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幸福:中国哲学史视角:全2册

追寻幸福:中国哲学史视角:全2册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追寻幸福:中国哲学史视角》探讨幸福与哲学关系,分析理论与现实层面的基本问题。

内容简介

《追寻幸福:中国哲学史视角》是一本从追寻幸福的视角探讨中国哲学史的书。作者力图从追寻幸福的角度,重新系统地阐发哲学的基本问题,重点论述的是自由、秩序、完美和幸福之间的逻辑关系。作者发现哲学的基本问题可以分成理论与现实两个层面:从理论上看,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与精神的关系问题,即物与心的关系问题,所以可以把哲学分为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两大派别;而从现实性上看,哲学的基本问题则是秩序与自由的关系问题,即中国哲学史中所说的治与乱的关系问题,所以可以把哲学家分为秩序派哲学家和自由派哲学家。中国的秩序派哲学家力图通过平定人心来平定天下,从而让人在自觉地选择公正的秩序的同时的同时拥有精神上的幸福。

章节目录

封面

扉页

版权信息

目录

作者简介

让卷舒自在之仁回到我们的生命里

其他

全书的宇宙大全逻辑串梗概

前言 以逻辑串的方式探寻真理

上卷

第一篇 导论:在秩序与自由中追寻幸福

一 儒家的宇宙大全的人生意义逻辑串

二 儒家的科学与价值融为一体的仁德礼制幸福体系

第二篇 儒前的圣典时期——追求至善的圣典仁德礼制幸福体系的建设

第一章 知行合一的仁德(德)建设体系

第一节 知仁德的教育

一 仁德教育的内容

二 从事六艺之教的儒师

三 仁德教育的设施

第二节 行仁德的礼仪

一 礼仪的社会整合功能

二 礼仪的不同形式

第二章 平均主义的礼制(位)建设体系

第一节 经济制度的建设

一 宗法封建制

二 农兵合一的井田制

三 工商制及其他

第二节 政治制度的建设

一 官仕举贤制

二 刑法

第三节 文化制度的建设

一 敬德保民的仁义恩爱制

二 一孝通天的宗教孝敬制

第三章 天下的得失与德位之配与不配

第一节 三皇五帝时期的权力流变

第二节 三王时代的权力流变

第四章 时运和命运中的吉凶祸福

第一节 个人把握命运的依据是《易》

第二节 个人把握命运的方式

一 圣人对天数的筮法

二 君王对天意的占卜

三 民的求福消灾的巫术

第三篇 儒前圣典时期的危机——自私观念的兴起与圣典仁德礼制幸福体系的败落

第一章 礼制体系的败落与天下大乱

第一节 春秋战国时期的权力流变

第二节 自私观念的兴起与庸俗之风的盛行

第三节 礼治及礼崩乐坏

一 礼乐的文雅生活方式

二 礼治的分封体系

三 礼崩乐坏的社会乱象

第二章 仁德的重要性的凸显

第一节 祭祀观和鬼神观中强调的仁德

一 不仁之君的祭祀是无效的

二 有仁德的鬼神才有享

第二节 经典和引证中强调的仁德

一 仁德的重要性

二 具体的德性

三 德政中的文德

四 君子人格的具体表现

第三节 个人把握命运的仁德方式

一 对天道的信仰

二 对占筮的质疑

三 对星象的质疑

第四篇 儒家的春秋战国子学时期——对圣典仁德礼制幸福体系的系统阐释

第一章 百家争鸣中的儒家

第一节 子学渊源中的儒家

第二节 与儒家争辩的各家

第二章 儒家的子学代表人物

第一节 儒家道统中的圣人孔子

一 孔子的生平及立论宗旨

二 孔子的思想脉络

三 孔子的《易大传》对圣典的系统阐释

四 孔子后学中的仁德思想

第二节 儒家道统中的亚圣孟子

一 孟子的生平及立论宗旨

二 孟子的思想脉络

第三节 儒家道统外的荀子

一 荀子的生平及其立论宗旨

二 荀子的思想脉络

第三章 子学各家与儒家的不同

第一节 法家与儒家的不同

一 法家的功利道德(功)名法(名)享受体系

二 韩非子的严酷的功利道德(功)名法(名)享受体系

第二节 道家与儒家的不同

一 道家的道德洁身养生体系

二 道家的子学代表人物

第三节 名家中的儒家与道家之分

一 惠施的反对名位的平等的道家观

二 公孙龙的名位仁爱的儒家观

第四节 墨家与儒家的不同

一 墨子的兼爱思想

二 后期墨家的兼爱思想

第五节 农家与儒家的不同

一 农家:君主应该与民同耕而食

二 孟子对农家思想的反驳

第五篇 儒家子学在秦朝的危机——法家开启的功利道德(功)名法(名)享受体系

第一章 秦朝的权力流变:强大者因失仁德而失天下

第二章 用什么学派来统一思想

第一节 战国末年的儒家思想:强调仁礼的客观性

一 儒家的《大学》之道:止于仁的至善

二 儒家的《中庸》中的思想:进退符合时中

三 儒家的《礼记》中的思想:仁礼的混乱、仁礼的小康和仁礼的大同

第二节 阴阳家的流行:强调道德的客观性

一 阴阳家的缘起:以五行中的金木水火土之道德立论

二 阴阳家的思想脉络

第三节 罢黜百家而独尊法令:强调思想的统一性

一 儒家与道家的学术正统之争

二 通过焚书坑儒的凶的方式统一思想

第六篇 儒家的西汉经学时期——用圣王之制维护功利仁德礼制幸福体系

第一章 西汉的历史演变

第一节 权力的流变过程:权力的得失依然与仁德的得失相配

第二节 疆域的扩大与中国版图的大定

第三节 西汉繁荣后的贫富分化及王莽新政

第二章 西汉儒家今文经学的独尊

第一节 汉初与阴阳家合流的道家的流行

一 在道家和儒家中都出现了折中主义的趋势

二 申韩之术与黄老之道学的并行

三 汉孝惠高后之时采用了道家的无为之治

第二节 儒家经学登上国学正统之位

一 儒家科举制度的先声:不按家庭出身的贵贱来划分人的高低

二 儒家经学大一统的开启

第三章 儒家道统外的董仲舒

第一节 董仲舒的生平及其立论宗旨

第二节 董仲舒的思想脉络

一 天人合一的方式:天的五行与人的五德的合一

二 人天生就具有性的仁气和情的贪气

三 天与人通过阴阳相互感应

四 王者如何施行仁政?

