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关系诗学”

走向“关系诗学”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博士论文深入探讨五大文学观念,提倡关系诗学理论。

内容简介

本书为作者的博士论文。作者引用综合性视角和系统的方法,针对本质主义的文学观念和文化研究的视野缺失,从关系反思和理论建构的意图出发,透过三个层面(形式表现、关系形态、原因阐释),对西方文论史上五种最主要的文学观念(模仿说、实用说、表现说、客观说、接受说)下的文学接受、文学形式、意识形态三者的复杂关系作了比较全面、深入的辨析、论述和新阐释,提出一系列独到的见解。通过剖析,指出古今主要文学观念的核心要素是“关系”,提出走向“关系诗学”的理论主张。

章节目录

封面

目录

内容简介

扉页

其他

版权信息

导言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现状

三 研究思路

第一章 核心范畴:文学形式、意识形态、文学接受

第一节 关系与话语:理解文学形式

一 文学形式传统理解

二 文学形式理解困境

三 文学形式重新阐释

第二节 描述与实践:理解意识形态

一 意识形态传统理解

二 意识形态理解困境

三 意识形态重新阐释

第三节 经验与阐释:理解文学接受

一 隐蔽动力:文学接受在历史上的文学功能

二 期待视野:先验结构与体验建构互动生成

三 实际应用:期待视野多种阐释方法可能性

第二章 模仿说:文学接受、传达形式与意识形态

第一节 形式观念:“模仿说”与“传达形式”

一 何谓“传达形式”

二 “传达形式”表现

第二节 关系形态:文学接受、传达形式与意识形态

一 “自然社会理性”传达关系

二 “宗教神学信仰”传达关系

三 “人文主义理性”传达关系

第三节 原因阐释:“传达关系”与“绝对命令”

一 “意识形态”与“神圣理性”

二 “口头传播”与“言语力量”

三 “对等思维”与“世界观念”

第三章 实用说:文学接受、表述形式与意识形态

第一节 形式观念:“实用说”与“表述形式”

一 何谓“表述形式”

二 “表述形式”表现

第二节 关系形态:文学接受、表述形式与意识形态

一 修辞层表述关系

二 类型层表述关系

三 中心层表述关系

第三节 原因阐释:“表述关系”与“话语策略”

一 “意识形态”与“王权崇拜”

二 “自然人性”与“世俗观念”

三 “定向思维”与“趣味阅读”

第四章 表现说:文学接受、审美形式与意识形态

第一节 形式观念:“表现说”与“审美形式”

一 何谓“审美形式”

二 “审美形式”表现

第二节 关系形态:文学接受、审美形式与意识形态

一 中介审美关系

二 实践审美关系

三 理念审美关系

第三节 原因阐释:“审美关系”与“大写之人”

一 “意识形态”与“个人主义”

二 “表述危机”与“立法之人”

三 “闭合思维”与“反思直觉”

第五章 客观说:文学接受、客体形式与意识形态

第一节 形式观念:“客观说”与“客体形式”

一 何谓“客体形式”

二 “客体形式”表现

第二节 关系形态:文学接受、客体形式与意识形态

一 “不透明”客体关系

二 “透明性”客体关系

三 “半透明”客体关系

第三节 原因阐释:“客体关系”与“结构—功能”

一 “意识形态”与“工具理性”

二 “知识划分”与“文学客体”

三 “形式思维”与“文本深蕴”

第六章 接受说:文学接受、自反形式与意识形态

第一节 形式观念:“接受说”与“自反形式”

一 何谓“自反形式”

二 “自反形式”表现

第二节 关系形态:文学接受、自反形式、意识形态

一 “消解性”自反关系

二 “交流性”自反关系

三 “生产性”自反关系

第三节 原因阐释:“自反关系”与“微观权力”

一 “意识形态”与“文化主导”

二 “范式转移”与“重视经验”

三 “经验思维”与“话语交流”

结论

参考文献

一 国外主要著作

二 国内主要著作

后记

作者简介

走向“关系诗学”是2017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作者陈长利。

得书感谢您对《走向“关系诗学”》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中国古代诗学与美学 电子书
本书是中国文艺学理论泰斗童庆炳有关中国古代诗学与美学的文集。
孙绍振诗学思想研究文集 电子书
2015年10月23日在黄山,由谢冕先生和骆英、王光明、郑家建等倡议筹办,北京大学中国诗歌研究院、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和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三家联合举办了“孙绍振诗学思想研讨会”,张炯、阎国忠、陈素琰、骆寒超、吴思敬、朱向前、南帆、俞兆平、陈仲义等四十多位专家学者参会,本书是此次会议论文的结集。
六朝隐逸诗学研究 电子书
六朝隐逸诗的勃兴是中国诗学史上一件大事,它体现了一个群体共享的艺术追求,成为一种独特的价值取向,对民族的文化心理建构产生了强大的精神作用。本书探讨了隐逸诗产生的渊源,对隐逸思想的各种表现形态做了分类研究;对六朝隐逸诗兴起的成因进行了考察,注重对其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思想理论基础进行分析研究,重点在社会思潮、文学集团、个人创作三者之间的关系;最后立足于文本解析,探讨六朝各期隐逸诗的演变与发展情况。
胡适、胡怀琛诗学比较研究 电子书
新诗史上不太为人熟知的胡怀琛,曾与胡适一样对新诗进行过理论与实践的探索,提倡和践行了不一样的白话诗学路径。他与胡适既有根本的分歧,又在历史的回声中时有相交融合。本书从语言、诗体、音节等方面对比研究胡适与胡怀琛的新诗创作、批评及理论,梳理与考察两者诗学的形成过程与不同命运,揭示出历史转折处新诗发展的多种可能性,并重估了胡怀琛在新旧诗转型期间对新诗所作贡献及其文学史意义。
亲密的关系 电子书
本书是一部长篇小说,讲述都市青年何一起先目睹身边朋友如同丧偶一般的婚后生活,开始变得恐婚,跟女朋友也渐行渐远。后又随着朋友们因为宽容和爱,又能在一起面对人生难关时,何一也渐渐学会了珍惜感情,开始尝试化解自己感情里的矛盾,领悟两个人在一起的生活真谛。选题名《我不知道我已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