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生死观

中国人的生死观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本书披览中国先哲生死谈,纵论各家生死观。

内容简介

中国历史上有一些智慧的故事,是先哲们谈论生死留下的。从孔子的“未知生,焉知死”,到老子的“死而不亡者寿”;从陶渊明的“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到张载的“存,吾顺事;没,吾宁也”;从道教的“我命在我不在天”,到佛教的“人生无常”……

生存的意志,死亡的超脱,人生的奥妙,价值的追求,不朽的情怀,精神的永存,一幅生死智慧图,知晓此岸彼岸境。

作者简介

作者王中江,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河南大学黄河文明协同创新中心兼职教授,孟子研究院兼职研究员,中华孔子学会会长。已出版《简帛文明与古代思想世界》《儒家的精神之道和社会角色》《道家学说的观念史研究》《根源、制度和秩序:从老子到黄老》《自然和人:近代中国两个观念的谱系探微》等多部专著。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前言

第一章 先秦儒道墨法生死观及其比较

一、 儒家——“未知生,焉知死”

二、 道家——“长生久视之道”

三、 墨家——“以自苦为极”

四、 法家——“生尽之谓死”

五、 比较

第二章 两汉生死哲学

一、 董仲舒——“寿有短长,养有得失”

二、 《淮南子》——“死生无变于己”

三、 扬雄和桓谭——“有生者必有死”

四、 王充——“死者,生之效;生者,死之验”

第三章 玄学的终极关怀:生与死的世界

一、 王弼——“善摄生者,无以生为生”

二、 阮籍和嵇康——“修性以保神,安心以全身”

三、 郭象——“以死生为寤寐”

四、 《列子》——“死后之名非所取”

五、 陶渊明——“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

六、 比较

第四章 宋明清初生死论

一、 张载——“存,吾顺事;没,吾宁也”

二、 朱熹——“身在天地间,便是理与气凝聚底”

三、 李贽——“生之必有死也,犹昼之必有夜也”

四、 王夫之——“游于太虚以听天之变化”

第五章 近现代生死智慧

一、 谭嗣同——“生固非生,灭亦非灭”

二、 王国维——“大患固在我”

三、 梁启超——“人死而有不死者存”

四、 胡適——“不朽论”

五、 梁漱溟——“相似相续,非断非常”

六、 冯友兰——“无所谓生,无所谓死”

七、 唐君毅——“精神不死”

第六章 道教与生死

一、 不死或成仙信仰

二、 养生修炼术

第七章 佛教与生死

一、 人生无常

二、 人生即苦

三、 生死轮回

四、 神不灭论

中国人的生死观是2023年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王中江。

得书感谢您对《中国人的生死观》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中国人你要自信 电子书
本书从渐进改革、县域竞争、稳定金融、统一市场、家国力量、改革在路上等五个层面的出发,将中国在改革开放中的优势,主要从经济层面进行比较透彻分析,一步一步地分析了中国为什么能够成功屹立在世界的前列的原因,同时对中国道路充分的认可,对改革开放的极大肯定,为我国的发展献计献策,期待祖国越来越好。
秋之星:写给中国人的星空指南(插图注释版) 电子书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赵辜怀跨界之作,用清澈的文字将天空的故事娓娓道来。
中国人的人际和谐心理 电子书
揭示中国人心理与文化的行为机制。
中国人幸福感研究 电子书
本书以心理学中的幸福感研究为切入点,进行跨文化、跨学科、多视角整合。通过比较不同群体的幸福感水平与差异,从公共政策与心理技术两个层面探索中国人幸福感的提升策略。构建既与国际学术研究接轨,又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人幸福感指标体系的理论与测量框架。
中国人幸福感研究:幸福指数指标体系的建构 电子书
本书从系统、开放与动态的视角对幸福进行了阐释,提出了基于主体认知的幸福论,明确了幸福指数的含义和功能。从我国现实出发,在实证调查的基础上构建了一套适合于我国社会现实的公民幸福指数评价指标体系;并在全国范围内,对指标体系的适用性进行了检验。在此基础上,对我国长江以南汉族居民、长江以北汉族居民、和西南少数民族居民的幸福水平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考察,揭示了当前我国公民幸福指数总体水平以及区域与民族差异。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