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创伤医学

中华创伤医学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编辑推荐

一本比较全面系统反应创伤医学发展的大型学术专著。

内容简介

近年来创伤已经成为严重危害人民生命健康的重要疾病。加强创伤防控,治疗和宣传教育十分重要。近十年来,创伤医学无论从基础研究还是临床治疗都取得了重大进展,另一方面,大陆和台湾在创伤医学某些方面各有特色,而以前大陆和台湾在这方面的交流比较少,合作出版的能够反应两岸在这个领域成就的专著基本没有。所以,集中两岸著名创伤医学专家,共同编写这样一本大型学术专著,对于加强两岸学术交流和促进两岸创伤医学共同发展意义重大。

作者简介

编者付小兵,中国工程院院士,创伤和组织修复与再生医学专家。现任解放军总医院生命科学院院长、基础医学研究所所长、全军创伤修复与组织再生重点实验室主任、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等6所国内一流大学客座教授。国家973“创伤和组织修复与再生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负责人,全军“十二五”战创伤重大项目首席科学家。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编者(以姓氏笔画为序)

前言

主编简介

第一篇 创伤医学概论

第1章 创伤医学概述

第一节 创伤概念

第二节 创伤医学发展简史

一、国外创伤医学发展简史

二、我国创伤医学发展史

参考文献

第2章 台湾地区外伤医学发展史与两岸外伤医学交流

一、台湾地区外伤医学发展史

二、两岸外伤医学交流

第二篇 两岸创伤医学特点

第3章 中国大陆地区创伤急救系统

第一节 创伤分级救治

一、分级救治发展简史

二、国外分级救治主要模式

三、中国大陆创伤分级救治发展策略

第二节 大陆创伤急救系统

一、创伤院前急救系统

二、创伤院内急救系统

参考文献

第4章 国际医疗空中紧急外伤救护及转送

一、台湾地区医疗服务国际化之缘起及现况

二、两岸直航医疗产业与相关法律问题

三、空中环境的医疗问题

四、空中紧急伤员后送作业

第5章 中国大陆地区创伤数据库

第一节 中国大陆创伤数据库的发展简史

一、中国创伤评分与数据库论坛

二、交通伤与创伤数据库学组的成立

三、《创伤数据库系统》 V3.0的研究

四、5·12大地震与地震伤数据库

五、专科创伤数据库的研究

六、严重创伤救治规范的研究与推广

第二节 《创伤数据库系统》 V3.0

一、《创伤数据库系统》V3.0设计目标与定位

二、《创伤数据库系统》V3.0的主要字段内容

三、《创伤数据库系统》V3.0软件(网络版)

