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中国学的历史与现状

北美中国学的历史与现状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本书采用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科的方法,对海外中国学进行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是在"北美中国学的历史与现状"国际学术研讨会议提交论文的基础上选编而成,试图反映会议对北美中国学和国际汉学走向思考的这些学术观点,包括对有关研究方法探讨、相关文献资料的考索等。这次会议成果也将成为中国学者对北美和国际汉学研究进展和成果的一次展示。

作者简介

编者朱政惠,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史学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曾任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史学理论与史学史教研室主任、华东师范大学海外中国学研究中心主任,华东师范大学海外中国学研究方向创新团队负责人。研究方向:史学理论与史学史、海外中国学史。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北美中国学的历史与现状》编辑委员会

“海外中国学史研究丛书”序

前言

专论

中国性别研究之再思考

婚姻与家庭

劳动

国家现代性

未来的研究

从上海史研究看魏斐德治史方法

中国从来就是一个开放的国家吗? ——再论西方“唱盛中国”

中国一直是个开放型的国家

清朝是个文化多元的帝国

一个理性进步的社会?

结语

跨世纪的美国中国学(1990—2010)

一、“冷战”终结后的学术反思

二、美国中国研究的代际嬗变

三、中国学术界对美国中国学的关注与研究

四、主要学术成果与研究特点

五、大洋两岸的高层次研究人才培养

六、对美国中国学发展前景的展望与期待

北美中国学走向

全球视野下的中国研究

北美中国历史研究的历史与走向

创新与求变:欧美中国史研究的传承与新潮

美国学者对中国学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进程、特点和研究方法的若干思考

美国中国学研究反思总结的一贯性

形形色色的反思和总结

从回忆录和文献中发现历史

结语:珍惜并小心着

美国中国学研究与中美关系

一、重新制订中国政策

二、中美建交问题辩论

三、中美关系的脆弱性

四、中美关系的结构性矛盾

五、结语

文学、人材培养、专题史

美国对中国古典及当代作品翻译概述

古典作品

当代作品

认知与建构 ——北美学界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书写

对美的发现: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

对遗忘的关注:耿德华《被冷落的缪斯》

对文学谱系的重理:现实的、浪漫的和抒情的

美国之中国研究博士论文教育的现状(2004—2009)

一、概述

二、相关探讨

三、新的变化

美国中国学中的“革命主题”

一、为何要重视对美国中国学中的“革命主题”研究

二、美国中国学“革命主题”研究历程的简要回顾

三、如何看待美国学者的中国革命研究

新清史与中华帝国问题 ——又一次冲击与反应?

新清史从哪儿来?

新清史“新”在何处?

新清史造成了什么?

“疑”与“信”:到底如何应对?

汉学家研究

哈佛第一任中文教习戈鲲化之新史料

一、《牛痘引证说》和《辱委论》

二、《申报》的一些诗作及有关报道

三、两种诗稿题跋手迹

四、清人诗文集中所见材料

卫三畏中国观研究

一、“用真实的叙述还中国一个公道”

二、“中西会通”抑或“不恰当类比”?

三、传统教育和科技的近代审视

四、“介于野蛮与文明之间”

