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似推荐
编辑推荐
本书综合运用新—新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和发展经济学理论,结合中国外贸的实际发展情况,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分析了中国外贸结构转型升级问题。
内容简介
全书从“中国外贸增长的结构与特征”“产品多样化与出口产品结构优化升级”“二元边际与出口国别(地区)结构转型升级”“偏向性技术进步与出口贸易比较优势变迁”“加工贸易出口与外贸方式结构优化升级”“内外资企业出口与外贸主体结构优化升级”“自贸区质量与外贸结构转型升级的全球经验”等方面对中国外贸结构转型的升级进行分析,并就实现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作者简介
作者项松林,经济学博士,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际战略研究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主持国家及省部级项目多项,研究方向为新—新贸易理论、中国对外开放战略,发表论文三十多篇。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作者简介
第十批《中国社会科学博士后文库》编委会及编辑部成员名单
序言
摘要
导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一 现实背景
二 理论背景
第二节 研究现状与文献评述
一 新—新贸易理论研究
二 应用新—新贸易理论的实证研究
三 简要评述
第三节 研究意义
一 实践意义
二 理论意义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内容
第五节 研究方法
一 理论研究方面
二 实证研究方面
三 比较研究方面
第六节 可能创新和不足
一 可能创新
二 研究不足
第一章 中国外贸增长的结构与特征
第一节 产品结构
一 出口产品结构分解与统计方法
二 中国出口产品结构的集中度
三 历年出口产品结构的环比变化趋势
四 H-K指数分解
五 传统产品与新产品“定基”动态比较
六 国际比较
第二节 国别(或地区)结构
一 中国出口贸易国别(或地区)结构发展趋势
二 中国出口增长国别(或地区)结构的H-K指数分解与国际比较
三 国别(地区)结构二元边际的国际再比较
第三节 比较优势结构
一 比较优势的测算方法
二 中国出口贸易分要素密集度总体发展态势
三 出口产品要素密集度的比较优势
四 出口产品显示性技术复杂度
五 两分位行业的显示性技术复杂度比较
第四节 贸易方式与主体结构
一 三分类方法的比较
二 加工贸易及其具体组成形式的差异
三 “三料”加工贸易及其分解
四 企业主体结构
五 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的再比较
六 外资企业不同形式的外贸增长比较
第五节 服务贸易结构
一 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增长的对比
二 生产性服务贸易与非生产性服务贸易的比较
三 生产性服务贸易细分行业的发展趋势
四 非生产性服务贸易细分行业的发展趋势
第六节 本章主要结论
第二章 产品多样化与出口产品结构优化升级
第一节 结构转型的出口产品模型拓展
一 消费者的效用函数
二 制造业生产者和企业行为
三 农业剩余劳动力非农转移对制成品部门的影响
四 贸易开放的影响
第二节 微观企业数据的检验
一 实证模型
二 变量选择、数据处理与预期符号
三 全部样本企业的实证结果
四 改变估计方法的稳健性再检验
第三节 分行业、所有制和地区子样本再估计
第四节 反设事实法与二分位行业出口数据检验
一 实证模型
二 变量选择与数据处理
三 二分位行业出口数据的实证结果
第五节 三分位行业出口数据的稳健性再检验
第六节 本章主要结论
第三章 二元边际与出口国别(地区)结构转型升级
第一节 结构转型的出口二元边际模型拓展
一 消费者偏好
二 生产技术
三 贸易开放的影响
四 潜在生产者自由进入市场
五 农业剩余劳动力工业部门转移对零利润条件的影响
六 经济结构转型对出口增长二元边际的作用
第二节 HS-6位码贸易数据的检验
一 实证模型
二 变量选择、数据来源与处理
三 全部二元边际样本的实证结果
四 改变估计方法的稳健性检验
第三节 分贸易对象收入水平高低的稳健性检验
第四节 全球数据的 Tobit检验
一 全部样本国家
二 分收入等级的对比
三 分地区的再检验
四 加入交互项的进一步讨论
第五节 面板模型的稳健性再检验
第六节 本章主要结论
第四章 偏向性技术进步与出口贸易比较优势变迁
第一节 偏向性技术进步的比较优势模型拓展
一 消费者偏好
二 生产技术
三 出口决定
四 行业平均
五 偏向性技术进步对动态比较优势的影响
六 出口方程的比较
第二节 微观企业数据的检验
一 实证模型
二 数据来源、变量选择与处理
三 初步回归及分析
四 按比较优势与比较劣势行业的稳健性再检验
第三节 企业出口扩张稳健性检验
一 实证模型
二 实证结果及分析
三 细分行业的稳健性再检验
第四节 细分行业数据的再检验
