒饮料、家常食粮和节庆食俗等部分,力求全面、系统地反映厦门饮食文化悠久的历史和发展,挖掘
山海经(百绘卷) 电子书
130幅原创绝美板绘,重现《山海经》中的神奇世界。
本土化.京师影视学术书系;京师影视学派系列丛书 电子书
本书围绕中国影视文化“本土化”这一核心命题,以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考察了中国影视文化发展演进过程、现状与未来趋势,从宏观层面明确了中国电视的角色与责任,并具体地对中国影视中的综艺、电视剧、电影、影视产业和影视教育和学科,进行了深入研究。本书不仅对电影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和思考,还对中国影视理论和学科建设进行了剖析与前瞻。本书对于理解中国影视文化自觉建构,对于中国影视文化软实力建构以及在媒介融合环境下影视文化的转型,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
埃及四千年珍宝 电子书
1.埃及四千年文明图鉴,古埃及文化的视觉盛宴 ·了解金字塔如何从传奇建筑师伊姆霍特普的阶梯式金字塔发展为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胡夫金字塔。 ·了解古埃及历史上的伟大英雄,例如纳尔迈国王、孟图霍特普二世和图特摩斯三世。他们统一国家并扩大疆界,建立起辉煌的埃及帝国。 ·了解古埃及的女性王室成员:“女王”哈特谢普苏特的至上权力,奈菲尔塔利的宏伟陵墓,以及“埃及艳后”的神秘死亡。 ·了解古埃及令人称奇的金银宝藏:赛特哈索尔尤内特公主的精美首饰,少年国王图坦卡蒙的稀世珍宝,以及传奇之城塔尼斯的统治者普苏森尼斯的惊人财富。 2.作者权威,具备专业学历背景 本书作者为英国杜伦大学考古学和人类学博士,从2012年起任开罗美国大学出版社主管。他定期在杂志上发表关于埃及考古和历史的文章。著有《阿布辛拜尔和努比亚寺庙》(2019年)、《古埃及珠宝》(2020)等。 3.装帧精致,印刷精美,阅读体验好 大16开本设计,精装,采用特种纸张印刷,展示古埃及文明艺术之美。 4.亚马逊4.7星推荐 该书英文版上市后,在亚马逊网站评分为4.7,获得《亲爱精神》杂志、旅行网站、专业书评人、教育从业者的认可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