结语

第一批美国留学生在北京 ——以费正清、卜德为中心

夏含夷教授的“厉王在位十二年”说商榷

一、夏含夷教授及其商周金文研究介绍

二、夏含夷教授研究金文的主要操作方法

三、夏含夷教授“厉王在位十二年”说的提出

四、夏含夷教授“厉王在位十二年”说质疑

韩启澜的近代中国妇女劳工史研究 ——以《姐妹与陌生人:上海纱厂女工》为例

撰写背景的考察

近代上海社会妇女劳工的独特性

人文关怀和新叙事史的表达

华人学者对美国汉学的影响与贡献 ——以20世纪40年代赴美华人学者为例

一、协力培育美国汉学的基础

二、矫正美国汉学发展中的流弊

三、开拓美国汉学研究新领域

四、余论

新文化史及其他

历史书写的政治学 ——谷登堡在近代中国

新文化史视野下的民国政治

一、新文化史方法和中国的“政治史”问题

二、新文化史方法在民国政治史研究中的运用

三、“新政治史”的可能性

夸大的历史图景:宗派模式(Sectarian model)与西方隋唐佛教史书写

北京华文学校述论

一、学校沿革

二、职员·教员·学员

三、中外人士讲演

文化与冷战后英语学界的中国史学史研究

文化与史学研究的去中心化

历史知识的传播与认同感的塑造

跨文化与比较视野下的中国史学

方法论、文献编纂

学术规范、写作,及其制度 ——从西方经验对中国学术界问题的若干思考

明确的学术规范

规范的注释是基础

学术刊物与学术批评

严格的学术训练

公正的招聘制度

透明的晋升程序

个体的著述习惯

对所谓“汉学主义”的思考

一、《东方学》与后殖民主义

二、后殖民主义的理论问题

三、对汉学研究批评者的回应

关于《北美中国学》的编纂

全面的内容

学术批评精神、学术研究兼容性和互动性

丰富的学术信息

《国外“中国研究”文献索引(1978.1—1981.11)》 ——关于一本油印汉学工具书的回顾与思考

从话语政治与主权想象看近代的中英冲突 ——读刘禾《帝国的话语政治:从近代中西冲突看现代世界秩序的形成》

一、帝国碰撞还是文明冲突?

二、符号学转向与话语政治

三、帝国碰撞中的主权想象与性别因素

四、几个问题

欧亚学者与美国中国学

俄国流亡学者与哈佛燕京学社 ——读叶理绥俄文日记与书信

德国汉学对美国汉学之批判举隅

北美中国学在日本的受容 ——以1962年福特基金会论争为例

一、研究背景

二、先行研究与研究架构

三、AF事件的远因

四、AF事件始末

五、AF事件对中国学界的冲击

现代性反思与20世纪后期的美国中国学研究

现代科学主义和普遍理性的“脱魅”

历史学:在解构与重构之间

“他者”的力量:以美国中国研究为例

史料、教学、文献

北美中国简帛文献研究

中国“西方汉学”教学管见

一、问题的缘起

二、研究生讨论课:“西方汉学概论”

三、本科生讨论课:“西方汉学名著导论与导读”

四、小结

国家图书馆海外中国学文献与文献服务

一、海外中国学文献发展概况

二、海外中国学文献的介绍与服务

三、海外中国学特色文献

“1949年前中国学术界对美国汉学的译介” ——文献目录三编

●附录

“北美中国学的历史与现状”国际学术研讨会述要

一、北美中国学成果

二、发展态势和特点

三、解读语境与视角

四、理论与方法

北美中国学的历史与现状是2013年由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作者朱政惠 主编。

得书感谢您对《北美中国学的历史与现状》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听见历史的声音 电子书
本书精选《听见历史的声音:文物传奇》32期节目,以互动书的形式融合文字稿、照片、音频、视频等多种载体,通过实地探访、口述历史的形式寻根厦门记忆,揭示文物保护的现代意义。
镜像中的历史 电子书
本书收录了作者近15年22篇长短文,展示了从社会史、心性史(记忆研究)、概念史三个角度切入历史的可能性。
精神视域下的中国历史与文化 电子书
本书内容主要涉及古代神话的文化解读、儒道思想的考释与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与文化本质的研究、历史专题研究等等方面。全书以论文的形式,并通过一个“精神”的视域对中国文化精神以及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作一探本寻真式的考察,以便从多层次、多角度对何为“中国性”给予必要的澄清。
宗教与历史(第八辑) 电子书
上海大学历史系和上海宗教与中国社会研究中心主办期刊,本册是第八辑。
宗教与历史(第九辑) 电子书
上海大学历史系和上海宗教与中国社会研究中心主办期刊,本册是第九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