第七篇 儒家经学在东汉的衰落——古文经学用自然清理功利仁德礼制幸福体系中产生的迷信

第一章 东汉的权力流变:失仁德者失天下再次应验

第二章 西汉今文经学的危机

第一节 阴阳家的五行与《易》的象数之学的合流

一 易是没有形畔的可用象数呈现的能量

二 阳的能量运行之九为阳的气体能量所变之究

三 八卦之气终之时就是四正四维分明之时

四 六十四卦都可以配入四时来说明仁德

五 《易》的纬书和谶书的流行

第三章 西汉今文经学的清理者

第一节 儒家古文经学的兴起:力图消除阴阳家的消极影响

第二节 引道入儒的魏晋风度的开启

一 扬雄的清净无为的自然观

二 王充的天道自然而然的无为观

下卷

第八篇 儒家三国至唐中的经学危机——新道家和佛家联手反对功利仁德礼制幸福体系中的功利性

第一章 三国至唐的历史流变

第一节 权力的流转:无稳定的仁德之君则无大治的天下

一 三国魏晋时期的征伐

二 南北朝时期的军阀统治

三 隋唐时期的权力流变

第二节 功利仁德礼制体系的续建

一 内官和外官的官制

二 府兵制和反逆等刑罚

三 户调、均田和租庸调赋税制

四 教育制度和门阀的兴废

五 儒、道、佛相容的学术和儒、道、佛三教的并立

第二章 南北朝时期的新道家

第一节 新道家与名家和儒家的合流

一 《老子》《庄子》和《周易》为三玄

二 郭象首次把玄学和辨名析理的名家结合起来

三 孔子已经修养到了没有无欲的欲望了

第二节 新道家的代表人物

一 何晏和王弼的无爵而贵观

二 竹林七贤的放达和不守礼教

三 《列子·杨朱》中的恣欲快乐观

四 向秀和郭象的《庄子注》中的无为而治观

第三章 南北朝和隋唐时期的佛学

第一节 中国佛学的缘起

一 佛家与道家的哲学联盟

二 中国佛学的立论宗旨

第二节 中国佛学的思想脉络

一 中道宗和禅宗之间的密切关系

二 法相宗、华严宗和天台宗:去除不净的烦恼导致的心塞之病

第九篇 儒家的唐中至清中的道学时期——道学用天理捍卫纯粹的理性仁德礼制幸福体系

第一章 唐末至清中的历史状况

第一节 天子权力的流转过程

一 唐朝末期的衰落

二 五代的兴亡和契丹的侵入

三 宋朝的敛财奢侈现象

四 元朝的兴起和衰亡

五 明朝皇帝失去权力的过程

六 清朝的兴起和治理状况

第二节 政治、社会和经济的演变状况

第三节 学术方面的演变状况

第二章 道学在唐中期的萌发

第一节 道学中的儒、道、佛三家的融会贯通的倾向

一 道教中的天地交合时的阴阳造化之机论

二 佛教中的止观智定论

三 《易经》中的无虑无思的正思

第二节 韩愈首倡的儒家的道统论

一 朝廷应该强迫僧侣还俗

二 儒家道统中的“道”的含义

三 性和情之仁都是有上中下三品的

四 用仁德治心的目的在作用于天下国家

第三节 李翱的佛味浓重的儒家道学

一 圣人的寂然不动之仁心是不往而到的

二 寂然不动的仁的诚心能让行止语默都处于极

三 动静皆离的至诚的仁之正心

第三章 道学中的理学、心学和气学的分立

第一节 北宋时期的儒家道学的创立

一 用仁文以载仁道的体用反对淫丽华美的怪文章

二 以儒道佛融会贯通的方式排佛老

三 力图在宇宙论高度上让求仁心、求仁理与求仁用相统一

四 努力让求仁的率性的风流与求仁的功用的名教相统一

第二节 儒家道学的宗师级人物

一 周敦颐创立的入淤泥而不染的仁的道学

二 邵雍的无贫贱无富贵的仁的率性风流的道学

三 张载的万物平等的民胞物与的仁的道学

第三节 儒家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

一 儒家理学的主干人物

第四节 儒家心学的主要代表人物

一 儒家心学的主干人物

二 儒家心学的主要枝干人物

第五节 儒家气学的主要代表人物

一 儒家气学的主干人物:王夫之(王船山)

二 儒家气学的主要枝干人物:罗钦顺、王廷相

第十篇 儒家在清末和民国的危机时期——儒家的理性仁德礼制幸福体系遭遇西方的科学与民主

