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神奇的螺髻山

走进神奇的螺髻山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内容简介

  位于四川省西昌市城南30千米的螺髻山宛如镶嵌在川西高原上的一颗绿宝石。这里不仅有万顷茫茫林海、俊秀奇绝的峰峦、五颜六色的海子、争奇斗艳的杜鹃、数不胜数的生物物种,更是我国已知山地中罕见的保存完整的第四纪古冰川天然博物馆。在领略螺髻山娇媚多姿的自然风光之余,您想知道这些美景背后隐藏的秘密,想了解这些神奇的景观是如何形成的吗?

  请您打开《走进神奇的螺髻山》,和我们一起走进神奇的螺髻山吧!

作者简介

  张文敬,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探险协会常务理事,四川省科学探险协会副主席,四川省科普作家协会理事,四川省广元市科普作家协会会长,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已出版科普著作20余部,获得“五个一工程奖”“全国优秀科普图书一等奖”“第二届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优秀科普作品奖”金奖、“第四届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优秀科普作品奖”银奖、国土资源部优秀科普图书奖。被中国科学院授予“十一五科学传播先进个人”荣誉称号,被四川省科普作家协会授予21世纪前十年“杰出科普作家”荣誉称号,2014年被四川省科普作家协会授予四川省资深科普作家称号。

  

  李庆雯,成都理工大学高级实验师,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科普作家协会常务理事。参与编写了《科普创作通论》《新世纪少年儿童百科全书》《新世纪青年百科全书》《新世纪老年百科全书》《青年科技创新读本》科普丛书,出版《脑筋转转弯》《聪慧对对碰》《脑力步步高》《趣味智商测验游戏》《做个小能人》《快乐语文》等儿童读物20多本。被四川科普作家协会授予21世纪前十年“优秀科普作家”称号。

章节目录

导言

沧海桑田话螺髻

螺髻山的地质历史

螺髻山镇的变迁

话说第四纪冰川

何谓第四纪冰川

螺髻山第四纪古冰川作用的认定

螺髻山曾经更加高大巍峨

螺髻山典型的古冰川地貌

螺髻山——金沙江的“挽留者”

螺髻山古冰川遗迹的形成

“外来移民”——冰碛漂砾

美丽的豹斑状古冰川冰碛漂砾

异形冰碛砾石——“熨斗石”

相生相伴的冰川冰缘冻土地貌现象

古冰川刻槽景观

一号古冰川刻槽——国家级古冰川遗存

三号和四号古冰川刻槽

五号古冰川刻槽

形态完好的宽尾溢出古冰川遗迹

五彩缤纷的古冰川湖泊

风光旖旎黑龙潭

相依相恋牵手湖

翡翠“太极”仙草湖

考察螺髻山主峰

向主峰挺进

干涸了的“姊妹湖”

躺卧在花丛中的北湖

清澈如镜的南湖

西坡也有星罗棋布的古冰川湖泊群

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基因库

多姿多彩的植物世界

层次分明的绿色林带

姹紫嫣红的杜鹃花

红豆杉和三尖杉

……

野生动物的快乐天堂

地暖滚腾温泉水

隐藏着地质历史密码的西溪仙人洞

吉冰川和现代气候的宠儿——黄联关土林

这里也有美丽的红石景观

独具魅力的彝家风情

致谢

走进神奇的螺髻山是2017年由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作者张文敬。

得书感谢您对《走进神奇的螺髻山》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古代埃及文明 电子书
全面介绍古代埃及文明,记录古代埃及文明的发展历程。
厦门饮食文化 电子书
厦门菜是中国八大菜系之一“闽菜”的重要代表,以闽南风味为主,台湾、东南亚风味为辅,以清鲜、淡爽、鲜嫩和善用甜辣为主要特色。厦门菜以烹制各种海鲜菜肴见长,又兼具了传统小吃名点、素菜、药膳等特色“招牌”,饮誉海内外。《厦门饮食文化》内容包括厦门传统菜谱和美味佳肴、风味小吃和特色茶配、名厨名店与市井美食、加工食品与茶酒饮料、家常食粮和节庆食俗等部分,力求全面、系统地反映厦门饮食文化悠久的历史和发展,挖掘
女性与亲情文化.历史人类学小丛书 电子书
本书基于作者及其亲族长辈的亲身经验、经历,结合地方文献,探讨了较广泛地存在于湘东南一带的“讨鼓旗”习俗,分析其形成的历史人类学逻辑。并延伸探讨湘东南一带迥异于北方民歌《小白菜》流传地域(黄河中下游平原)的女性对于不同类型子女(丈夫与前妻所生子女、本人与前夫所生子女)的亲情差异。在此基础上,结合历史人类学与历史文化地理理念,提出“亲情的地域类型”学术概念。这一概念可望在其他地域的同类研究中加以推广。
认知行为疗法咨询方案 10大心理障碍 电子书
本书涉及的10大心理障碍包含抑郁障碍、广泛性焦虑障碍、惊恐障碍、场所恐惧症、特定恐惧症、社交焦虑障碍、强迫症、人格障碍、精神分裂症和双相障碍。
本土化.京师影视学术书系;京师影视学派系列丛书 电子书
本书围绕中国影视文化“本土化”这一核心命题,以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考察了中国影视文化发展演进过程、现状与未来趋势,从宏观层面明确了中国电视的角色与责任,并具体地对中国影视中的综艺、电视剧、电影、影视产业和影视教育和学科,进行了深入研究。本书不仅对电影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和思考,还对中国影视理论和学科建设进行了剖析与前瞻。本书对于理解中国影视文化自觉建构,对于中国影视文化软实力建构以及在媒介融合环境下影视文化的转型,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