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似推荐
编辑推荐
债务是企业发展史中永恒的主题,有人看到危险,有人看到机遇。
内容简介
本书从债务重组与经济复苏的关系等宏观层面入手,从困境企业主及股东、债权人、投资者及政府等不同主体视角出发,结合前沿的债务重组实践案例,面对传统行业、新兴行业及国有企业等出现债务危机中的特殊问题和应对方式,全面分析与讲解债务重组。
通过对债务重组这一危机解决范式的全面梳理与重构,理论联系实践,站在法律角度解答各个利益主体的不同诉求,不论是困境企业主、股东、职业经理人、债权人或各类投资者,都能通过本书更加深刻地理解社会经济这场变革大势滚滚而来,找到自己在债务困境中应对某一问题所需要的答案。
作者简介
作者张杜超,资深律师,专注于破产重组及衍生诉讼等法律领域,特别是在危机企业纾困,庭外重组、司法重整、特殊机会投资、不良资产处置及跨境破产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作为管理人成员或投资人顾问,参与了众多境内、外上市公司、金融机构、科技企业与大型企业集团的债务重组、资产重组与不良资产并购等大型交易,其中部分交易在交易结构、债务规模或主体数量等方面开创市场先河,部分案例入选当年高人民法院十大破产重整及清算典型案例。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推荐序
前言
第一章 债务重组制度的西行东渐
第一节 债务重组制度的古代萌芽
第二节 债务重组制度在中国当代的发展
小结
第二章 债务重组制度概览
第一节 认识债务重组
一、债务重组的概念
二、债务重组的价值
三、债务重组的一般主因
四、债务重组的现实问题
五、债务重组的发展方向
第二节 庭外重组
一、庭外重组的基本理论
二、庭外重组与其他债务重组程序的关系
三、庭外重组的局限性
四、庭外重组的发展趋势
五、典型案例:郑百文的庭外重组
第三节 庭内重组
一、美、日庭内重组模式
二、中国的庭内重组制度
三、庭内重组的局限
四、庭内重组的未来趋势
第四节 预重整制度
一、预重整制度比较研究
二、预重整制度的特点
三、预重整制度与相近债务重组制度的区别
四、中国的预重整制度
第五节 债转股
一、债转股的基本方式
二、美国的债转股实践
三、中国的债转股实践
四、债转股的现实困境
五、债转股的未来发展
第六节 债务重组的比较研究
一、中外债务重组的不同范式
二、外国债务重组实践的经验对于国内的启示
小结
第三章 困境企业视角下的债务重组
第一节 债务重组中的大公司与小公司
一、大小企业在债务重组实践中的比较分析
二、中小企业可选择的债务重组模式
三、大型企业可选择的债务重组模式
小结
第二节 债务重组赋予企业极速恢复能力
一、极速提升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力
二、迅速提升企业的盈利能力
小结
第三节 企业流动性激活
一、衡量流动性的主要指标
二、债务重组激活了企业流动性
小结
第四节 债务重组的资产变现
一、资产变现的核心制度:拍卖
二、拍卖的风险与反制
小结
第五节 上市公司重整的红与黑
一、上市公司选择债务重组的制度优势
二、上市公司重整的现实不足
小结
第四章 困境企业相关主体视角
第一节 公司利益的各方博弈
一、债权人与债务人的正面交锋
二、出资人与债权人的利益平衡
三、特殊机会投资的机遇与挑战
小结
第二节 公司控制权的“群雄逐鹿”
一、“公司控制权”的核心要素
二、庭内债务重组中的控制权争夺
三、管理层收购引发的控制权争夺
四、外部投资人介入引发的控制权争夺
五、公司控制权争夺相关案例
第五章 债务重组中的政府投资人
第一节 政府作为投资人参与债务重组
一、背景介绍
二、政府投资困境企业的具体模式
三、其他国家的政府参与债务重组的经验
四、政策建议
小结
第二节 四大AMC作为投资人参与债务重组
一、4家AMC参与债务重组的背景介绍
二、具体模式
三、四大AMC参与债务重组的优势
四、四大AMC面临的挑战
五、相关建议
第三节 债务重组中的地方AMC
一、地方AMC成立的背景
二、地方AMC的优势与挑战
三、对于地方AMC发展的建议
小结
第六章 不同行业的债务重组
第一节 传统行业的债务重组
一、传统行业困境企业的共性
二、传统行业债务重组的主要模式和障碍
三、传统行业债务重组的典型案例
四、传统行业重组的经验与启示
小结
第二节 房地产行业的债务重组
一、房地产企业的行业特点
二、房地产企业债务重组的主要模式和障碍
三、房地产企业债务重组的典型案例
四、房地产行业债务重组的经验与启示
小结
第三节 新兴互联网企业的债务重组
一、互联网企业的行业特点
二、互联网企业债务重组的主要模式和问题
三、互联网企业债务重组的典型案例
四、典型案例的经验与启示
五、“互联网众筹”等新经济模式对债务重组的现实影响与趋势
小结
第四节 国有企业的债务重组
一、国有企业的行业特点
二、国有企业债务重组的主要模式和问题
三、国有企业债务重组的典型案例
四、国有企业债务重组的经验与启示
小结
后记
债务重组是2020年由中信出版集团出版,作者张杜超。
得书感谢您对《债务重组》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