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通过几个侧面,走进马来西亚华人的世界。
内容简介
马来西亚地处“海上丝绸之路”重要关节点马六甲海峡上,也是海外华人重要的聚居区,华人在当地占有比较大的人口比例。从17世纪开始,华人纷纷南下马来半岛谋生,经过200多年的迁徙,形塑成当今所见的马来西亚华人社会。
本书对极乐寺与早期槟城华人社会、槟榔屿福建社群的形塑途径、霹雳州华人宗教与帮群结构、近代中国内地对新马地区的认知进行了专门的个案研究,对马来西亚华人历史研究与田野工作以会馆为例做了方法论的阐述,对推动国内相关领域的研究有比较重要的学术意义。
作者简介
作者宋燕鹏,历史学博士。现任曲阜师范大学特聘教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编审、福建省“闽江学者”讲座教授。2012年11月—2014年1月于马来亚大学中文系暨马来西亚华人研究中心担任客座研究员。
主要学术兼职有: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常务副秘书长、中国华侨历史学会理事等。主要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文化史、马来西亚华人史、中国与东南亚关系史。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跨界与文化田野”丛书 总序
第一章 极乐寺与早期槟城华人社会
第一节 由极乐寺的创建看1900年前后槟城佛教僧侣与世俗社会之关系
一、1900年前后的槟城华人社会
二、妙莲法师与极乐寺的创建
三、极乐寺的创建与槟城客家领袖之关系
第二节 20世纪初槟榔屿极乐寺与中国文人的交往及其形象塑造
一、槟榔屿极乐寺僧侣与中国文人的互动
二、中国文人对极乐寺形象的塑造
三、作为南洋中华文化载体的极乐寺
第二章 由五大姓宗族组织建构看19世纪英属槟榔屿福建社群的形塑途径
第一节 1786年槟榔屿开埠后英国人统治下的华人社会
第二节 19世纪槟榔屿五大姓为代表的闽南宗族组织的兴盛
第三节 19世纪邱氏宗族组织在槟榔屿的再建构
一、海澄三都新江邱氏的宗族组织结构
二、19世纪初槟榔屿邱氏宗族组织的雏形
三、槟榔屿邱氏大宗组织的成型——龙山堂建立
四、血缘的再强调——同治《新江邱曾氏族谱》的编撰
第三章 20世纪上半叶英属马来亚槟榔屿福建省社群组织的形成
第一节 被排挤的福建省其他社群在1900年前后的崛起
第二节 1900年前后福建省社群意识的形成
一、19世纪槟榔屿福建人的社群边界观
二、漳州意识的出现——漳州会馆的建立
三、福建省社群意识和组织的形成——槟榔州福建会馆
第四章 霹雳州华人宗教与帮群的个案透视
第一节 中华道教近代海外传播的个案:马来西亚霹雳州南天洞
一、“南道院”的创建
二、龚道长的弟子及继承人
三、南天洞道教的衰落
第二节 20世纪初马来亚霹雳州金宝地区广东社群的帮群结构
一、金宝古庙所见广东各社群
二、金宝古庙所见广东帮群内的诸社群之地位
第五章 19世纪后期中国有关今马来西亚地区的认知
第一节 19世纪后期中国有关星马的知识来源
一、回国人士的口述
二、转载其他报纸新闻
三、来自星马地区的论述
四、来自厦门的星马信息
第二节 1882年前后中国有关北婆罗洲的叙述
一、1882年前后英国殖民者统治下的北婆罗洲之信息
二、1882年前后清朝人对北婆罗洲的观点
第六章 作为方法论的“会馆”
第一节 作为社群集聚的认同标准:会馆构成的区域差异
一、大埔与汀州永定的方言认同
二、包括大埔人的韩江认同
三、海珠屿大伯公:从地缘塑造客家认同
四、五福书院广州府会馆:广州府社群集聚
五、肇庆府的认同
六、海南会馆及海南认同
第二节 社会关系的演变:时间里的会馆
一、关注中国国内时局
二、关注福建本地公益
三、与本地其他社团的关系
四、调解华人民事纠纷
五、执行华民护卫司及其他政府部门之政令
六、宗教功能——管理威镇宫
七、对学校、医院的捐助
八、丧葬功能——义山
第三节 作为公共的场域:空间里的会馆
一、社会地位的象征:会馆大字的题写
二、关系网络的体现:志贺牌匾
三、会馆的自我认知:墙壁上的历史
四、会馆历史的日常:档案存放处
五、慎终追远的场域:神主牌
六、仪式的举行:会馆的礼仪化
附录 沙巴华北人调查散记
征引文献
后记
华风南下:马来西亚华人的信仰与社会是2022年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作者宋燕鹏。
得书感谢您对《华风南下:马来西亚华人的信仰与社会》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