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建筑概说(大家小书系列)

中国古代建筑概说(大家小书系列)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解析建筑理念与传统文化之融合、再现古典建筑精妙。

内容简介

本书以系统介绍中国古代建筑概貌的《中国古代建筑概说》为总论,按不同建筑结构和规划的特点,对中国古代土木建筑、都城规划、建筑外观等进行了专业化、系统化的研究,对古代建筑的时代性差别把握得当,且总结了中国古代城市和宫殿、坛庙等大建筑群的规划、布局手法及建筑物的一般性特点。傅熹年先生善于运用模数分析控制规划和建筑设计,对战国、汉代、北朝、隋唐、宋金及明清各类建筑进行复原行研究。

作者简介

作者傅熹年,建筑历史学家。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

原籍四川省江安县,1933年1月2日出生于北京。195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先后就职于中国科学院土木建筑研究所与清华大学建筑系合办的建筑历史理论研究室、建筑工程部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理论历史研究室、建设部中国建筑技术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四十余年来一直从事中国建筑史研究工作。1956-1957年协助梁思成教授进行《北京近代建筑史》研究,1961-1963年参加浙江民居和福建民居的调查研究,1963—1965年协助刘敦桢教授进行《中国古代建筑史》的编写工作。后侧重于汉晋南北朝隋唐建筑的研究,重点探讨历代规划布局和设计方法。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中国古代建筑概说

一、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概况

(一)新石器时代(约10000—4000年前)

(二)夏商周(前21世纪—前221年,包括春秋战国)

(三)秦汉魏晋南北朝(前221—581年)

(四) 隋唐五代宋辽金(581—1279年)

(五)元明清(1271—1911年)

二、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点

(一)以木构架为房屋的主要结构形式

(二)中轴对称的院落式布局

(三)以方格网街道系统为主、按完整规划兴造的城市

三、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类型

(一)宫殿

(二)坛庙

(三)住宅

(四)园林

(五)城及城市公共建筑

(六)商业建筑

(七)宗教建筑

(八)陵墓

(九)桥梁

中国古代木构建筑设计特点

中国古代都城规划研究

西汉长安城

隋唐长安城

东都洛阳城

北宋都城汴梁

元代大都城

元明清三代都城北京城

一、元代大都城

(一)历史意义

(二)城市概况

(三)规划特点

二、明代北京城

(一)改建措施

(二)明北京城的布局

(三)明后期拓建南外城

三、清代的北京城

四、明北京天坛

五、皇家苑囿及其规划方法

明代北京宫殿坛庙等大建筑群总体规划手法的特点

一、北京紫禁城宫殿

(一)紫禁城宫殿和明北京城的关系

(二)紫禁城内各组宫殿间在面积上的模数关系

(三)“后两宫”与皇城中各建筑间的模数关系

(四)宫院内部的建筑布置手法

(五)这些特点和手法的意义和作用

二、北京明清太庙

三、北京明清天坛

(一)永乐十八年始建时天地坛的形制和规划特点

(二)嘉靖九年创建的圜丘

(三)嘉靖二十四年改建大享殿后的天坛

(四)南外城建成后的天坛

四、结语

战国中山王□墓出土的《兆域图》及其所反映出的陵园规制

(一)兆域图

(二)王堂

(三)陵园按计划建成后的全貌

附录 对建筑历史研究工作的认识

一、学科简介——对建筑历史学的认识

(一)建筑历史学的性质和作用

(二)建筑历史学的特点

二、发展历程

(一)第一阶段

(二)第二阶段

(三)第三阶段

三、研究内容 ——建筑历史学的分类

四、发展趋势——对建筑史研究工作的回顾和展望

(一)史料方面

(二)史论方面

中国古代建筑概说(大家小书系列)是2016年由北京出版集团出版,作者傅熹年。

得书感谢您对《中国古代建筑概说(大家小书系列)》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故宫秘境 电子书
中英双语呈现故宫的壮美和摄影的光影韵律美。
徽州山水村落 电子书
本书先从天人合一的人居理念、祠堂是徽州古村的核心、民居的建筑布局和装饰、文房四宝和徽派文化四个方面对徽州古村落作系统、深度解读;然后重点介绍了歙县、黟县、绩溪、婺源四县的20个古村。
循运而筑——京杭大运河山东段建筑景观历史文脉保护与传承 电子书
本书从景观基因理论视角开展对大运河传统民居建筑传承发展模式的探究,厘清大运河山东段传统城镇主体民居发展的脉络和肌理,由点及面地开展大运河传统城镇整体性保护开发模式及应用策略研究。
改变世界建筑史的50位大师 电子书
本书以希腊建筑师为开端,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讲述西方世界的建筑和建筑师,介绍他们的人生历程和主要建筑成就,让读者更全面地了解建筑师及其作品在建筑历史上发挥的独特作用。被选取的建筑师及其作品是按照历史的脉络仔细筛选的,他们要么是在历史的转折期发挥过关键作用,要么给后来建筑设计的变革起到过铺垫作用,有的甚至是左右了建筑设计的发展,总之具有留存和传播的价值。
变化的建筑:外国建筑的千年之变 电子书
小小一本书,带着你走遍世界的隐秘角落,走近建筑和历史中的活色生香。