袭常与新变:明清文化五百年

袭常与新变:明清文化五百年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本书是著名历史学家冯天瑜在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关于明清文化史的文章精编,涉及明清时期的政治、哲学、文学、史学、中西文化交流等领域。

内容简介

本书既有对明清文化的定位以及主要特点的总体把握,又以更多篇幅选择典型个案对明清文化展开审读发掘、精密考析,并对这一时期思想文化界的重要人物作了别开生面的评议。在细微处见宏大,于高远中藏细密,有益于读者从宏观与微观的结合上领略明清五百余年间文化的特点与走势,是一部富于创识的学术性很强而又明快畅达的文化史佳作。

作者简介

作者冯天瑜,湖北红安人,1942年出生。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中国传统文化中心博士生导师,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历史学部委员。从事中国文化史及近代史、区域史研究。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序言

文化·文化史·明清文化史

一、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

二、中国文化史大要

三、明清文化的特点

《郁离子》与元明之际的社会矛盾

一、《郁离子》写作前后刘基的政治态度

二、《郁离子》对元朝弊政的揭露

三、《郁离子》所阐发的社会政治主张

明代理学流变考

一、明以前理学发展大势

二、初明

三、中明

四、晚明

明代文学复古运动的历史评价

一、明代文学复古运动的发展历程

二、明代文学复古运动产生和发展的原因

三、明代文学复古运动的成就

四、明代文学复古运动与唐宋古文运动之比较

明代宦官干政及其对明代文化的影响

一、明代宦官干政的历程

二、宦官与明朝统治集团其他成分的关系

三、宦官与民众的尖锐对立

四、宦官干政给明代文化打下烙印

“三言”“二拍”表现的明代社会变迁

一、市民

二、价值观念和人生追求的变异

三、明代中晚期城乡经济状貌的艺术写照

四、中世婚恋模式的突破

利玛窦等耶稣会士的在华学术活动

一、耶稣会士东来

二、学术传教

三、耶稣会士译介的西方学术论著

四、利玛窦学术活动的局限性

五、利玛窦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地位

徐光启的学术路线

一、力主“经世致用”,反对空疏学风

二、博采外域知识,会通中西

三、数学语言和实证道路

从明清之际早期启蒙文化到近代新学

一、“新学”与“西学”是两个有着深刻内在联系然而又并不同一的概念

二、中国文化在明清之际出现了由“古学”走向“新学”的最初征兆

三、明清之际早期启蒙文化在清中叶的沉寂和在清末的复苏

四、近代新学对早期启蒙文化的继承和发挥

民主理念内在根源考辨

一、中国传统政治理念的特征

二、《明夷待访录》应运而生

三、《明夷待访录》的彻底否认传统君论

四、一反尊君卑臣的传统“臣论”,给士人指出挣脱王权主义桎梏的精神路向

五、从“天下本位论”出发,区分“三代以上之法”与“三代以下之法”

六、为克服君主世袭制的弊端,力倡发挥传贤的宰相的功能,并猛烈抨击绝对君权的派生物——宦官干政

七、为制衡君主独断,主张学校议政,公是非于天下

八、《明夷待访录》政治理念的“近代性”辨析

顾炎武文化思想刍议

一、宽阔的文化观念

二、重视对“风俗”的研究和改造,区分“天下”与“国家”

三、注重古典学术的考订和阐发

王夫之创见四题

一、包蕴着“物质不灭”、“能量守恒”思想萌芽的“元气不灭”论

二、人类起源于“植立之兽”的假说

三、“文化中心多元论”和“文化中心转移论”

四、由禽兽到人类,由夷狄之“野”到华人之“文”的文明演进论

王夫之理性主义历史观探微

一、对史论旧说的清算

二、“势、理、天合一”的历史观

三、王夫之史观的理性主义特征

明清文字狱述略

一、朱元璋的忌讳与明初的文字之祸

二、对汉人民族意识的恐惧与清代文字狱

三、“上有好者,下必甚焉”

四、文字狱对明清文化的桎梏

明清类书丛书编纂述评

一、盛大朝代的盛大事业

二、明清类书丛书的编纂特点

三、明清类书丛书与法国18世纪《百科全书》之比较

道光咸丰年间的经世实学

一、经世意识在顺康至道咸间的起伏跌宕

二、道光咸丰年间的经世实学的内蕴

三、通往近代新学的桥梁

龚自珍社会批判思想刍议

一、“世运潜移”之际的敏感士子

二、词锋凌厉的社会批判家

三、“掌故罗胸”,“有事天地东西南北之学”的实学大师

结语

具有时代界碑特点的文化巨匠

一、生世

二、通经致用

三、实政、实功、实行之学

四、向西方寻求经世之道

结语

“变易”与“不易”的二律背反

张之洞从清流党到洋务派的转变

一、从清流健将到洋务殿军

二、文化转变的学术根基与动因

三、“开新”与“卫道”的二重变奏

四、“过渡时代”的过渡文化理论

洋务派与改良派思想交锋的记录

一、过渡时代

二、《劝学篇》:洋务派应对世变的谋略书

三、《〈劝学篇〉书后》:改良派的治国方案

日本幕府使团所见1862年之上海

小引

一、日本幕末的“对清策论”与四次遣使上海

二、幕府贸易船“千岁丸”

三、上海第一印象

四、与中国士人笔语

五、社情、风俗及典章制度

六、市场商情及日中贸易

七、清军与太平军交战形势

八、西方列强入侵情状及中国的反应

九、结语

袭常与新变:明清文化五百年是2018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作者冯天瑜。

得书感谢您对《袭常与新变:明清文化五百年》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大河文明的擅变与可持续发展 电子书
本书从开幕式致辞、主旨论坛、分论坛一、分论坛二、大河专家特别供稿、大河成果和媒体聚焦等七个方面全景再现论坛盛景的同时,也总结归纳了论坛所获。
城市与文化 电子书
本书主要阐述当代城市与城市产生的文化以及文化塑造城市之间关系。
耕海踏浪谱华章:文圣常传 电子书
《耕海踏浪谱华章:文圣常传》是我国海洋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文圣常先生的传记,传记以时间为主线,充分利用口述访谈资料及实物资料,沿着文圣常院士的人生轨迹,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的先后顺序进行正叙,共分为光山少年、巴蜀求学、静待时机、向海而生、耕海踏浪、勇立潮头、师者如海、文氏外传八个部分。
明清以来徽州方志编纂成就 电子书
本书以徽州方志为研究对象,总结徽州方志各方面的价值,为研究徽州提供资料。
桥梁文化与美学 电子书
“桥梁文化与美学”是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选修课程,其主要目的是在桥梁发展技术的基础上,讲解桥梁历史、文化、创新与美学的发展过程,启发读者的心智,加强桥梁工程专业熏陶和美学理解,开阔视野,以设计与建造出更加新型和优美的桥梁。从历史、人文、技术、美学诸方面讲解桥梁的文化与美学,包括桥梁新理念产生的基础条件、新颖桥梁产生的理念、典型桥梁的案例、桥梁先驱的奋斗历程等。桥梁作为一种建筑结构,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