第三节 地震伤情数据库

一、地震伤情数据库的需求与目标

二、地震伤情数据库内容

三、地震伤情数据库登录与管理分析软件平台研制

第四节 难治性骨折治疗临床数据库

一、数据库内容

二、数据库软件平台与应用

第五节 交通事故与交通伤数据库

一、概述

二、交通事故与交通伤数据库内容

三、道路交通事故调查数据库软件的编写

第六节 创伤数据库在严重创伤救治规范研究中的应用

一、“严重创伤救治规范的研究与推广”项目简介

二、创伤数据库在临床创伤救治规范研究中的作用与意义

参考文献

第6章 台湾地区外伤登录与外伤数据库

第一节 外伤登录

第二节 台湾地区外伤数据库

一、台湾地区外伤登录推行概况

二、台湾地区外伤数据库登录内容

三、参与台湾地区外伤数据库的医疗院所

四、总结

参考文献

第7章 中国大陆地区创伤防控教育

第一节 概况

第二节 不同创伤的防控教育

一、交通事故伤的防控教育

二、坠落伤的防控教育

三、灾难的防控教育

第三节 不同人群的创伤防控教育

一、儿童创伤防控教育

二、老年人创伤防控教育

参考文献

第8章 台湾地区创伤和意外伤害急救系统与教育

一、院前创伤急救系统

二、院后创伤急救系统——照护医院

三、院后创伤急救系统——急诊室

四、台湾地区的创伤教育——急诊外伤医学

五、台湾地区的创伤教育——ATLS引进

六、总结

参考文献

第9章 中国大陆地区创面治疗中心建设

第一节 大陆创面治疗中心的前身

第二节 大陆创面治疗中心的发展

一、大陆创面治疗中心的起步

二、大陆创面治疗中心的发展

三、大陆创面治疗中心的模式

四、创面治疗培训项目、相关会议和组织

五、大陆创面治疗中心建设的局限

第三节 大陆创面治疗中心建设的典范和展望

一、大陆创面治疗中心的典范

二、大陆创面治疗中心的展望

参考文献

第10章 台湾地区创伤和意外伤害保险

一、前言

二、医疗费用

三、意外伤害保险

四、全民健康保险给付

五、民间保险公司伤害保险

第三篇 创伤预防与入院前处理

第11章 创伤预防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创伤预防科学的发展历史

第三节 创伤预防的基本构建及影响因素

第四节 各类创伤预防

一、道路交通事故伤的预防

二、其他交通伤的预防

三、烧、烫伤的预防

四、坠落伤的预防

五、故意伤害的预防

六、灾害致创伤的预防

第五节 特殊人群的创伤预防

一、小儿创伤预防

二、老年人创伤预防

三、自杀的预防

第六节 创伤的三级预防

参考文献

第12章 院前救治

第一节 院前急救

一、概述

二、院前急救医护人员必须掌握的操作技术

第二节 创伤院前急救

一、创伤现状

二、创伤死亡三个高峰

三、创伤院前急救的任务

四、创伤院前急救流程

第三节 创伤现场急救基本技术

一、出血与止血

二、包扎

三、固定

四、搬运

第四节 创伤患者的转运技术

一、陆地转运

二、水上、海上和空中转运

第五节 灾难性事故和大批量伤员的院前急救

一、健全政府领导机构

二、保障通讯联络

三、医疗救护的组织与任务

四、卫生防疫

五、后勤保障

第六节 特殊情况下的创伤现场急救

一、头部损伤

二、胸部损伤

三、腹部损伤

四、挤压伤的现场急救

五、高原地区创伤现场急救

六、创伤合并海水浸泡后的现场急救

参考文献

附一 2011版徒手心肺复苏术指南操作步骤(ABC→CAB)徒手心肺复苏术操作步骤

第13章 灾害现场救治

一、灾害现场救治

二、创伤性呼吸心搏骤停与复苏

三、创伤院前急救“金原则”

参考文献

第14章 伤情评估与拣伤分类

一、准备

二、初步评估

三、拣伤分类

参考文献

第15章 外伤的初始评估与处置——台湾地区专家经验

一、前言

二、首要评估(primary survey)的 ABCDE与急救(resuscitation)

三、首要评估的辅助

四、次要评估(secondary survey)

五、次要评估的辅助

六、最终照顾(definitive care)

参考文献

第16章 呼吸道管理

一、呼吸道的重要性与呼吸道管理的紧迫性

二、气道评估

三、气道管理技术与器材

四、面罩通气

五、气管内插管

六、困难气道(difficult airway)的辅助处理

七、插管中监护和插管后确认

八、小结

参考文献

第17章 休克的处理

第一节 失血性休克

一、临床表现

二、处理

第二节 创伤性休克

一、固定骨折

二、补充血容量

三、纠正酸碱平衡紊乱

四、镇痛和镇静

五、抗生素的使用

第三节 梗阻性休克

一、临床表现

二、处理

第四节 心源性休克

一、临床表现

二、处理

第五节 神经源性休克

一、临床表现

二、处理

第六节 脓毒性休克

一、临床表现

二、处理

参考文献

第18章 复苏(输液、输血和血液代用品)