第一章 从清末到民国的儒家的仁的礼制的遇难过程

第一节 政治状况:民主立宪与被当成专制的仁的礼制

一 中国与列强之间的关系

二 君主立宪与共和立宪之争

第二节 经济状况:向西方借债从而失去独立性的状况

第三节 思想状况:儒家的礼制是专制而儒家的思想不是科学

一 西方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

二 清朝和民国的儒家发展状况

三 各种思想观念的激荡过程

第二章 中、西、马三种思想和制度的融会更新的开启

第一节 儒家的主要融会更新者

一 儒家的仁的思想的主要更新者

二 儒家的仁的礼制的主要融会更新者

第二节 西方自由主义的主要支持者

一 西方哲学的主要引入者

二 孙中山:中国自由主义制度的主要缔造者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支持者

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引入者

二 毛泽东: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主要缔造者

结语 儒家的凤凰涅槃式的再生——中西马哲学的融会贯通——从共和仁德礼制幸福体系走向共同仁德礼制幸福体系

第一节 儒家思想与共同的自由王国之间的关系

一 “舌尖上的儒家”的连续之吃

二 有主有辅、相辅相成的集合体特征

第二节 西方自由主义与共同的自由王国之间的关系

一 机器人的进化与人的退化

二 对于西方的冰冷的概念化语言的反思

第三节 马克思的哲学与共同的自由王国之间的关系

一 跳出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和治久必乱、乱久必治的怪圈

二 力图实现中西马合璧的共仁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参考书目及阅读文献

后记 努力成为用逻辑串书写太阳之仁的书童

追寻幸福:中国哲学史视角:全2册是2016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作者韦正翔。

得书感谢您对《追寻幸福:中国哲学史视角:全2册》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幸福相随 电子书
本书的初衷是想与更多的人分享关于幸福的意义,以及掌握幸福的方法与能力。
西方哲学史上的宽容思想研究 电子书
宽容是行为主体对其不喜欢或不赞成的行为、信仰或生活方式有意向干涉却不干涉的一种有原则、有限度的克制。本书在概念分析的基础上,追溯了西方哲学史上的宽容思想,按照时间顺序对其进行了综述,不仅系统介绍了远至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近到伏尔泰、康德等哲学家的宽容理念,而且对每位哲学家宽容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学派演变均有述及。本书主旨虽关涉“宽容”又不止于就“宽容”而论。
一手财富 一手幸福 电子书
本书共分九章,内容包括:打下财富的基础、历练财富心态、寻找致富途径、做好理财工作、心灵是幸福的沃壤、寻找自己的幸福、给幸福保鲜、财富与幸福的关系、富足心是根本。
宽心的人生幸福课 电子书
心理学研究表明,适度的压力可以让我们更积极地应对生活,但是若压力过大会让人产生焦虑、头痛、失眠、注意力不集中、易怒等情绪,甚至使身心受到严重的损害。事实上。我们的压力主要来源于工作中的竞争、人际关系的处理、家庭生活的矛盾,甚至与我们的性格密切相关。只有找对了压力的源头。
爱的勇气:阿德勒的幸福哲学 电子书
一本教你如何解决恋爱和婚姻问题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