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记事:1912-1928(全二卷)

中国记事:1912-1928(全二卷)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展示从帝国覆灭、五四运动到北伐战争,中国之激荡岁月。

内容简介

本书挖掘来华西方人的记录,以宏大的视野兼及微观的故事展示了辛亥革命、签订《二十一条》、袁世凯称帝、中国参加一战、新文化运动、中国参加巴黎和会、五四运动爆发等重大事件,还以五四运动为开端,叙述了中国积极参与华盛顿会议、致力于完成巴黎和会未竟事业的过程。在此背景下,许多中国留学生前往西方,寻求新知以探索国家的未来。

燕京大学的创办则成为了这一时期教育的奇迹,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五卅运动前后,中国青年积极投身于社会运动,推动国民革命和北伐战争的发展。与此同时,社会主义思想也在中国逐渐传播,成为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这些转折年代的大事件和个人故事,深刻影响了中国的历史进程。

本书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西方人的视角——观察那个大变革时代中国的政治、社会、文化乃至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书中所引用的资料,真实地反映了当时西方媒体对中国事务的看法。这些资料不仅来自像《纽约时报》《基督教科学箴言报》等这些主流媒体,也包括了当时许多其他报刊上关于中国的文章,不分背景、政治观点的多视角的资料。

在中国的西方外交官、记者、作家、学者、旅行者如芮恩施、杜威、鲍威尔、赛珍珠、司徒雷登、史迪威、阿班等人,从北京、南京、上海到广州,留下了他们的足迹,记载了他们对当时中国社会的现实状况和民生百态的深入观察和了解。书中配有48幅珍贵的图片,从视觉上把读者带回历史现场。

当我们穿行于字里行间,可以体会到作者对中国一些重大问题的深入关注。他对这些宏大问题的讨论,基于细腻的文献分析、生动的故事讲述和杰出的历史综合能力,揭示了这段波澜壮阔、色彩缤纷且引人深省的历史。

作者简介

作者王笛,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任澳门大学讲席教授。

主要关注中国社会史、城市史、新文化史、日常生活史和微观史的研究。

代表著作有《跨出封闭的世界:长江上游区域社会研究(1644—1911)》《街头文化:成都公共空间、下层民众与地方政治(1870—1930)》《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1900—1950)》《茶馆:成都公共生活的衰落与复兴(1950—2000)》《袍哥:1940年代川西乡村的暴力与秩序》《从计量、叙事到文本解读:社会史实证研究的方法转向》《那间街角的茶铺》《消失的古城》等。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中国记事(上):1912-1919

前言 “中国走了自己的道路”

第一部 革命之后,1912—1913

第1章 辛亥革命的特写镜头

南京:美联社记者司徒雷登

上海:一个美国军人所看到的革命

香港:大英帝国的炫耀

广州:活力四射的新世界

纽约:采访“中国革命的见证者”

剑桥:在哈佛大学与濮兰德的谈话

北京:麦考米克的观察

第2章 革命后的中国社会

“沉睡的女巨人”

妇女服饰的改变

国歌展示“政治宣言”

中国的未来

孙中山雄心勃勃的计划

第3章 首先承认民国政府

芮恩施走马上任

蒲安臣的遗产

威尔逊与其他列强分道扬镳

决定首先承认民国政府

第二部 内忧外患,1914—1918

第4章 对《二十一条》的反应

德国表示交还胶州

日本占领青岛

美国官方对《二十一条》的表态

舆论谴责《二十一条》

“远东问题专家”为日本辩护

欧战对中国有利

第5章 袁世凯称帝中的众声喧哗

古德诺的角色

梁士诒称“中国必须回到君主制”

芮恩施对袁称帝的看法

留学生的反复辟运动

前总理唐绍仪的表态

27岁的顾维钧任驻美公使

司徒雷登眼中的袁世凯

第6章 变化中的中国

建立北京协和医学院

考察中国医学教育

伍廷芳展望后袁时代

孙中山对时局的看法

美国对上海的影响

公共租界的管理与西人社区

鲍威尔家的日常生活

上海的环境

《密勒氏评论报》

第7章 赛珍珠在南宿州

文学家笔下的华北小城

贫穷与职业乞丐

乡村妇女与家庭

溺婴和裹小脚

第8章 要改变命运,就参战

华工奔赴欧洲前线

北京政府的混乱局面

美国敦促中国参战

参战受到日本的阻挠

孙中山反对参战

国会参战问题上的争论

中国宣布参战

一战爆发后的在华德国人

日本外相的华盛顿之行

美国所扮演的角色

第三部 虽败犹荣,1919

第9章 准备出征

中国准备参加巴黎和会

谁能答应帮助中国?

代表团组成的一波三折

出师不利

顾维钧受命于危难之际

第10章 巴黎和会上的挫折

艰难的交涉

日本的陷阱

《纽约时报》的报道

代表团的内部矛盾

废除《二十一条》的要求

美国与日本的交锋

第11章 “威尔逊之窘”

能从哪里突围?