第一节 液体复苏

一、复苏溶液的种类

二、液体复苏方法

第二节 输血

一、输血的适应证、途径和注意事项

二、紧急输血

三、大量输血

四、自体输血

五、红细胞成分血

六、血小板成分血

七、血浆成分血

八、凝血因子制品

第三节 血液代用品

一、无基质血红蛋白

二、脂质体包封血红蛋白

三、全氟碳化合物

参考文献

第19章 院前转运与途中处理

一、决策患者转运

二、现场急救报告

三、转运工具和人员

四、现场搬运及注意事项

五、转运途中观察与处理

六、空中转运的特殊问题

七、转运后交接

八、记录和法律文书

参考文献

第20章 创伤院前急救护理

第一节 概述

一、创伤院前急救护理的重要性及其特点

二、创伤院前急救护理内容

三、创伤院前急救技术

四、护士在创伤院前救治中角色要求

第二节 院前伤情评估与护理

一、创伤等级

二、院前创伤评分的应用

三、护理评估与救护

第三节 创伤后呼吸道管理

一、创伤后呼吸道管理的特点及意义

二、促进呼吸顺畅的护理措施

第四节 休克与复苏的护理

一、概述

二、病情评估

三、休克与复苏护理要点

第五节 转运与途中监护

一、常用的搬运方法

二、常用的转运工具与特点

三、转运中的监测与护理

第六节 创伤院前心理护理

一、创伤后心理反应特点

二、心理护理

三、强化护士的法律意识

参考文献

第四篇 创伤医学总论

第21章 创伤急救原则

一、创伤急救的时效性原则

二、创伤急救的整体性原则

三、创伤急救的损伤控制原则

四、创伤中心的建设与完善的创伤救援体系保障

参考文献

第22章 创伤重症救治系统

第一节 重症医学与创伤

一、重症创伤患者的管理模式

二、重症创伤救治中的多学科协作

三、重症创伤患者的管理

第二节 重症创伤监护

一、制订与实施合理的监护方案

二、临床常见的监测内容

第三节 重症创伤救治

一、镇痛镇静治疗

二、创伤控制性复苏

三、挤压伤/挤压综合征的管理

四、创伤患者的营养支持

五、应激性高血糖控制

参考文献

第23章 创伤损伤控制技术

第一节 损伤控制技术理念的形成历史

第二节 严重损伤后的致死三联症

一、低体温

二、凝血障碍

三、酸血症

第三节 损伤控制技术的概述

一、初期简化手术

二、重症监护室复苏治疗

三、液体复苏

四、确定性修复和重建手术

五、损伤控制性手术的适应证和排除标准

第四节 损伤控制后的转运和后送

第五节 各部位损伤控制性技术和确定性处理技术

一、颅脑损伤的处理

二、颈部损伤处理

三、胸部损伤处理

四、腹部损伤

五、四肢、脊柱和骨盆的损伤

第六节 结语

参考文献

第24章 创伤急救技术

第一节 开放气道和通气

第二节 液体复苏

第三节 心肺脑复苏

第四节 创伤的院前急救

一、创伤的现场伤情估计

二、创伤的现场急救

三、伤员的搬运和后送

参考文献

第25章 创伤性休克

第一节 创伤休克的发病因素与临床类型

第二节 创伤休克的病理生理特点

一、休克后血流动力学紊乱的病理生理基础

二、创伤休克后心脏功能障碍的特点及发生机制

三、休克血管低反应性发生及其机制

四、休克后微循环功能障碍发生机制

五、休克后器官功能障碍特点

第三节 创伤休克的临床表现

一、一般情况及意识变化

二、皮肤

三、脉搏和动脉血压

四、尿量

第四节 创伤休克的早期诊断与程度判定

早期诊断

第五节 创伤休克的预防及现场急救

一、预防

二、现场急救

第六节 创伤休克的早期救治

一、容量复苏

二、输血

三、抗休克药物使用

参考文献

第26章 创伤补液

第一节 体液平衡的生理基础

一、水平衡

二、电解质的平衡

三、渗透压平衡

四、酸碱平衡

五、肾脏在维持体液平衡中的作用

第二节 创伤后水、电解质平衡紊乱

一、水、钠代谢紊乱

二、钾代谢紊乱

三、钙代谢异常

四、磷代谢异常

五、镁代谢异常

第三节 创伤后酸碱平衡紊乱

一、反映酸碱平衡状况的常用指标及其意义

二、单纯性酸碱平衡紊乱

三、混合型酸碱平衡紊乱

四、严重创伤患者酸碱平衡失调特点

第四节 创伤补液原则

一、创伤早期液体复苏专家共识

二、酸碱失衡调节

三、电解质失衡调节

参考文献

第27章 创伤补液——台湾地区专家经验

一、晶体输液的演进

二、胶体溶液的演进

三、血液制剂(浓缩红细胞输液、血浆及血小板)的使用

四、失血量与输液的评估

五、休克及过度输液后产生之致命并发症

六、高级创伤救命术及损害控制

七、可允许的低血压(permissive hypotension)