一 实证模型、数据来源与处理
二 二分位行业初步回归及分析
三 三分位行业的稳健性再检验
第五节 偏向性技术进步对出口显示性技术复杂度的影响
一 实证模型
二 实证结果及其分析
第六节 本章主要结论
第五章 加工贸易出口与外贸方式结构优化升级
第一节 进口中间产品的贸易方式模型拓展
一 消费者行为
二 生产者行为
三 开放条件下企业收入与利润
四 企业进入或退出市场的决定
第二节 分贸易方式的微观企业数据检验
一 实证模型
二 预期符号
三 数据来源
四 初步回归及分析
第三节 从事一种贸易方式与从事多种贸易方式的比较
一 全部样本回归及其分析
二 东中西区域子样本稳健性再检验
三 一种贸易方式同多种贸易方式的分地区再比较
第四节 区分加工贸易方式的再比较
一 细分加工贸易全部样本的初步回归及分析
二 进料加工与来料加工的比较
第五节 分地区加工贸易企业稳健性再检验
一 分地区加工贸易企业子样本回归及分析
二 分地区进料加工与来料加工企业出口的比较
第六节 本章主要结论
第六章 内外资企业出口与外贸主体结构优化升级
第一节 FDI与中间产品进口的贸易主体模型拓展
一 消费者行为
二 生产者行为
三 企业市场行为的决定
第二节 分企业主体的微观企业检验
一 实证模型
二 数据来源、变量选择与处理
三 初步回归及分析
四 一种贸易方式与多种贸易方式按主要贸易方式的内外资比较
五 内资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的进一步比较
第三节 内外资加工贸易方式的比较
一 内外资三大类加工贸易方式的比较
二 内外资进料加工与来料加工的进一步比较
第四节 分区域内外资企业的比较
一 东中西区域内外资企业全部贸易方式的回归及其分析
二 东中西地区内外资加工贸易企业的再比较
第五节 出口学习效应的内外资企业讨论
一 实证模型
二 变量的选择和数据处理
三 全部样本的初步回归
四 分内外资企业的检验
五 进一步比较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
六 分区域分贸易方式出口学习效应再检验
七 分区域分贸易方式分内外资的再比较
八 分区域分贸易方式的内资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再检验
第六节 本章主要结论
第七章 人力资本潜在优势与服务贸易出口结构优化升级
第一节 人力资本的贸易类型模型拓展
一 消费者偏好
二 生产技术
三 服务部门出口决定
四 人力资本对服务行业出口的影响
五 服务贸易的行业出口简化方程
第二节 服务贸易出口的检验
一 实证模型
二 变量选择、数据来源与处理
三 初步回归及分析
四 改变估计方法的稳健性再检验
第三节 生产性与非生产性服务贸易出口的比较
一 全部样本实证结果及其分析
二 生产性与非生产性服务出口的改变估计方法再检验
第四节 服务贸易生产率内生增长的面板向量自回归
一 实证模型的设计
二 变量选择、数据来源与处理
三 三变量回归结果及分析
四 增加变量的回归结果及分析
第五节 生产性与非生产性服务的脉冲效应函数对比
第六节 本章主要结论
第八章 “一带一路”与货物贸易结构转型升级
第一节 经贸合作影响贸易增长的模型拓展
第二节 中国与沿线国家(或地区)货物出口的检验
一 实证模型
二 变量选择、数据来源与处理
三 初步回归及分析
第三节 扩展样本范围的稳健性检验
第四节 双重差分法的再检验
一 双重差分模型
二 实证模型
三 变量选择
四 初步回归
第五节 PSM稳健性再分析
一 PSM倾向因子匹配处理
二 样本匹配的稳健性再检验
第六节 本章主要结论
第九章 自贸区质量与外贸结构转型升级的全球经验
第一节 自贸区战略对贸易增长的影响
第二节 自贸区质量影响出口的模型拓展
第三节 全球贸易数据检验
一 实证模型
二 变量选择、数据来源与处理
三 初步回归及结果分析
第四节 分收入等级和地区的稳健性再检验
一 分收入等级
二 分地区的再检验
第五节 交叉项的可能影响
第六节 本章主要结论
第十章 优化外贸结构的主要结论与政策启示
第一节 稳外贸依然是未来一段时间对外开放的重点
一 对外开放的重要性
二 外需萎缩是当前我国对外开放面临的较大难题之一
第二节 中国外贸结构的自身特征
一 产品结构
二 国别(或地区)结构
三 比较优势结构
四 贸易方式结构
五 贸易主体结构
六 贸易类型结构
第三节 本书主要结论
一 产品多样化与出口产品结构
二 市场多元化与出口国别(或地区)结构
三 要素密集度与比较优势结构
四 加工贸易与贸易方式结构
五 内外资企业与贸易主体结构
六 人力资本与贸易类型结构
七 “一带一路”与货物贸易出口结构
八 自贸区质量与全球外贸结构转型升级
第四节 促进外贸结构转型升级的政策建议与启示
一 对外应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构建辐射全球的高标准自贸区网络
二 对内应以供给侧结构改革为主线,推动外贸高质量发展
第五节 未来研究展望
一 理论模型分析方面
二 实证方面
参考文献
索引
推荐表
新—新贸易理论视角下的中国外贸结构转型升级研究是2022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作者项松林。
得书感谢您对《新—新贸易理论视角下的中国外贸结构转型升级研究》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