中国面临的选择

绝不轻言放弃

6月28日:悲愤的一天

芮恩施批评威尔逊

密勒痛斥前总统塔夫脱

美国对日态度转向强硬

山东问题“毁掉了威尔逊”

对拒签的解读

对日本幻想的破灭

说失败未免太早

第12章 巴黎和会大博弈下的小插曲

王先生给《纽约时报》的信,1919年5月3日

毕格洛反驳王先生,1919年5月12日

王先生应战毕格洛,1919年5月16日

毕格洛再战王先生,1919年5月20日

麦考米克挺身而出,1919年5月20日

毕格洛的显赫身份

麦考米克也绝不是等闲之辈

追踪神秘的王先生

幕后英雄露出水面

新闻与政治:王先生的悖论

王先生的新生涯

是“小人物”还是“大人物”?

第13章 短暂的辉煌

改变美国的在华形象

美国在中国的宣传活动

威尔逊的失败

第四部 巨人醒来,1919

第14章 愤怒的浪潮

“以一场惨败告终”

“国将不国矣!”

“中国的学生反叛”

6月大罢课

一个学生领袖的肖像

杜威的近距离观察

学运的政治诉求

第15章 “摆脱传统的束缚”

“你们无法避免社会变革”

“需要有文化革命”

“专心增进学识”

“横扫整个国家的大潮”

第16章 “中国开始觉醒”

要砸碎枷锁

美国人的反思

美国“煽动”了五四运动吗?

各大报对中国的声援

“怎样可以帮助中国”?

欢呼中国的觉醒

中国记事(下):1919-1928

第五部 机不可失,1919—1922

第17章 完成巴黎和会的未竟事业

巴黎和会后的美国舆论

“中国需要坚定立场”

警惕日本的野心

机遇来了

参加华盛顿会议

《九国远东公约》

收回山东主权

废除《二十一条》

华盛顿会议的得与失

第18章 寻求中国的未来

“应该召回在日本的中国学生”

“现代中国文明的一个要素”

19世纪的中美关系

早期中国留美学生

庚款、清华与留学美国

留美学生对美国的批评

“建设新中国”

留学生共同体

“美国急迫需要研究中国”

第19章 燕京大学的奇迹

司徒雷登创办燕京大学

办学的资金哪里来?

理想大学的四点原则

中国化过程中的燕大

与哈佛大学的合作

学科系所的设立

中国社会学的先驱

学生的政治和社会参与

第20章 往事的回忆

少校的北京印象

史迪威的筑路经历

东亚漫游

中国的鸦片问题

司徒雷登的西安之行

赛珍珠的南京世界

上海的俄国难民

鲍威尔和《中国贸易法案》

第六部 乌云笼罩,1923—1926

第21章 震惊世界的绑架案

列车遭遇土匪

漫长的山路

进入匪巢

劫车的原因

外援的到来

大营救

一线曙光

重获自由

后续故事

第22章 动荡时代的妇女

饥荒和丫鬟的买卖

一个女佣的罗曼史

美国女星的中国印象

妇女要求参政

第23章 “中国的根本问题在于自己”

怎样解决中国问题?

“军党控制中国”

反对贷款给军阀政府

宪政与南北之争

建立民主政体的呼声

吴佩孚的出场

“战争乌云笼罩中国”

最后的乱局

吴佩孚的退场

历史机遇的丧失

第七部 革命之路,1925—1928

第24章 五卅运动前后的中国青年

变革的最中坚的力量

学生的心路历程

五卅运动中的革命先锋

教会学校的困境

拯救者的抱负

对学生迷信暴力的担忧

学生主导运动的局限

旧制度的掘墓人

第25章 一个记者眼中的国民革命

省港大罢工中的广州

广州的夏天

在上海受到惊吓

到北京闯荡

大使馆的搜捕

加入《纽约时报》

报道山东大饥荒

京城的生活

第26章 北伐战争中的中外冲突

天津的美军

徐州的战事

冒险南下

南京事件

革命中的上海

济南惨案

国民党的南京

第27章 中国的道路选择

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

布尔什维克可能在中国立足吗?

中国与苏俄的关系

走向民族主义

“红色在中国弥漫”

把矛头对准帝国主义

“两股相反势力的斗争”

不可避免的政治和社会革命

第八部 反思历史

第28章 渐行渐远的“朋友”

美国的对华态度

美国在中国的角色

美国媒体和个人描述中的中国

历史的偶然性和需求的必然性

第29章 最后的故事

芮恩施壮志未酬而英年早逝

鲍威尔狱中失掉双脚

中缅战场英雄史迪威

赛珍珠未能实现的梦

最早报道西安事变的阿班

司徒雷登杭州入土为安

征引文献目录

后记

中国记事:1912-1928(全二卷)是2025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作者王笛。

得书感谢您对《中国记事:1912-1928(全二卷)》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中国服饰鉴赏 电子书
透过服饰特征展示文化,轻松了解历史变迁。
中国地理纲要 电子书
《中国地理纲要》隶属“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中国省市区地理”,该系列丛书由35本组成,包括1本《中国地理纲要》和34本分册(以省级行政区为单位)。因此,《中国地理纲要》在丛书中具有统领性、总括性地位,基于全国34个省市区各分册对省区环境、资源、人口、发展特征和格局的详解,从全国的角度,全面概述中国丰富多样、异彩纷呈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风貌,分析中国的区域差异及区际联系,阐述中国
士不可以不弘毅——追忆何兹全先生 电子书
本书是追忆著名历史学家何兹全先生的纪念文集。
小学生也能轻松读史记(全8册) 电子书
让小学生轻松读懂史记。涵盖小学阶段必知《史记》人物、故事、国学常识。
民国河南社会经济史(全2册) 电子书
一部不可多得的研究民国河南地区社会经济史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