八、输液策略

九、大量输血方案(massive transfusion protocol)

十、复苏的终止

十一、结语

参考文献

第28章 创伤输血——大陆专家经验

第一节 临床输血基础

一、血液的组分及生理功能

二、血型与临床输血

第二节 全血输注

一、全血输注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二、全血输注的缺点

第三节 成分输血

一、成分输血的优点

二、主要血液成分制品的临床应用

第四节 临床自体血回输

一、储存式自体血回输

二、回收式自体血回输

三、稀释性自体血回输

第五节 输血不良反应

一、输血不良反应

二、输血传播疾病

第六节 临床安全用血

一、签署输血知情同意书

二、向血库申请用血

三、输血过程中的监护

四、临床安全用血

第七节 严重创伤患者大量输血原则

一、交叉配血前的输血原则

二、不宜大量输注全血

三、合理搭配成分输血

四、损伤控制复苏

五、制订合理有效的大量紧急输血方案

参考文献

第29章 创伤输血管理——大陆专家经验

第一节 创伤输血的用血管理

一、创伤输血的审批与接收

二、创伤输血的告知与适应证

三、创伤输血的输血前检查和风险规避

四、创伤输血的应急配血流程

五、创伤输血的核查、发放与记录

六、创伤输血的反应反馈

第二节 创伤救治的输血治疗

一、创伤后凝血紊乱

二、大量输血时血液制品的选择

三、关于急诊情况下的输血前检测和O型血的使用

第三节 创伤输血治疗新策略

一、常规输血策略

二、预设大剂量输血模式的提出

三、其他需要注意的问题

第四节 大量输血的并发症

第五节 创伤救治相关的通用血液制品

一、通用型红细胞

二、通用型血浆

第六节 创伤救治中的单采治疗

一、血浆置换

二、红细胞置换术

三、全血置换

四、细胞单采术

五、治疗性血小板单采术

六、干细胞治疗

第七节 创伤输血的信息化管理

参考文献

第30章 创伤输血——台湾地区专家经验

一、前言

二、何时该给予输血治疗

三、输血的给予方式

四、大量输血

五、伤害控制复苏原则

六、结语

参考文献

第31章 创伤麻醉

第一节 创伤病理生理学改变及特点

一、现代创伤的特点

二、创伤的病理生理学改变

第二节 创伤患者的术前评估与急救

一、伤情的评估

二、麻醉前急救

第三节 创伤患者的麻醉管理

一、麻醉前用药

二、麻醉方法选择

第四节 术中监测及并发症

一、术中监测

二、并发症的防治

参考文献

第32章 外伤非手术疗法

一、前言

二、适应证

三、腹部钝伤

四、介入性放射治疗

五、穿刺伤

六、结论

参考文献

第33章 创伤急救手术学

第一节 呼吸道急救手术

一、环甲膜穿刺、切开术

二、气管切开术

第二节 体腔穿刺、引流术

一、胸腔穿刺术

二、胸腔闭式引流术

三、心包穿刺术

四、腹腔穿刺术

五、腹腔灌洗术

第三节 血管切开及有创监测技术

一、静脉切开、插管及有创监测技术

二、动脉穿刺、插管及有创血压监测技术

第四节 部位创伤手术

参考文献

第34章 创伤代谢

第一节 能量代谢的有关概念与测定

一、能量消耗的有关概念

二、能量测定的方法及分类

第二节 严重创伤引起的能量代谢改变

一、严重创伤患者的能量代谢特点

二、严重创伤时的神经、内分泌与细胞因子反应

第三节 创伤后物质代谢改变

一、糖代谢改变

二、脂肪代谢改变

三、蛋白质代谢改变

四、创伤后维生素代谢的改变

五、创伤后微量元素的代谢改变

第四节 脓毒症的代谢改变

一、蛋白质与氨基酸代谢改变

二、糖代谢改变

三、脓毒症时的脂肪代谢

参考文献

第35章 创伤营养学——大陆地区专家经验

第一节 创伤患者的营养需要

一、创伤患者的能量需求

二、氮的需求

三、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需求

四、三大营养素的分配

第二节 创伤患者营养途径的选择

一、肠外营养

二、胃肠内营养

第三节 创伤后器官功能不全的营养支持

一、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营养支持治疗

二、急性肾功能不全的营养支持治疗

三、急性肝功能不全的营养支持治疗

四、心功能不全的营养支持治疗

第四节 创伤患者的营养评价

一、人体测量

二、临床检查

三、实验室检查

四、免疫功能检查

五、综合营养评定

六、营养风险与筛查

参考文献

第36章 外伤营养学——台湾地区专家经验

一、外伤的病理生理

二、营养改变外伤所引起的病理生理变化

三、创伤营养支持的基本施行原则

四、不同种类的外伤患者的营养支持策略

五、结论

参考文献

第37章 创伤感染及防治

第一节 基本概念

一、感染(infection)

二、外科感染(surgical infection)

三、菌血症(bacteremia)

四、毒血症(toxaemia)

五、败血症(septicemia)

六、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SIRS)

七、脓毒症(sepsis)

