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本书是对影视人类学的发展历程、理论沿革与具体实践进行的综合探讨。
内容简介
影视人类学起自学科边缘出发,历经半个多世纪筚路蓝缕的曲折发展,至今也仍然是一门人类学的非主流分支学科,在学术共同体中虽有一席之地,却始终未成显学。
本书分为“论之有道”“行之有方”“追思有德”“光映其野”四章,重点就视觉人类学视野中的影像赋权与文化传承、影像民族志的未来、民族志电影的突围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并为影视人类学、艺术人类学、视觉人类学的跨学科合作开辟了新的领域。
作者简介
作者朱靖江,北京大学文化人类学博士,中央民族大学影视人类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视觉/影视人类学、影像民族志理论与方法、中国民族志电影史等。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序言
一、 论之有道
影视、影像与视觉:视觉人类学的“三重门”
一、作为学科基石的影视人类学
二、向周边拓展的影像人类学
三、以视觉文化为研究对象的视觉人类学
四、结论
边界与融合:论影视人类学与艺术人类学的学科关系
一、艺术人类学与影视人类学的学科边界
二、艺术人类学与影视人类学的学科对话与边界融合
三、结论
视觉人类学视野中的“影音文献”
一、影音文献的历史源流
二、影音文献的中国实践
三、视觉人类学理论与方法对影音文献的影响
四、结论
当代中国少数民族“主位”电影创作研究
一、文化主题与创作主体:少数民族故事片的双线嬗变
二、民族之声:少数民族“主位”纪录片的发展历程
三、结论
二、 行之有方
田野影像笔记:影视人类学的田野调查之道
一、参与观察的影像工作原则
二、田野访谈的影视人类学方法
三、民俗仪式的影视人类学记录法
四、结论
分享、虚构与主位影像:影视人类学的伦理反思与突围之道
一、早期人类学影像记录的伦理困境
二、后殖民时代的影视人类学反思与伦理突围
三、结论
影像赋权与文化传承:试论“社区影像民族志”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间西南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中的作用
一、“社区影像民族志”的概念与基本特征
二、“社区影像民族志”在海外的发展历程
三、“社区影像民族志”与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的西南少数民族文化
四、结论
景观、方法与主体文化表达:人类学与虚构电影的多元关系
一、人类学迷思与异域奇观电影
二、影视人类学理论范式与民族志虚构电影
三、原住民电影与主体文化的非纪实性表达
三、结论
三、 追思有德
影像民族志的曙光:爱德华·柯蒂斯与《北美印第安人》研究
一、渐入佳境:结缘印第安人主题摄影
二、“影子捕手”:《北美印第安人》的创作与出版
三、潦倒、争议与致敬:柯蒂斯的生前身后名
四、结论
旧日无常:方苏雅的晚清云南电影与百年前的昆明市井生活
一
二
三
四
《珠峰史诗》:登山悲剧、影像奇观及其余波
一、电影拍摄促成的第三次攀登珠峰计划
二、《珠峰史诗》的影像内容与核心价值
三、《珠峰史诗》的文化余波与历史回响
三、结论
旅人旧梦:外国摄影者眼中的大理社会与文化(1903—1952)
一、途观:经行者的影像散记
二、凝视:人类学者的影像深描
三、回瞰:天主堂的影像余晖
四、结论
让·鲁什与民族志电影的突围
四、 光映其野
“藏边影像”:从“他者”窥视到主体表达
一、1900—1949:闯入者的窥视期
二、1950—2000:国家、精英视角的审视期
三、2000年以来:藏边社会的自主表达期
神圣的凝望:藏族“村民影像”中的神山崇拜
“中国节日影像志”的庙会拍摄实践省思:夏坊村七圣庙个案
一、“夏坊游傩”的文本研究概述
二、中国节日影像志体系中的“宁化七圣庙会”
三、《七圣庙》的拍摄实践与学理反思
四、结论
归去来兮:“乡土中国”的影像民俗志表达
一、守旧与维新:“乡土中国”的早期影像呈现
二、迁徙与回归:乡土中国的当代影像记录
三、深描与反思:影像民俗志的创作之道
四、结论
民族志电影:对旅行的“影像深描”
一、“旅行电影”的兴起与文化特征
二、民族志电影:从“探险”留影到文化深描
三、结论
参考文献
在野与守望:影视人类学行思录是2019年由九州出版社出版,作者朱靖江。
得书感谢您对《在野与守望:影视人类学行思录》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