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批判理论研究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批判理论研究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马克思主义是变革现实的学问。

内容简介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批判理论以对经济主义和还原主义的回避作为发展理论的基础,因此,尽管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批判理论不断发展变化,但其本质并未改变,即为了避免经济主义和还原主义的可怕指责而尽可能的不与物质生产理论发生关系。

以至于文化批判理论在发展过程中越来越聚焦于文化内在性而最终使得文化与其关涉的物质、经济等因素相分离,其所形构的对文化高度的自反性理解的趋势既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批判理论“去经济学化”的后果,也是当代重建文化批判理论的原因。

正是在此意义上,本书从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视角出发审视各种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批判理论的实质性影响与限度,强调文化批判理论不能停留在上层建筑领域用文化解释文化,而应从物质需要、客观经济与历史必然性等角度形塑文化研究的未来。

作者简介

作者张楠楠,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博士,英国剑桥大学社会学联培博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出版前言

绪论

一 选题背景与选题价值

二 文献综述

三 研究思路

四 研究脉络

第一章 从肯定物质生产方式走向研究文化生产方式

第一节 缘起:反思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模式与经济决定论、还原论

一 马克思恩格斯对“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理论的阐释

二 经济决定论、还原论的形成及影响

三 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轴心从“经济”转向“文化”

第二节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批判理论开掘文化能动性的进程

一 历史主动性的哲学反思

二 社会发展多元决定论

三 文化唯物主义

第三节 文化生产理论的三种诠释路径及其影响

一 符号生产理论及其影响

二 非物质劳动生产理论及其影响

三 话语权力理论及其影响

第二章 从经济主体走向文化主体

第一节 阶级衰落与大众兴起

一 阶级起源:回到经济关系

二 去阶级化现象与阶级斗争式微

三 大众兴起:基于大众含义演变的分析

第二节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批判理论中的大众主体

一 单向度的人

二 抵抗的大众

三 大众主体的本质

第三节 文化主体:斯图亚特·霍尔的文化身份理论及其影响

一 文化身份理论缘起

二 文化身份:历史、话语、差异构建的产物

三 文化身份批判理论的归宿

第三章 从反映经济形态的意识形态理论走向文化的意识形态理论

第一节 作为中性考察对象的意识形态

一 意识形态初貌:以经验主义为基调,以反唯理论为目的

二 意识形态再发展:以唯心主义为基调,以解释现实为目的

第二节 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三种表述:以虚假意识批判为核心

一 Ideologie:隐蔽阶级利益的一切思潮

二 Bewusstseinsformen:反映经济形态的意识形态之全体

三 Ideologischen Formen:作为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之部分

第三节 文化与意识形态融合:放弃虚假意识批判

一 研究意识形态服务于统治关系的方式

二 “情感结构”发挥意识形态功能

三 “剩余快感”发挥意识形态功能

第四章 重建文化批判理论

第一节 重建文化批判理论的三种路径

一 道格拉斯·凯尔纳:媒介文化工业批判

二 格雷厄姆·默多克:传播批判政治经济学

三 托尼·本尼特:文化政策研究

第二节 坚定文化批判理论与政治经济学联合

一 坚持物质生产维度在文化批判理论中的根源性

二 坚持辩证法维度在文化批判理论中的根源性

三 站在社会形态更替的高度推动文化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批判理论研究是2024年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作者张楠楠。

得书感谢您对《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批判理论研究》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研究 电子书
本书从宏观维度及学术理论上再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研究的前沿观点及热点问题。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理论研究 电子书
本书立足当代辩证法研究的前沿理论,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辩证法。共分为八章,主要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当代反思、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经典命题、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理论遗产、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发展学说等。
心理学的批判.批判与马克思主义心理学丛书 电子书
本书从批判视角出发,重新审视和界划西方传统心理学的研究主题、方法论原则以及历史发展,揭示为传统心理学所遮蔽的沟壑、空白与沉默,最终批判地重构心理学历史发展的另类脉络。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研究 电子书
本书是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问题的研究。
什么是批判 电子书
本书集合了与批判理论相关的一流学者对此问题的思考,不仅包含耶吉等新一代法兰克福学派的基本主张,而且还包括解释学、后结构主义等学派的批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