八、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第二节 创伤感染的主要病原体

一、主要病原微生物的演变

二、创伤感染病原微生物的来源及入侵途径

三、菌量计数的临床意义

第三节 创伤后化脓性感染

一、临床表现

二、诊断

三、治疗方案及原则

第四节 创伤后非芽胞厌氧菌感染

一、病因

二、临床特点

三、诊断

四、治疗

第五节 创伤后肠源性感染

一、病因

二、临床表现

三、防治

第六节 创伤后破伤风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二、临床表现和诊断

三、预防

四、治疗

第七节 创伤后气性坏疽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二、临床表现与诊断

三、治疗

四、预防

第八节 创伤感染抗菌药物使用原则

一、给药时机

二、抗菌药物选择

三、剂量

四、疗程

五、给药途径

六、治疗性应用抗菌药物的基本原则

参考文献

第38章 创伤微生物学

一、创伤后侵入人体的微生物

二、创伤后微生物侵入人体的影响因素

三、创伤感染病原菌的变迁与现状

参考文献

第39章 创伤诊断学

第一节 腹部创伤的影像学诊断

一、腹部实质性器官创伤

二、腹部空腔器官创伤

第二节 胸部创伤的影像学诊断

一、心脏及胸部大血管创伤

二、血气胸及气管、肺创伤

第三节 软组织、外周血管和外周神经创伤的影像学诊断

一、软组织损伤

二、周围血管损伤

三、外周神经损伤

第四节 骨折和关节创伤的影像学诊断

一、骨折

二、关节创伤

第五节 中枢神经系统创伤的影像学诊断

一、创伤性脑出血

二、脑挫裂伤及脊髓损伤

参考文献

第40章 分子创伤学

第一节 分子创伤学概论

一、分子生物学及分子创伤学的概念

二、分子创伤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三、分子创伤学研究有关的几个基础问题

四、基因组、蛋白质组研究在分子创伤学研究中的意义

第二节 创伤反应的分子生物学基础

一、创伤反应和创伤耐受差异的分子遗传学基础

二、创伤反应分子在创伤后的变化和作用

三、创伤反应分子的表达和调控

四、创伤愈合的分子机制

第三节 创伤后细胞因子等在创伤预警和诊断中的意义

一、细胞因子

二、急性期蛋白

三、miRNA

四、其他分子

第四节 创伤的基因治疗及基因工程产品应用

一、基因工程概念

二、基因工程的原理及方法

三、基因工程产品在创伤中的应用

四、创伤的基因治疗

第五节 创伤的医学预防

一、创伤医学预防的基础

二、创伤医学预防的措施

三、创伤医学预防的意义

参考文献

第41章 创伤护理概述及创伤护理基本原则

第一节 创伤护理概述

一、创伤护理学科的起源与发展

二、创伤护理学的任务与研究范畴

第二节 创伤护理的基本原则

一、一体化原则

二、时效性原则

三、有序性原则

四、动态性原则

五、整体性原则

六、个体化原则

七、早期康复原则

八、信息化管理原则

参考文献

第42章 创伤后心理障碍问题

第一节 急性应激障碍

一、临床表现

二、诊断

三、鉴别诊断

四、治疗

第二节 创伤后应激障碍

一、临床表现

二、诊断

三、鉴别诊断

四、治疗

第三节 创伤相关的心理障碍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研究

一、应激源

二、个体的易感性

三、生物学基础

参考文献

第五篇 创伤医学各论

第43章 交通伤

第一节 概论

第二节 交通医学

一、交通医学的定义

二、交通医学内容简介

第三节 道路交通伤流行病学

一、道路交通事故的分类与定义

二、道路交通伤的分类

三、道路交通伤流行病学特征简介

第四节 铁路交通伤流行病学

一、铁路交通事故概述

二、铁路交通事故的原因与危险因素

三、铁路交通伤的特点

四、铁路道口事故

第五节 航空交通伤流行病学

一、空难原因与航空飞行安全

二、航空交通伤特点

第六节 水运交通伤流行病学

一、水运交通事故的定义

二、水运交通伤

参考文献

第44章 烧伤

第一节 热烧伤

一、烧伤的临床过程

二、临床表现和诊断

三、现场急救

四、烧伤的早期处理

五、烧伤创面的处理

六、全身性感染的防治

七、常见内脏并发症的防治

第二节 电烧伤和化学烧伤

一、电烧伤

二、化学烧伤

参考文献

第45章 多发伤

第一节 多发伤的概论

一、多发伤的定义

二、易与多发伤混淆的其他相关的损伤概念

三、多发伤的流行病学特点

四、创伤的发生机制

五、多发伤病理生理反应

六、多发伤的临床特征

第二节 创伤严重度评估和评分系统

一、院前评分

二、院内评分

第三节 多发伤的评估及救治

一、现场评估

二、多发伤的救治

第四节 多发伤救治中的损伤控制性手术策略

一、多发伤救治中的损伤控制手术理念

二、损伤控制的理论基础

三、损伤控制手术的适应证

四、治疗严重多发伤的损伤控制手术策略

五、损伤控制中的计划性再手术

参考文献

第46章 复合伤

第一节 概论

一、复合伤的定义

二、复合伤的复合效应

三、临床特征及诊断

四、救治原则

第二节 特殊复合伤

一、烧伤复合伤

二、烧冲复合伤

三、化学性复合伤

四、放射性复合伤

五、创伤复合伤

六、瓦斯爆炸复合伤

参考文献

第47章 颅脑创伤

第一节 颅脑损伤受伤机制和伤情分类

一、损伤方式

二、损伤机制

三、伤情分类

第二节 原发性和继发性颅脑损伤

一、头皮伤

二、颅骨骨折

三、脑损伤

四、诊断要点

五、治疗

第三节 颅脑损伤并发症及后遗症

一、颅骨骨髓炎

二、脑膜炎

三、脑脓肿

四、脑膨出

五、颅骨缺损

六、外伤性癫痫

七、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

八、外伤后颅内低压综合征

九、脑创伤后综合征

参考文献

第48章 头部外伤病患之神经重症加护照顾

第一节 前言

第二节 神经监测

一、神经学检查及生理监测

二、颅内压监测(ICP monitor)

三、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Doppler,TCD)

四、颈静脉窦氧饱和度(jugular bulb oxygen saturation,SjvO2)

五、神经电生理监测(neurophysiology monitoring)

六、脑部氧饱和度(brain oxygen saturation monitoring,rSO2)

七、脑内氧分压(PbO2)、二氧化碳分压(PbCO2)及酸碱值(pH)的监测

八、神经代谢监测(neurometabolic monitoring)

第三节 颅内压及脑灌流压的操控

一、脑灌流压的调控

二、颅内高压之避免与处置

第四节 处理颅内压升高的危急路径及步骤

第五节 神经重症加护药物使用

一、镇静剂及神经肌肉阻断剂

二、镇静剂

三、止痛剂

四、戒断症候群

五、神经肌肉阻断剂

第六节 严重头部外伤

结论

参考文献

第49章 面部创伤

第一节 诊断及评估

一、病史及症状

二、体格检查

三、放射学检查

第二节 面部创伤整形外科原则

一、急诊生命支持

二、急诊整形手术的原则

第三节 面部创口处理

一、麻醉

二、局部冲洗

三、清洗与消毒

四、清创探查

五、止血

六、伤口闭合

第四节 术后处理

参考文献

第50章 口腔颌面部损伤

第一节 概论

第二节 口腔颌面部损伤的急救处理

一、窒息

二、出血

三、包扎

四、运送

五、防治感染

第三节 口腔颌面部软组织损伤

一、闭合性损伤

二、开放性损伤

三、特殊部位软组织损伤的处理特点

第四节 口腔颌面部硬组织损伤

一、牙损伤

二、牙槽骨损伤

三、上颌骨骨折

四、下颌骨骨折

五、颧骨、颧弓骨折

六、颞下颌关节脱位

参考文献

第51章 眼部创伤

第一节 眼外伤概述

一、眼球结构的特殊性及眼外伤的严重性

二、眼外伤的分类

三、眼外伤的流行病学特点

四、眼外伤的诊断及处理原则

五、眼外伤的防治

第二节 机械性眼外伤

一、眼眶创伤

二、眼睑创伤

三、泪器创伤

四、眼球创伤

五、眼外肌创伤

第三节 眼部化学伤

第四节 眼部热烧伤

第五节 眼部辐射伤

一、红外线损伤

二、紫外线损伤

三、电离辐射伤

四、微波辐射伤

参考文献

第52章 耳部创伤

第一节 概论

一、病因及分类

二、耳部创伤临床特点

三、耳部创伤的处置

第二节 外耳创伤

一、应用解剖

二、耳廓及外耳道外伤

三、创伤后耳廓缺损的处理

四、耳廓再造术

五、外耳道狭窄

第三节 中耳创伤

一、应用解剖

二、鼓膜外伤

三、听骨链损伤

四、中耳气压伤

第四节 内耳创伤

一、应用解剖

二、内耳功能检查

三、内耳气压性损伤

四、声创伤

第五节 颞骨骨折及面神经瘫痪

一、颞骨及面神经解剖

二、颞骨骨折

三、外伤性面神经瘫痪

参考文献

第53章 鼻部创伤

第一节 鼻应用解剖学

一、外鼻

二、鼻腔

三、鼻窦

第二节 鼻骨骨折

一、临床表现

二、检查

三、诊断

四、治疗

第三节 鼻窦骨折

一、上颌窦骨折

二、额窦骨折

三、筛窦骨折

四、蝶窦骨折

第四节 视神经管骨折

一、临床表现

二、诊断

三、治疗

第五节 脑脊液鼻漏

一、病因

二、临床表现

三、诊断

四、治疗

参考文献

第54章 咽喉部创伤

第一节 咽部灼伤

一、病因

二、临床表现

三、检查

四、治疗

第二节 喉部创伤

一、闭合性喉外

中华创伤医学是2013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作者付小兵 主编。

得书感谢您对《中华创伤医学》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你可能喜欢
烧创伤负压治疗 电子书
收集了全国50余家知名单位相关专科的126例典型病案资料。
中华医学影像案例解析宝典 头颈分册 电子书
本书可作为影像医师的必备实战训练手册,也可以作为医学影像学专业医学生、研究生拔高水平的参考书。
中华医学影像案例解析宝典 骨肌分册 电子书
临床资料齐全,影像资料完整,基本要点凝练,轻松把握影像检查的关键点,医学影像学专业医学生、研究生及各级医师提高诊断水平的必备参考书。
创伤后应激障碍 电子书
由院士领衔、国内顶尖级专家团队编写的学术专著,也是国内第一部百万字以上的PTSD大部头著作,全面系统介绍创伤后应激障碍。
医学抗衰老 电子书
全面介绍医学抗衰老领域目前公认的理论和先进的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